周朴园形象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
周朴园形象的悲剧性
赵亚琪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摘 要: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总在对决,在时代语境下,周朴园作为《雷雨》的典型人物,其自身的成长和经历就极具批判色彩。

周朴园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却也成了高压“家长制”的牺牲品。

关键词:周朴园;命运悲剧;封建伦理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68-01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曹禺先生笔下的四幕《雷雨》,是一部中国式悲剧巨作的典范,从八大人物入手,依次铺开人物的关系、故事情节,描绘人物性格,突显戏剧的矛盾和冲突。

剧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十分典型生动,被封建家长制度压迫成长下的浸透着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最终以封建家长的身份压死妻儿,孤独终老。

周朴园这一悲剧形象,正体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周朴园形象悲剧性:
一、封建“家长制”摧残下人格扭曲的“大家长”
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主宰,说一不二,冷漠无情。

在人生的最美好的年龄遇见了侍萍,与侍萍相知相爱并诞下二子。

但因周家的反对,周朴园与周家的家长们一同赶走了侍萍,娶了阔小姐繁漪。

周朴园的生长环境是形成其性格的主要原因,是扭曲了的社会大背景下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

正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性,因此周朴园形成了那个时代资本家特有的畸形人格:专横和倔强,不可反抗。

这也和周朴园自身的选择密不可分,如《红楼梦》中晴雯这一人物形象,幼年其父母双亡,与哥嫂生活在一起,嫂子生性浪荡,在幼小的晴雯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决不可与之为伍的逆反情结。

生长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双向的过程,或是坚决不走前人老路,一往无前开辟新的人生;或是积极投身于维护和建造“理想人生”的美梦中去,显然周朴园的选择是成为维护“封建家长制”权威的执行者,将重复“封建家长制”理解为“理想人生”。

周朴园的选择成为了悲剧的源头,冷血无情,赶走侍萍迎娶繁漪后将其架之高阁,甚至连吃药和看病这样的琐事都要别人绝对服从,体现了其家庭伦理关系上的绝对的统治地位。

性格的执拗最终导致长子与妻子痛恨他,次子惧怕他的境况,尽管他极力营造家庭氛围的宁静祥和,但是恐怖的真相最终还是在“雷雨”之夜拉开帷帐。

周朴园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捍卫者,却也是高压“家长制”的牺牲品,是其家庭和社会背景助力其形成了这样残忍麻木的性格,最终这个性格又将其人生引向孤独的死亡。

二、三维痛苦冲击下懦弱无力的“孤寡人”
周朴园身上的悲剧来自于三重维度的高度打击。

首先,周朴园的爱情悲剧是其人生痛苦的最重要来源。

在次子大海出生的第二天,周朴园为娶繁漪将侍萍赶出家门,但是周朴园内心对侍萍的爱是深沉的,更是长久的。

从其生活的习惯便可得知,侍萍因月子期间怕风凉,有喜欢紧闭窗户的习惯,侍萍离开周家多年朴园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

朴园始终记得侍萍的生日,无论搬多少次家,始终带着侍萍最爱的家具,带着胸前绣着一朵梅花的雨衣。

细节处见真情,即使周朴园丑恶的资本家形象让人痛恨不已,但是人生为人,其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也颇令人感动。

人生八苦之求不得,爱别离,这些终其一生围绕着周朴园,同时其与繁漪的爱情也无果无缘。

因此,周朴园一生作为男人的欲望和性情都无法完全倾泻,压抑着人对于爱情的本能追求,这种痛而无力的感觉伴随着孤独感总会猝不及防地刺向周朴园。

其次,周朴园的亲情悲剧使其在苦海中无力挣扎,但却只能顺命由天。

自己的长子与自己的妻子发生不伦关系,甚至在头脑不清的情况下,周萍产生了宁可杀了自己的父亲背上不伦不孝之名也不愿再与周朴园相处,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讲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次子大海不知内情,却带着矿上的工人作为代表领头反对自己,命运的捉弄让父子之间反目成仇,死生不复情。

而周冲作为唯一让周朴园稍微省心的儿子,内心却隐藏着对周朴园巨大的恐惧和怨恨,始终不愿与之亲近,最终惨死让朴园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

周朴园一生有三个孩子,但是却从未享受过作为父亲应该享受的天伦之乐,被自己的孩子怨恨、怒骂,甚至给自己戴绿帽子,惹出啼笑皆非的闹剧,这与周朴园一生维护的封建伦理信念背道而驰。

最后,外在的压力和复杂的工作境况让其始终不愿与人亲近,活在孤独的保护伞下。

为了获取利益和金钱,周朴园在社会上成为凶残嗜血的资本家。

为了镇压矿工罢工,他要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

为了发财,曾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两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300块钱。

正如毕静枝在《酿成悲剧错在谁》[1]中如是:“在周朴园的资产阶级的家庭里,我们看到他不觉虚伪的虚伪,他不觉自私的自私。

这些昧着良心赚的钱,让其在矿地上声誉扫地,矿工敢怒不敢言,最终还是屈服于金钱的诱惑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

周朴园深谙百态,深知资本家的处事原则,用简单的方式处理复杂的境况,虽然问题得以解决,但是却无人真心亲近于他。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周朴园不得不竖起一睹厚重的城墙,将所有人拒于千里之外,活在自己内设的小圈子里,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的痛苦。

《雷雨》用别开生面的故事情节,灿烂夺目的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了男权主导下的封建家庭的悲剧。

周朴园作为剧中的典型人物,从其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突显了人生的苍凉与无奈,也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恶能通过自我折磨和自我耗费来克服,还是只是没有分量的反抗而已?周朴园的悲剧从出生在封建家长制大家庭里就已注定,无法逃脱命运的掌控,没有逃过覆灭的结局,也将《雷雨》的悲剧性推向高潮。

注释:
[1]毕静枝.酿成悲剧错在谁——曹禺《雷雨》人物分析.语文学刊.2016年9月.
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