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
展开全文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
历仕西魏、北周。
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答:
(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
(6分)
答:
答案:
(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3分)
或:“青山望断河”,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
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
(3分)
【注释】
庚信出身贵族,自幼博鉴群书,有文名,亦有军事才能,在梁朝曾任抄撰学士、东宫掌兵官。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叛乱,建康沦陷,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庚信奔赴江陵,被任为右卫将军,封武康侯,加散骑待郎。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奉命出使西魏到长安。
此时西魏却发兵攻陷江陵,元帝遇害。
江陵王公贵族、官民十万余人被俘到长安为奴婢。
西魏爱庚信文才,任以高官。
北周伐魏后,对他更是宠遇有加。
这时期庚信虽然位居通显,但由于国破家亡,羁旅北地,内心痛苦,时常怀念祖国和故乡。
其诗赋多抒写乡关之思。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一篇为<<拟咏怀>>的第七首,表达了作者被留西魏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赏析】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无好处。
提示:
一、庾信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扣留。
西魏杀梁元帝灭梁,庾信被迫仕魏。
北周取代西魏,庾信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义城县侯。
虽有高官厚禄,庾信内心却十分悲痛。
他的诗中,集中抒发历经丧乱的遭际之悲,念念不忘乡关。
羁留北周期间所作《拟咏怀》二十七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二、“榆关断音信”塑造了一个满怀乡国离恨而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前四句写身处北国孤寂凄凉的环境,用以古喻今的方法,侧重表现南北联系断绝的寂寞。
此时,南朝梁代已亡,
代之而起的是陈代。
断绝的含意主要指政治上的联系。
胡笳、羌笛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所奏乐曲只会催异乡人泪下。
“纤腰减束素”以下四句以男女喻君臣,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而消瘦,因永远别离而流泪,以致失去了青春红颜。
这是有“闺怨”表达故国之思。
结末两句用典,出自《山海经》和《水经注》,意谓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海、由青山断河一样,不能再重合,不可能实现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