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创”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作者:郭艳艳胡瑞朋庄泽浩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4期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问题有: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师资力量匮乏、无法发挥高校教师的核心作用;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配套服务不完善。
其对策有: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水平、专业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加强与外界联系,完善配套设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意识;实训平台
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调查了解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也是社会普遍现象,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素质缺失,经济管理类等应用型专业表现尤为明显。
21世纪是一个急需创新、鼓励创新的时代,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人才的主力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1 创新、创业的研究现状
自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各高校就其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及体制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代表性的研究有:伍婷,鲜丹(2017):以现有的思维模式为基础,提出有别于常人思维的见解,并利用现有的物质和知识,不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途径,最终获得新颖独特的成果以满足当今差异化需求[1];王保明,刘咏等(2016)指出培养大学是创新能力是顺应新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本质要求[2];李新仓,刘颂扬(2019)提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价值功能为逻辑起点,国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高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身注重提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3]。
由于专业的差异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都有较大的差异;其次由于高校之间办学水平、条件、培养目标等客观的差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仿性不强。
本研究在了解淮北师范大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其他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把
握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随机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72 份,对其分析,发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较弱
在长期教学总结及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不够自信,不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二是少数学生比较自信但比较懒散、不愿意进行创新、创业。
在472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7名学生选择会创业,占总人数的7.2%,造成此现象有其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主要有大学生在语言表达及演说能力、团队协作及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同时缺乏合适的载体或平台、经济物质条件的欠缺及高校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率的教育机制缺陷等外部因素也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障碍。
2.2师资力量匮乏、无法发挥高校教师的核心作用
高校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得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教学的超过半数,高达55.08%,仅有31.38%理论、实践实现了二者均衡。
其原因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及合适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创新创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有行政人员、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的老师及辅导员兼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很难保证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追踪调查,发现对创新创业相关教学效果达到满意及以上的仅达到36%,课程满意度非常低。
2.3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配套服务不完善
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试验阶段,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更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需要的配套资源也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自我锻炼与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较少、模拟训练中经费及师资力量的不足、载体和平台的缺乏。
发现近60%的人缺乏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表達及演说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科竞赛无论在获奖级别上还是参赛队伍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学生的参与率仍较低,80%的同学仅仅参加过2次以下的学科竞赛,少数学生及作品参赛的重复率较高;超过60%的人期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能得到创业导师的指导及有机会在相关企业见习或实习。
3 提升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3.1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双创”工程能否顺利进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让大学生有主人翁的精神,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而且有义务进行创新。
超过70%的学生限制其创新、创业的原因是创新思维不足,只有大学生自己愿意去创新、选择创业,才能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去锻炼自己,提高自身创业创新能力;其次,有了创新、创业的念头,就要将其付诸于实践,在此过程中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再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成功的创业需要团队的协作,现阶段由于社会问题造成的学生团队意识不强,大学生善始善终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等团体活动,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积极参加项目、提高实践能力、锻炼创新技能。
3.2培养高水平、专业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
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核心力量,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其“导演”水平决定着活动开展的成败。
首先,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保证;其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高校可以选择德才兼备的教师及目前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及实践的培训,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再次,高校要吸纳专业人才及外聘相关专家、学者,为学生解答困惑,让更多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人员为学生分享经验。
3.3加强与外界联系,完善配套设施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应加强三方面的建设: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并结合师资力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社团等机构锻炼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为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建立配套的创新、创业实验室,设立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模拟训练项目;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建立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尽可能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载体与平台,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参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伍婷,鲜丹.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7(05):119-120.
[2]王保明,刘咏等.新形势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54-56.
[3]李新仓,刘颂扬.“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市场,2019(18):174-175.
基金项目:2018省级质量工程:“双创”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8jyxm0520);淮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基于全国市场调查大赛”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研究与实践(jy2017129)。
作者简介:
郭艳艳(1982-)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调查、统计分析;
二作:胡瑞朋(1996-)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三作:庄泽浩(1997-)男,汉族,安徽利辛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