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行之有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管齐下,行之有度
作者:刘仁湖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90期
【摘要】新课程以来,高中化学教学的学习内容相比以往显得简洁清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知识并不要求一步到位,于是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知识遗忘程度较高,这势必加重了化学教学的课时。

教师教学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化学科教学效率?既遵循新课程理念又不影响教学进度。

新课程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必需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合作学习的态度等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该如何处理,如何把握一个“度”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叙述,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度”的处理。

【关键词】高中化学度实验探究性处理
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总体来说,高中化学新课程一直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原本灌输式、启发式向更为高层次的建构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式进行转变。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教师也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是否还使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或者题海为主的解题战术,而不做改变呢?新课程最大的教学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了螺旋式上升式的教学,不求知识教学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而对能力的培养则放在了重要地位,与时俱进的高中化学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等等。

因此,笔者借本文谈谈新课程以来,高中化学教学处理的“度”。

一、课堂需要关注“适度”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层层推进,在教师设置好的道路上启发学生的思维。

优点是“一板一眼、循序渐进”,缺点是“束缚太多、无从创新”,有时过于严格、呆板的启发、灌输,使得充满魅力的化学课变得枯燥、呆板。

因此,新课程改革给化学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情境引入、合作探究随之而来,师生交流、生生合作遍地开花。

其本意是好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过于追求情境的情况,或只追求外在的感官而抛弃了化学本质的追求,因此,在教学中这个“度”的把握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的难点。

案例1 《盐类的水解》教学片断
教师A:今天我带来了一瓶无色盐溶液,现在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大家看看它的变化。

生:溶液变为红色了。

教师A:大家猜一猜,我刚刚滴入的盐溶液可能是什么?
生:根据最近的学习内容,我猜测溶质是碳酸钠。

教师A:很好!这个实验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事实呢?
生:从实验结果来看,某些盐溶液也能显示出酸碱性。

教师A:是啊!颠覆了我们以前的知识。

接下来,我再用实验验证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略)
教师A:同学们,大家看了实验的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一些想法和问题。

教师总结、引导并启发:
问题(1):在上述盐溶液中,存在着哪些微粒?
问题(2):水的电离平衡会不会受到这些微粒的影响?
问题(3):盐溶液也会显酸性或碱性,这是为什么呢?
……
在情境教学模式下的启发,往往给予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化学问题本质的追求。

将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分析、教师总结,让学生去了解、分析、归纳评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过程上来看,拒绝了直接的灌输式,在有一定情境背景下的传授知识、启发学生,又不会漫无目的放手学生瞎探究。

笔者将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情境背景下的启发式教学”,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上。

关注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教学其实不在于采用何种方式,关键是教学方式是否注重了知识的传递、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高。

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教学要关注“度”!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活泼开朗教学的途径之一”。

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环境,并揭示本课的化学思想和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而今的启发式教学,必需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情境化是一个手段(通俗的说就是要“旧瓶新装”),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兴趣,过于形式化、本质化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个灾难。

如果通过化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经典的实验案例,教师编制出有趣的思想情绪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毫无疑问将会使教学更富有色彩、更受关注。

上述案例中,实验带来的直接感官接触,带给了学生思考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潜能。

纵观高中化学教学,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感性认知——理性思考——总结归纳——实际应用这一程序,而课堂教学“度”的把握在于将这一过程教授得更简洁、更形象。

因此,过多的情境化化学课堂,忽视了化学科教学的严肃,乱哄哄的探
究最终是什么都得不到;过于灌输启发,学生建构知识、主动学习是一句空话,这个“度”需要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二、解题需要把握“角度”
从本例我们可以看到,解题角度的选择还需根据题意的分析,并非完全是主观的定位。

对解题角度的选择应力求简洁可行、具备实际操作性。

角度把握不准,会使解题繁琐。

如果说“简洁可行”需要的是一种认识和理解,那么“实际操作性”则需要更多的基本功、更多的基础知识,善于从问题中捕捉“入手点”。

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思维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的眼光,要有“度”的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程度,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过程。

据此,教师应该设计好教学情境,使课堂由直线转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回归到本质,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渐渐走向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和对本质的思考。

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莫道化学教学浅,须察蕴含理之深”,只要教师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中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就能使学生较好的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从来没有象今天这般活跃,对“度”的把握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更新。

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参考文献
[1]陈琳琳.文科班化学新课程会考复习中“度”的调控[J].教学月刊,2009,2
[2]杨林.浅谈化学实验的变通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