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思维导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
代
户
籍
制
度
演
变
战国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分类登记,管理严格
汉
编户齐民征派赋役
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役制度
西晋重建户籍,用黄纸登记“黄籍”
东晋
东晋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
人口以“白籍”登记,不征收赋役
土断
内容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融
使政府获得更多税源和兵源
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稳定
打击豪强士族势力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隋大索阅貌严格管理
唐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诸户色计,职业定籍,世代相袭
明
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为基础,每里一册
清永停编审管理松弛
演变趋势
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传统户籍制度被废除
主要特点
表现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多重性(赋税+治安+行政)
原因
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巩固集权的需要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和赋税制度的调整
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影响
人民反抗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户籍制度的影响
积极
政治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央集权
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
政治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经济束缚了人口流动加深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思想固化了民众的社会角色容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基层组织
目的征发赋役
演变
秦汉乡里制
县下设乡和里。
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
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
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清
设里甲制,后改为保甲制
城市到乡村十里为一牌(牌长)
十牌为一甲(甲长),十甲为一保(保长)
社
会
治
理
目的维护稳定
演变
秦汉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宋 保甲制
明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清
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演变因素
国家统一,封建制度的加强
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基层治理演变趋势
由乡里制到保甲制,由乡官制到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管理的加强
乡村自治能力减弱
政府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监督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产生原因
自然古代 生产力低下,人民缺少保证
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需要
经济农耕经济发展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政府政策
救济
仓储制度
表现
汉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后世社仓、义仓普遍
优抚
尊敬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
表现
秦汉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隋唐
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民间救济
宋以后宗族内部救济活动逐渐兴起
表现
北宋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
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政策特点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
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