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技教学走向审美

合集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美学之维新时代劳动教育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劳动教育的内涵逐渐超越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审美素养和美感体验。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审美的学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美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学元素。

首先,美学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引导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美学研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等多个维度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对美学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在劳动教育中,美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审美眼光,使他们更加关注和欣赏劳动中的美。

例如,在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教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形式美和功能美的统一,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而美学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学研究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美学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并引导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手工制作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选择材料、构思设计、运用色彩和形式语言等方面,自由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丰富劳动作品的艺术性。

此外,美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享受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通过美学的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劳动中的美,懂得珍惜和保护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例如,在自然观察和农耕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及农耕劳动所创造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对劳动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学元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加大对美学的涵盖。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艺术、文化、设计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热爱。

谈小学劳技课上的技术与艺术

谈小学劳技课上的技术与艺术

谈小学劳技课上的技术与艺术作者:顾李芳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年第02期小学劳技课程虽然是让学生学习技能的一门课程,但是随着艺术审美已全方位伸展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教授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要在劳技课堂中充分体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们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小学劳技课堂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一、“劳”“艺”结合,为学习搭建平台《劳动与技术》虽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但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

它既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

艺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相结合会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

劳技课堂应该是创造性课堂,它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创造,让学生将劳技课上学到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将我们的技术作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如上《团花》一课,学生学会各种纹样的剪法之后,如何创做出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这就要提升到艺术审美,要将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我们的作品才会更完美。

再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学校模型制作,学生制作好模型上的各个部件之后,整个学校模型的结构和布置要自己设计,这里我们让学生自由发挥,所以每个组做出来的学校模型都是不同的。

而设计这一内容,必须发挥学生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由此可见,劳技课堂上的技术展示离不开艺术审美,我们必须在艺术审美这个平台上展示出劳技课上的技术特色。

二、“劳”“艺”结合,为生活搭建平台劳技课程是让学生学习技能的一门课程,但其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贴近现实生活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各种家务劳动,更是让学生学到各种实用的技能技巧,内容涵盖家政和技术初步两大块。

家政的内容包括:洗涤、手缝、编织、家用电器、种植;技术初步的内容包括:纸工、泥工、金工、木工、电工、手工(塑料材料)、手工(多种材料)。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由此,劳动教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明确揭示了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紧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此二者的有机结合对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得到全面、整体、可持续的发展。

一、厘清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创造了人本身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

”但如今,一提起劳动和劳动教育,许多人的脑海里就默认体力劳动为劳动的全部内涵,默认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开展各种手工劳动活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劳动内涵的窄化和片面化,也是对劳动教育的孤立化,是对五育的割裂。

完整的劳动内涵,形式上包含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主体上既可以是个体劳动,也可以是群体劳动,既可以是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领域的劳动。

为此,不应把劳动局限在“学农”“学工”等活动,而应贯穿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各项脑力、体力教育活动中。

社会上有一种误区,即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截然对立起来,并且区分高低贵贱,漠视体力劳动的价值。

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相关活动是家庭环境中最基本的劳动内容,但现在不少家长只重视和强调孩子课业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劳动根本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升学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没有帮助,不愿孩子参与。

这些都使得青少年普遍缺少劳动机会,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出现了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等的现象。

一些青少年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即,崇尚消费和享乐,幻想一夜暴富,理所当然地啃老,力求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等。

这都告诉我们应尽快端正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态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新时代的劳动具有生产性、技术性、文化性等特征,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智慧性劳动。

美育视角下的中学劳动课程

美育视角下的中学劳动课程

美育视角下的中学劳动课程随着教育的改革和人们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美育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被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中学劳动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以美育视角为出发点,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悟美的存在,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美育思想渗透到中学劳动课程之中中学生是处于对美感知识最为敏感的年龄段,这时给予他们美育教育是最为合适的。

因此,美育思想应该融入到中学劳动课程之中,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体悟生命的美丽和凝聚。

二、中学劳动课程的设计应该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等手段感知和探究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中学劳动课程的设计应该包含这样的元素,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充分体验美的存在,感知美的魅力。

三、中学劳动课程的活动应该注重创意创意是美的重要源泉,这点在劳动中尤为重要。

中学劳动课程的活动应该注重创意,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出富有美感的劳动环境。

四、中学劳动课程的设计应该兼顾实用性和美感中学生需要通过劳动课程学习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些技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但美育视角下的中学劳动课程应该不仅兼顾实用性还兼顾美感,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的气息,获得审美体验,提高美学素养。

总之,美育视角下的中学劳动课程需要切实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存在,感受到美育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出美育素养。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是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于中学劳技课教学的现代化实践浅谈

关于中学劳技课教学的现代化实践浅谈

关于中学劳技课教学的现代化实践浅谈【摘要】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发展本人在多年的初中劳技教学实践中,深感在当今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劳技教育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对劳技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等进行系列化改革,促使劳技教学走出一些误区,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促使学生手脑互动,激励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又动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1.“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劳技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要激发学生“动手又动脑”,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解放思想、善于思考、敢于探究;同时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都要对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在劳技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动手又动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①生活自理能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

初中劳技教育应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

②创新能力。

四年级劳技教案

四年级劳技教案

四年级劳技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劳技水平。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简单的木工技巧,如锯、刨、凿等。

2. 学习使用劳动工具,如锤子、螺丝刀、胶水等。

3. 制作简单的木制工艺品,如小椅子、小桌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木工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木制工艺品。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劳动工具,保证制作过程中的安全。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模仿。

2.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 讨论法:学生相互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木工工具:锯、刨、凿、锤子、螺丝刀等。

2. 木料:木板、木棍等。

3. 安全用品:安全帽、手套、护目镜等。

4. 制作图纸:小椅子、小桌子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完成的木制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木工技巧和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安全事项。

3. 示范: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模仿。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教学时间:1. 上课时间:40分钟2. 实践时间:40分钟八、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完成度:美观、实用、规范。

2. 学生操作劳动工具的熟练程度:正确、安全。

3. 学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相互帮助。

九、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劳技知识。

2. 组织学生参加劳技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十、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4.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劳技水平。

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13-01南京市百家湖中学是南京市和江宁区劳动与技术教育窗口校之一。

多年来,在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我们本着育人为本的原则,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善于抓住劳动与技术课程育人的“闪光点”,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劳动与技术教育育人的全面性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学校教育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道德品质、技术意识、创新意识与人文意识相互作用的统一。

它的作用区间虽然只在基础教育阶段,但它的影响将延伸到以后的各个学段。

因此,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为他们选择未来人生路线提供更理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领域和思想境界;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取向,既要突出烹饪、花卉种植、工艺制作、家庭装饰、家用电器、摄影等实用技术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的进展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无土栽培、遗传工程、电子工程等高新技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力求通过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活动等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实践证明,作为新课程下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水平,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在劳技课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劳技课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教学评价 中,教师和学生以及 学生 之间存在 着知识 和
经验的差异 , 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 。 教师必须具备 良
理解作 品形式 和内容最普遍 的意义 , 努力营造一种“ 美” 的课堂氛嗣。同时 , 教师可用空余时间 , 制作漂 好的修养和丰富 的知识 , 亮 的作 品 , 来布置优美 的教学环境 , 让学生一进教 室 , 就感受 到新 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 ,对学生的尝试进行充 教师要捕 捉学 生作 品中的亮点 , 哪怕是细微的 鲜、 好奇 、 刺激 , 陶醉在美 丽的教学情境 中。例如 : 在上《 插花制作》 分肯定 。同时 ,
互评 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 。 为了便 于学生对 自己的 也有 区别 。如何 更好更有效地 在劳技课 中渗透审美教育 , 促进学 生 自评 、 还设计 了一个表格 , 供学生评价时参考。学生 生成才 , 是 个值得探讨 的问题。那么 , 劳技教师应如何在劳技课教 作 品进行打分 ,
色彩 、 创意 三方 面对 自己和他 人进行审美评价 , 注 学中, 开展健康 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 包括创设审美情境 , 激发审美 可从造 型 、 情趣 , 增设 审美评价 , 增强审美能力呢?
美情趣的教育 , 培养学生发现美 、 感受美 、 欣 赏美 、 评价美 、 创 造 美
听到 的、 感觉到 的,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 积极地 独立 思考 , 主动
再借 助灵 巧的双手 , 制作 出一盆美丽 的插花 作品 , 把自 理解 、 判断等一 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 , 也 探究 , 己的设计方案变为作 品。 通过审美情趣的激发, 使学 生创 造美 欢乐 , 享受成功 的喜悦 , 从 而更加珍惜劳动的成果 。
健康成长。 “ 世 界 上并 不 缺 少 美 , 缺 少 的 是 发 现美 的眼 睛 。 ” 这 是 美

在“劳动”中播下“美”的种子——略谈小学劳动教育中美育的渗透

在“劳动”中播下“美”的种子——略谈小学劳动教育中美育的渗透

绘術烈谒右究在“劳动冲播下“美”勺种子——略谈小学劳动教育中美育的渗透□申茹摘要:有人说,因为劳动,人类创造了艺术文化。

劳动创造美,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源泉。

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劳动技术,而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审美艺术的熏陶。

劳动教育是美育的载体。

该文挖掘劳动教育课的审美内涵,指出在开展劳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劳动过程和成果,促进教育资源整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美育整合教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强调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坚持“五育”并举。

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开展效果不佳。

基于此,文章研究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与美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基于此,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美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美好事物的动力。

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是美的发现者、展示者,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美、热爱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劳动课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在各科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劳动课教学也应该渗透美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同时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的美育、劳动教育都需要改革。

教师应该将艺术元素和劳动元素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二、以劳育美,以美育劳课堂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教师只有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七年劳技总结

七年劳技总结

七年劳技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劳技课的教学工作,在紧张忙碌的半年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也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为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我在工作中能够努力钻研业务,虚心向各学科老教师求教,不断学习新知识,创造性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科研水平。

劳技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比较重要的。

劳技课以劳动技能训练为主,学生接触实际,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是学生掌握技术的主要环节,突出的是实践和应用,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劳动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劳技课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这学期学生所用的课本是手工制作,它与美术课程有着诸多共通之处,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我总结出以实践操作为中心的“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示范仿效——实践操作——指导纠误——作品评展”六步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导语,或生动的事例,或展示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或展示大师的手工作品,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要多才多艺,多技多能,特别是当今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假如优秀作品出自我手中,就会有一种自尊、自豪的感觉,而积极动手制作。

明确目标:经过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随即在较短的时间里,准确、精炼、清楚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和“如何做”的方法、步骤、要领。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宜紧接下一步。

示范仿效: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实践要求作示范,也可事先准备好一个同学作示范,让学生仿效。

示范必须严格规范,重点、难点要分步有序地进行,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讲范结合,语言尽量精炼。

选用合乎要求的学生作品作为示范样品,用学生的东西教育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乐于沟通和易于理解,对于提高学生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很有好处。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摘要:劳动教育、美育是我国“五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美育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目前,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审美水平不足、劳动素养有限等问题,这反映了教学单位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本文围绕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结合展开讨论,就美育、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教学实践途径,希望对“二育并举”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美育;融合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方式,而劳动素养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劳动素养不高这一现状,2015年开始,国内学术界以及教学实践领域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研讨给出的结论,为劳动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审美素养是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加持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可能性目前,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以现代教育理念为背景,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探索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与实施路径,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劳动教育与美育同属于“五育”之列,教学工作的质量均对个体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具有一致性,这为劳动教育、美育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目标层面,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而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体现了劳动思维与劳动技能,借助美术创作方法,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制作,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审美水平。

因此,美育教学可以视作以劳动对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将二者进行融合,可能实现劳动素养、审美素养提升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教学功能上,不论是美术教育,还是劳动教育,整个教学活动都需要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服务,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是,必须关注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
与探索
“以劳育美,以美育劳”,这是班纳龙总理在提出劳动法案时的著名
口号。

它强调了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并强调了要正确认识
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在劳动教育与美育之间达成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与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以智育劳、以劳育智、
以智育美、以美育智”的综合型人才。

实施劳动教育,要从尊重劳动、维
护劳动者权益,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通过劳动调整情绪和抗挫,传
播劳动文明,提升自我素质,实现以劳育智与以智育劳的目标;另一方面,美育是劳动者心灵的完善与和谐,是劳动精神的弘扬与引导,是劳动者非
物质文化的表现与培育,是以美育智与以智育美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
传播美学,而且要传播劳动文化和社会文化。

因此,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劳动教育与
美育的理论研究,在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上达成一致,营造教育衔接的良
好氛围。

劳技教案1-8课

劳技教案1-8课

1.吸管编热带鱼教学目的:1、使学生把握吸管编热带鱼编制技艺。

2、培育学生爱美审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使学生把握吸管编热带鱼编制技艺。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吸管编热带鱼的身体。

教学预备:长约 20cm 的吸管 6 根,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热带鱼学生观看:说说这条热带鱼有什么特点?提醒课题,板书课题。

二、授学编热带鱼,师边演示,生边学。

1、选两种不同颜色的吸管各 3 根,沿折弯处剪开。

2、将两根吸管压扁,十字形穿插,横向的吸管向左折,纵向的吸管向下折,相互夹住折叠成 90 度角。

3、依次穿插折叠 3 层。

4、将最外层绿色吸管斜剪,然后将吸管纵向剪成上下两层。

5、将吸管两个内层局部插入编制体内。

6、将其次层绿色吸管修剪至适宜长度,插入编制体内。

7、第三层的制作方法同第一层。

8、紫色局部制作方法同绿色局部。

最终画上眼睛,热带鱼就做好了。

三、学生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巡察指导。

四、展现作品,师生共评。

五、课后任务:用吸管编制小饰物,送给父母作为礼物。

课后小结:2.做纸扇教学目的: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将旧挂历、广告单等做纸编的好材料,将它们编成一把精巧的纸扇。

教学重点: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使用旧挂历、广告单等材料,将它们编成一把精巧的纸扇。

教学难点:安装扇柄并固定好。

教学预备:旧挂历,广告单,裁纸刀,20cm*30cm的硬纸板 1 张,胶水,便利筷2 双。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思考:说说你见过哪些式样的扇子?观看纸扇,说说它是怎样制成的?提醒课题,板书课题。

二、授做纸扇,师边演示生边学。

1、做扇面:将硬纸板剪成一块大小适宜的扇面,用刀划出一条条宽度相等的条。

2、裁纸条:将广告纸裁成与扇面条宽窄一样的纸条,边缘要裁剪光滑。

3、穿编:将纸条按一上一下十字穿插编织法,穿编在扇面上,并将纸条的两头粘好。

4、安装扇柄:沿扇子轮廓边上一圈硬纸或布带,用2双便利筷夹住扇面并固定好。

三、学生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巡察指导。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导言: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劳动既是满足物质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能够培养人的自主能力、创造力和责任心的过程。

劳动教育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劳动教育,人们能够感受到劳动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一、劳动与美的关系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是美的源泉之一。

劳动通过创造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技术发明,都需要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将物质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美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体验到美的存在。

除了创造,劳动还能够体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

无论是做一道菜、打理一座花园,还是制作一件艺术品,人们都会花费心思去考虑如何让成品更美观、更有内涵。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存在,更可以自己去创造美。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审美观念。

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这既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无论是园艺活动、田间劳作,还是合唱团、舞蹈团的排练,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

通过这些团队合作的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相互合作,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并培养出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的品质。

三、劳动教育中的美学意蕴1. 美学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从而培养出对材料和工具的感知能力。

学生在选择材料、运用工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工具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

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将材料和工具运用得更加自如和合理。

劳动教养与审美教养结合

劳动教养与审美教养结合

劳动教养与审美教养结合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引领与促进着教育教学向着深层次发展。

其中,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不能只关注学生美术技巧与方法的掌握,更要关注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以此来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培育实效。

其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劳动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着极为紧密的逻辑关系,二者的相融合,势必会成为新时期创新与推动美术教学有效发展的新路径。

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总的来讲,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二位一体辩证关系,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在美术学科当中,比如工艺美术,则是采用一定劳动工具及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以此实现加工创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技能及思维等。

与此同时,在劳动之中也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进而收获愉悦的审美体验。

可以说,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就如同一对“孪生姐妹”,其以审美体验为依托,将二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二)创造性思想是共同核心很多人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至少是有先后顺序与位次而存在的两件事,实则不然。

其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而这,正是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而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不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要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自我成就是共同目标不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都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即要有主体感知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在不断的主体感知与自我消化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成就。

其中,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基于审美过程而促进自身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基于劳动实践而促进自身劳动精神及素养的发展,这都是促进以及支持学生自我成就的基础与关键。

以劳育美以美育人——浅析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以劳育美以美育人——浅析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以劳育美以美育人——浅析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中小学劳动教学活动以往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可持续推动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陈旧的教学观念也不能有效符合现阶段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劳动教育观念以及模式应该不断创新性发展,切实立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通过多元化、多样化措施提高劳动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使孩子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以对学生个人脑部发育以及意志开展合理科学的锻炼干预,帮助其养成一个主动参与劳动活动的习惯,有利于增加其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水平。

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巩固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后续学习进步与个人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保证学生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1]。

由此可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然在劳动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困境。

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贯彻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困境,从而提出对应的改善对策,现内容如下:一.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合理开展劳动教育,是始终坚持提高学生个人综合性素质水平为根据教育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使用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激发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其在劳动与实践等环节中不断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且还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有效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2]。

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左地位,有利于推动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劳动教育现阶段实践所面对的困境(一)社会环境方面由于以往体力劳动以及参与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进而导致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综合素质教学中重视度较低。

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例如,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绘画技能,可以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这些技能可以应用到劳动实践中,比如制作手工艺品或者美化环境。

其次,劳动教育可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并从中体验到美的乐趣。

例如,在家政课上学生可以学习烹饪和布置餐桌的技能,不仅可以让食物更加美味,也可以提高餐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美育和劳动教育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可以通过美育进一步提高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反过来,这些能力可以应用到劳动实践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美育与劳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 -。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路径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路径1.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角色。

为了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的路径,并分享作者的观点和理解。

2. 评估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的深度与广度2.1 深度评估在劳动教育中,传统的“劳技分离”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时代需求。

新时代要求学生不仅在劳动中培养实际能力,还需要将德智体美的要素贯穿于其中。

2.2 广度评估劳动教育是学生体验社会劳动过程的主要途径,而四育融合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来促进学生在道德、智力、身体和美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评估两者的广度和深度,可以确定出实现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的可行路径。

3. 优先考虑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的路径3.1 简单介绍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与重要性德智体美四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其中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育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思维能力,体育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美育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2 探讨劳动教育如何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亲身体验性,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借此锻炼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各个方面。

在劳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思维能力;通过体力劳动和运动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艺术创作来培养审美与创造力。

3.3 提供由浅入深的德智体美四育实践案例以科技课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小发明来体验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

起初,学生可以尝试简单的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随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并运用科学原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融入美学元素,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的重要性4.1 总结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中,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至关重要。

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关系一、引言劳动教育和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劳动教育和美育的关系。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的教育形式。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实际的劳动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勤劳乐群精神。

三、美育的意义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教育形式。

通过美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美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1. 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促进。

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美的表现形式,如艺术品、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美育的发展。

美育可以通过劳动的实践过程,如绘画、雕塑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2. 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融合。

在劳动教育中,可以融入美育的元素,如通过美术作品来装饰劳动场所,使劳动环境更加美观。

在美育中,可以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如通过手工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渗透。

劳动教育和美育在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劳动实践中,可以融入美的元素,如通过艺术品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在美的实践中,可以融入劳动的元素,如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五、结论劳动教育和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六、致读者的呼吁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和美的机会。

只有通过劳动教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有艺术修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劳技教学走向审美
劳动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中学阶段,劳技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活与劳动课,包括有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手工劳动、卫生知识和安全相关知识等诸多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审美实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灵活、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和源动力。

一、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生活劳动类的课,我以实践制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相应的技能,养成动手前先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环保教育与环保袋制作》一课时,先教授基本针法,然后通过对比,使学生自己认识到缝得平直均匀的不仅美观而且牢固耐用,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再欣赏一些美的作品样品,激发他们创作美的作品的欲望,然后开始学生自己的制作过程,利用不织布材料制作环保袋,能利用所给的彩色小布条美化环保袋,并且设计和制作了个性化的拎口,而后在活动中闪现出的学生丰富的美的创造力,每每让我们惊叹不已。

二、科技之美,树立理性精神
劳动课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可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现代技术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并且在与操作对象的制作交流中,养成认真细致的理性精神,对操作对象和自我持审美态度,因为唯有发自内心的关注才能发挥足够的力量去把握和拥有存在的具体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自行车拆装与交通安全》一课中,学生要先熟悉拆装各个部件名称,了解各部件作用,掌握一定的维修技术,使自行车更安全地行使。

在《风筝的制作与放飞》一课中,风筝要做成轴对称图形,那是因为要使左右两边
所受升力大小一样,否则风筝容易打转或飞不起来。

以我们基地八角风筝的制作为例:
1.用8根40厘米长的竹篾
分别扎成两个正方形。


意:竹篾篾青方向要一致。

2.把这两个正方形重叠扎制。

3.在中间扎两根60厘米长的竹篾。

4.在纸上画出轮廊后进行设计和彩绘。

5.把画好图案的纸背面衬在竹篾架下面,粘贴好风筝。

6.尾翼制作,一般要求尾翼长度大于风筝长度2倍。

在学生开始制作之前,我总是要向他们讲解一个过程控制的故事,90%×90%×90%×90%×90%=59%工作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乘法为基础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

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
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如果你不能在每个环节认真对待,对每一个环节及时反馈和修正,不致于每一个环节的完美,而是想当然地认为“结果不会有太大问题”,那么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这个环节你做到了90%,下一个环节还是90%,在5个环节之后,你的工作成绩就不是平均90%,而是59%!
通过理性精神和审美价值的熏陶,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三、创造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在劳技课常规技能训练基础上,开设设计课,指导学生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方案设计——制作——反馈改进等劳动技术演进的全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劳动创造的志趣,进一步和长久地提高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校科技节作品征集评比中,劳技老师可以全过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一位学生想设计放书格可调整的书柜,我就和他一起进行方案设计、制作、样品改进等环节,制作主要是由他自己完成,我只是提出一些建议,激发他进一步优化,后来这件作品获得学校评比一等奖,送到市里获得了二等奖。

四、秩序美,活动精进的科学
在劳动课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会用到一些工具套材。

比如我们的《电子百拼》迪宝乐套材有元件66种82个,我们都要求学生在拼接一个电路后,在拼下一个电路时要把元件按相应位置摆回去,每次要使用哪个元件时能快速取到,节省乱无目的寻找的时间,而且不易打乱自己的思路,更能专注于操作本身细致准确地完成电路搭接和相应的研究性学习。

每一次材料整理过程,是对材料的一次次再
认识,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和一定的秩序感,使得活动不断得以精进。

还有在我们的《农业劳动体验课程》,我们要求学生每次活动完毕,都必须把工具(钉耙、铁铲、锄头)擦干净,放在规定的地方。

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纪律性,而且还使他们知道工具的保护方法,使下次活动能更顺利的开展,体验到良好秩序的重要。

五、体验美,建立积极的价值观
体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心理体验,一种是实践体验。

而且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提供给人们,体验更在于自己建立意义、产生意义。

劳技教育要更多地关心学生体验到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样的体验。

学生可能是只在乎最后的成功,我们劳技老师要多发现和挖掘成功前的点滴进化过程。

在《电子百拼》的教学中,学生看重的是灯泡是不是亮了,扬声器是不是响了,风扇是不是转了等这些直接的现象,即所谓的成功了,而可能会忽视怎样去实现这些相应功能的设计,更不会去考虑用较少的原件实现一样的功能,我们劳技老师就要多引导多发现多鼓励在进行这方面操作和体验的学生,将体验由被动引向主动,建立和获取活动本该有的意义。

由于劳技教育“手脑并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兴趣、获得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许多研究表明,劳动越复杂,越有趣,其智力因素也就越明显,就越容易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我们在《电子百拼》课程中安排竞赛环节,让学生通过电路设计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要求,我们发现学生投入的热情是最高的。

此外,通过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使学生探索最优化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勤于钻研、勇于实践的科学习惯和素养,久而久之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潜能大有裨益。

还是《电子百拼》竞赛,我们要求打开开关,灯泡正常发光,不打开开关,只有发光二极管发光。

一般学生在电路连接时考虑用并联,但发光二极管会一直发光,我们会提高难度,要求打开开关,灯泡正常发光,并且发光二极管要熄灭,这样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更创造了人,在劳动中,人认识到了自己,发展了自己的心理,走向审美的劳动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跳出了物的教育,走向了人的教育,当学生在劳技学习中形成了审美能力,他就会逐步建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那么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自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

落到劳技教育上,它的内容美、手段美、活动美、产品美……美不胜收,当然应以美立教,当然应该走向审美。

让我们用审美的劳动教育来提升德育、智育和体育,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