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赣乡约》在潮州的施行
潮州外来剧种
潮州是府治所在,元明以来,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又处韩江出海口,为闽、粤、赣边区出海物资的集散重镇。
在清政府相继平事实上南明政权和抗清义军之后,康熙采取了恢复生产,发展农业的政策,并宣布“开海贸易”,至嘉庆之后,海禁大开,潮州成为外省商贾云集之地。
“商贾辐辏,海船云集”(乾隆《潮州府志》),“康雍时,服贾极远,上及苏、松、乍浦、澄、赣、广、惠之间”,嘉道间则“海帮遍历,而新加坡、暹罗尤其多列而居”(光绪《海阳县志》))。
自安徽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之后,讲官话的乱弹戏班在广东也受到官府器重,并为士绅文人所崇尚,一些地方官员家蓄外省戏班,以应酬外地官员,如曾任水师提督的普宁人方耀,在府内蓄有外江老喜天班,以应酬外地官员娱乐之需。
随着贸易的发展,客居潮州的外地商贾,先后在潮州建立江浙、福建、澄龙、漳泉、嘉应等会馆,各会馆也常聘其家乡的戏班来潮州演出。
外省戏班传入潮州后,在潮州出现诸种声腔流得的情况,这在府志县志,以及一些士人的诗词中有所记述,如乾隆年间,在潮州当官的江西临川人乐钧,其诗作《韩江歌一百首》中,有:马锣喧击杂胡琴,楚调秦腔间土音。
昨夜随郎看景戏,月中遗落凤头簪。
(原注:潮人演剧鸣金以节丝竹,俗称马锣。
夜尚影戏,男女通宵观聚)楚调即湖北的皮黄调;秦腔即乱弹调,原是流行于陕西、甘肃、山西的民间小曲,后发展为声腔剧种;清乾隆年间,潮州已有楚调、秦腔等外省声腔流行。
道光年间刊刻的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在卷九所载的《韩江竹枝词》中,有咏当地流行的声腔的,如:东西弦管暮纷纷,闽粤新腔取次闻。
不隔城根衣带水,马头高调送行云。
(原注:潮近闽,歌参闽腔,韩江舟户尚马头调)马头调,据嘉应人杨懋建《京尘杂录》记述,马头调是清代商业繁华地区码头上流传的小唱,有南北之分,“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北必习之”,“几与南北曲同其传授”。
而“南中歌伎唱马头调皆小曲”,“皆与京城马头调不同也”。
说明道光年间,在潮州的韩江舟户,也盛唱当时流行的马头调。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品茶是潮汕地区很知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开展历史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好像还没有种茶。
《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此时此刻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
《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行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宝贵。
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
说中到:“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
产茶之地,出税固宜。
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
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
没有种茶倒没关系,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
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假如《三阳志》所记属实,唯恐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出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那么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此时此刻也是如此。
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自然,此时此刻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闻名海内外,在今日国产的特级茶叶中数一数二,但惋惜产量不多,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名贵的。
致良知南赣乡约读后启示
致良知南赣乡约读后启示致良知南赣乡约读后启示《致良知南赣乡约》是中国作家方志敏所写的一篇极具启示性的小说。
小说以南赣乡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小乡约在良知的指引下,战胜了邪恶势力的故事。
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深思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
首先,这篇小说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良知。
良知是人类在道德上的指引,是区分善恶、正邪的准则。
乡约的主人公们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但他们的良知却比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加明确。
在面对邪恶势力的压迫时,他们选择了坚守正义,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家园。
其次,小说中的乡约也告诉我们,人们团结一心就能够克服困难。
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乡约中的人们不是退缩,而是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敌。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人们才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后,这篇小说还给我们带来了对于正义与邪恶的思考。
小说中,邪恶势力通过利益的诱惑和威胁,试图瓦解乡约的正义之心。
然而,在良知的引导下,乡约的人们坚守初心,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正义的信念,不为利益所动摇,不被邪恶势力所腐蚀。
总之,《致良知南赣乡约》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良知,良知可以指引我们区分善恶、正邪。
它也告诉我们团结一心可以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正义的信念,不为邪恶所动摇。
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故事中的乡约,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只有坚守良知,保持正义,我们才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潮州八景的神话传说
潮州八景的神话传说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今天给大家介绍潮州外八景的神话传说。
一、“湘桥春涨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
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
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仙佛造桥的传说韩愈被贬到潮州后,要在潮州城外恶溪上面造一座大桥。
因为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他们八仙和活佛广济和尚帮助。
广济和尚负责西岸工程,八仙负责东岸工程。
为了早日把大桥建好,他们都大施法力,各显神通广济和尚跑到桑浦山来,口中念起符咒,用手一指,只见满山石头都滚动起来,霎时变成一群羔羊,由他赶往潮州城。
东岸八仙跑去凤凰山,把山上石头变成群猪,也赶向工地。
八仙人多,分批赶猪。
别人都走了,只有铁拐李赶着最后一批猪下山,哪知半路碰到一个孝妇在一座坟墓前啼哭。
这丧气一冲,符法失灵了,那群乌猪倒下去变成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猪山。
广济和尚一人赶羊,顾此失彼,赶到潮州时,发现少了两只,急忙跑回头寻找。
找到刚要赶来,又碰到一个贪心的财主,说这两只羊是他家丢失的,硬是把羊拖走。
拖到自己田里,羊再也不肯走了。
财主在羊身上抽了一鞭,两只羊顿时变成两座山头,把财主和他的一百亩田地都压在山下。
南赣乡约原文及译文
王阳明《南赣乡约》原文及译文【原文】酒复三行,知约起,设纠过位于阶下,北向置笔砚,陈纠过簿;约赞鸣鼓三,众皆起,约赞唱:“请纠过!”众曰:“是在约史。
”约史就纠过位,扬言曰:“闻某有某过,未敢以为然,姑书之,以俟后图,如何?”约正遍质于众曰:“如何?”众皆曰:“约史必有见。
”约正乃揖过者出就纠过位,北向立,约史复遍谓众曰:“某所闻止是,请各言所闻!”众有闻即言,无则曰:“约史所闻是矣!”于是约长副正皆出纠过位,东西立,约史书簿毕,约长谓过者曰:“虽然姑无行罚,惟速改!”过者跪请曰:“某敢不服罪!”自起酌酒跪而饮曰:“敢不速改,重为长者忧!”约正副史皆曰:“某等不能早劝谕,使子陷于此,亦安得无罪!”皆酌自罚。
过者复跪而请曰:“某既知罪,长者又自以为罚,某敢不即就戮,若许其得以自改,则请长者无饮,某之幸也!”趍后酌酒自罚。
约正副咸曰:“子能勇于受责如此,是能迁于善也,某等亦可免于罪矣!”乃释爵。
过者再拜,约长揖之,兴,各就位,知约撤纠过席,酒复二行,遂饭。
饭毕,约赞起,鸣鼓三,唱:“申戒!”众起,约正中堂立,扬言曰:“呜呼!凡我同约之人,明听申戒,人孰无善,亦孰无恶;为善虽人不知,积之既久,自然善积而不可掩;为恶若不知改,积之既久,必至恶积而不可赦。
今有善而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为善而自恃,将日入于恶矣!有恶而为人所纠,固可愧;苟能悔其恶而自改,将日进于善矣!然则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为善;而今日之恶者,亦岂遂终于恶哉?凡我同约之人,盍共勉之!”众重曰:“敢不勉。
”乃出席,以次东西序立,交拜,兴,遂退。
【译文】喝酒三巡以后,大家站起了,在阶下设置纠过的席位,北向放置笔、砚,摆放坏人坏事录。
约赞敲鼓三声,大家都站起来,约赞说:“请纠过”,众人皆道“请约史”,约史走到纠过的位置,高声道:“闻某有某过,未敢以为然,姑书之,以俟后图,如何?”,约正询问众人:“如何?”众人皆曰:“约史所言极是”。
约正把做了坏事的人请到纠过位,面北而立,约史再次询问大家:“某所闻止是,请各言所闻!”众人又知道的就说,没有就说:“约史所言甚是”。
潮州文化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系文化
潮州文化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系文化,为海内外全体潮州人所共有,其涵盖范围甚广,主要包含: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大锣鼓等。
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
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
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潮剧基本情况潮剧俗称潮州戏,是全国十大百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
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
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
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
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
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
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
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
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起源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
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王阳明南赣纪事
王阳明南赣纪事□文瑞约五百年前,王阳明官拜南赣巡抚,入住赣州城。
五百年后,斯人已逝久远,我们又当如何看待这位与赣南结缘的千古名人?王阳明,成就于南赣,殁没于赣南。
今天,王阳明及其《传习录》蜚声海内外,王阳明本人则更多地被聚焦在哲学家、心学家这一角色上。
那么,王阳明是在什么背景下来到赣南的?他在南赣呆了多久?他在平定南赣民乱中的功过是非怎样?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囿于土匪聚集,朝廷采纳了江西地方官的提议,将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地区的八府一州(江西赣州、南安,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潮州、惠州,湖广郴州)组成了一个特别行政区——南赣省。
出任南赣巡抚的时代背景至1515年,南赣的匪乱并未平复,反而有愈演愈烈态势——江西南安府横水、桶冈有谢志珊、蓝天凤部,广东龙川三有池仲容部,江西大余有陈曰能,湖广郴州有龚福全,他们或称王称霸,或占城占山,四处流窜作乱,官府顾此失彼,局势十分混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45岁的王阳明升都察院佥都御使,巡抚南赣,平定征南王谢志山、金龙霸王池仲容等江西、福建、广东、湖广等地的暴动。
“这个任命与贬谪龙场具有同等意义。
如果说贬谪龙场造就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王守仁,南赣汀漳巡抚的任命则造就了中国政治史上的王守仁,而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激发、相互结合,才造就了一个完整的、千古唯一的王守仁。
”(方志远《旷世大儒——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位置上的时间当年贬去贵州龙场驿,王阳明一路磨蹭,消极怠工,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才赴任,任上不过数月而已。
这回是官升高位且赋予重任,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王阳明满怀抱负,一腔兴奋,一刻也没有耽搁。
春节刚过两天,正德十二年正月初三即起行,当月十六日便到了赣州。
他的办公地点南赣巡抚赣衙门设在赣州城镇宁井街(清名杨老井街,后改名为新赣南路),与他随行的有他的妻子诸氏和刚刚过继两年的十岁的继子正宪,以及进士出身的弟子、门人薛侃等(《传习录》即由薛侃主持,1518年在赣州首次刊印出书)。
潮汕文学作品
潮汕文学作品
潮汕文学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文学,以广东省潮汕地区为主要创作背景。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潮汕文学作品:
1. 《潮州史话》:该书是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记录了潮州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内容。
2. 《潮州文化史》:该书详细介绍了潮汕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包括语言、音乐、戏曲、绘画等方面。
3. 《潮汕小说选》:这是一本收录了多位潮汕作家的短篇小说的选集,展现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学风貌和人文情怀。
4. 《潮汕传统戏曲选》:该书收录了潮汕地区传统戏曲的剧本和介绍,展示了潮汕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5. 《潮汕民间故事集》:这本书收录了潮汕地区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反映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这些作品代表了潮汕地区的文学创作,通过描绘潮汕人民的生活、传统文化和历史,展现了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它们不仅是地方文学的重要作品,也是丰富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部分。
试论王阳明与赣南畲族文化教育的变迁
二 、明 中叶 前赣 南 畲 族 文化 教 育概 的文化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传承 ,对畲族生
略
( 一) 明 中叶 以前 赣 南社 会 经济 发展 水 平 较 为 落后 经 济基 础决 定上 层 建筑 。据文 献记 载 ,至 产劳 动教育 的一 种传 承 。
南宋时 ,随着 国家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
为本 位 ,利用地 方志 、谱 牒 资料 和 田野 调查 材
中。
料,从王阳明对赣南畲族教育的推动出发 ,论 述王阳明与赣南畲族文化教育的变迁 。
一
历 史 上畲族 先 民生活 在赣 闽粤边 区 ,这 里 自然 条 件 相 近 ,孕 育 了勤 劳善 良的 畲族 人 民 ,
、
赣南畲族概说
( 二) 明中叶以前赣南畲族文化教育水平低 宋 以来 畲 民所 处 的社 会 发 展 水 平 比较 低 ,
中。为何会造成赣南畲族族性 的弱化呢?这离 生产方式较原始 ,生产力水平低下 ,畲族聚居 不开王阳明巡抚南赣对赣南地 区统治政策的改 于赣 闽粤交 界 的山 区 ,天 高 皇帝 远 ,远离 统 治 变 ,导致 了 畲族文 化 教育 的变 迁 。本 文 拟从 儒 中心 ,南 宋 以前 ,国家权 力 还 没有 真 正地 进入 化 和客化两个方 面来讨论 畲族 文化教 育 的变 该地区 ,并没有把他们纳入编户齐 民的范 围, 迁 ,试 图找 出王 阳明新 政 与赣 南 畲族 文化 教 育 因此也 就 没 有 学校 教 育 ,根 据 兰 俏 梅 的 研究 , 变 迁 的关 系 。 在南 宋 以前 畲族 的教 育 无 从 谈起 ⑤ 。 这 时 畲族
《南赣乡约》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借鉴意义
《南赣乡约》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借鉴意义
《南赣乡约》是一部古代中国历史上颇具社会政治功能和借鉴意义的文献。
这部文献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宋史·苏堃传》中,其中记载了宋代苏堃在南赣时签订的乡约,乡约内容具体包括:①把握节约政策,保证民生;②严格实施税收制度,减轻负担;③推行法治,做到公平正义;④健全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⑤加强两岸的沟通,促进社会文明;⑥实行地方自治,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等。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南赣乡约》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它的签订和实施,确立了宋代的地方自治制度,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和平发展,维护了民生,社会秩序,地方安全,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建立了和谐的社会关系,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促进了两岸的沟通,从而起到了推动宋代社会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
《南赣乡约》的社会政治功能和借鉴意义,今天仍然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它仍然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其中的社会政治功能,如节约政策、实施税收、促进社会文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等,来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南赣乡约》是一部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社会政治功能和借鉴意义的文献,其中的社会政治功能和借鉴意义,至今仍然可以借鉴,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积累一些经验。
南赣乡约原文译文
南赣乡约原文译文一九四二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在望,赣南少数民族知青们,共同签订了一份由衷声明,就是当时著名的“南赣乡约”。
“南赣乡约”由赣南各地著名的知青代表苏英、苏玉、马伟、胡兴恩、苏新松等一起制定,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的平和发展。
全文共五条,以下是全文的原文译文:第一条:坚决抵抗国外侵略,敬护祖国,总结反侵略战争,建立和平民主新秩序。
第二条: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促进国内外深入合作,构建社会主义新制度。
第三条: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在人民政权的指导下,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实行联邦制度;实行地方自治,建立协商民主的地方政府。
第四条:实行新的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同体改进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公平正义。
第五条:加强文化建设,推行母语教育,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文明新民族的成长。
一九四二年赣南少数民族知青们共同缔结的“南赣乡约”,以其明确的思想内涵,将当时的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历史背景及民族自觉直接凝聚,今天我们也要深刻铭记“南赣乡约”所展示出来的反侵略、反封建、反占统文化精神,坚定坚守民族爱国主义,抗击任何一种新老势力侵略,使民族文化更加精英。
赣南民族共同缔结的“南赣乡约”,在当时受到了广大民族的普遍肯定,这是当时赣南少数民族为了发展社会主义而发起的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赣南今天的族群关系已经非常紧密,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普遍拥护,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望时,赣南少数民族知青们签订的“南赣乡约”,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历史,赣南民族的共同理想。
“南赣乡约”的内涵,不仅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反侵略、反封建、反占统的文化精神,还体现了民族的爱国情怀,更具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新制度,以更好的发展人民的社会主义,开发祖国赣南的潜力,实现其发展宏图。
“南赣乡约”,是赣南少数民族知青们为抗击侵略,坚定民族爱国主义,和保护民族文化而被铭记于人民心中的一个伟大历史。
《南赣乡约》译文
《南赣乡约》译文
【译文】
第十六,在乡约会前一天,知约应先布置会议室,提前在会场内打扫卫生,摆放桌椅等物,设置告谕牌,面南背北摆放香案。
会议当天,乡约全体必须到会后,约赞击鼓三下,众人都有序站到香案前,面北背南跪听约正朗读告谕;约正朗读告谕完毕后,约长和众人高声说:从今往后,凡是我们同约的人,祗奉戒谕,齐心合德,同归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
众人要异口同声说:“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
”然后大家再拜,按顺序走出会所,分东西站立,约正读完乡约,大声道:“凡我同盟,务遵乡约。
”众人都要说:“是。
”东西站立的人互拜后按次序就位,年轻人给年长者倒酒,知约此时拿出好人好事录,南向放置笔、砚,约赞敲鼓三下,众人都必须站起。
约赞唱“独举善”,众人回答:“实在约史”。
约史就走在好人好事录前,高喊道:“某有某善,某能改某过,请书之,以为同约劝。
”约正要询问众人“怎么样”,大家回答,“约史做得对”。
约正此时就请出好人好事录的主人公们,向他们行礼,让他们站在早准备好的彰善位,这些人也是分东西站立,再向众人道:“我只知道这几个人啊,你们可以再举出几件好人好事来,众人如果知道好人好事就举出”若没有则说:“约史所举是矣!”此时约长们都站到彰善位,约史书写完毕,约长举杯道:“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使
人人若此,风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约,当取以为法!”然后,做了好人好事的也倒酒感谢约长:“此岂足为善,乃劳长者过奖,某诚惶怍,敢不益加砥砺,期无负长者之教。
”双方喝完,做了好事的再拜约长,约长答拜,然后各就各位,知约彰善席撤掉。
南赣乡约的读后感
南赣乡约的读后感《南赣乡约》读后感《南赣乡约》是一部以南赣地区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述乡村生活、人情世故、家族情感等多个层面的故事,展现了南赣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南赣地区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小说中对南赣地区的描写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南赣地区的自然风光、乡村风情、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生动描绘,使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南赣地区的美丽和宁静。
南赣地区的山清水秀、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而乡村人们的淳朴善良更是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通过阅读《南赣乡约》,我对南赣地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小说中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南赣地区的农村生活,描述了农民们的耕种生活、村落风情、农村文化等方面的细节。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也让我对农民们的辛勤耕耘和朴实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通过阅读《南赣乡约》,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农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此外,小说中对家族情感的描写让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亲情纽带、家族传统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家族情感的复杂和深厚。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家族传统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南赣乡约》,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也对家族传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南赣乡约》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乡土气息的小说,通过对南赣地区的描写和对乡村生活、家族情感的展现,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乡村生活、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南赣地区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希望通过阅读更多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也能够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
南赣乡约读后感范文
南赣乡约读后感范文南赣乡约读后感范文乡约是中国古代介于国法与家规之间的生活规那么。
下面是网为大家的南赣乡约读后感,欢迎参考~咨尔民,昔人有言:“蓬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
”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
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那么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
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呜呼!人虽至愚,责人那么明;虽有聪明,责己那么昏。
尔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旧恶而不与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一、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
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备写同约姓名,及日逐出入所为,知约司之;其二扇一书彰善,一书纠过,约长司之。
二、同约之人每一会,人出银三分,送知约,具饮食,毋大奢,取免饥渴而已。
三、会期以月之望,假设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许先期遣人告知约;无故不赴者,以过恶书,仍罚银一两公用。
四、立约所于道里均平之处,择寺观宽大者为之。
五、彰善者,其辞显而决,纠过者,其辞隐而婉,亦忠厚之道也。
如有人不弟,毋直曰不弟,但云闻某于事兄敬长之礼,颇有未尽;某未敢以为信,姑案之以俟;凡纠过恶皆例此。
假设有难改之恶,且勿纠,使无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恶矣。
约长副等,须先期阴与之言,使当自首,众共诱掖奖劝之,以兴其善念,姑使书之,使其可改;假设不能改,然后纠而书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约之人执送之官,明正其罪;势不能执,戮力协谋官府请兵灭之。
南赣乡约读后心得
南赣乡约读后心得南赣乡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南赣乡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南赣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这个地方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多的思考。
南赣乡地处江西南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在书中,我了解到南赣乡的农业经济一直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南赣乡的农民们勤劳勇敢,他们以耕种、养殖等方式谋生。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导致南赣乡的农业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除了农业,南赣乡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书中,我了解到南赣乡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尤其是南赣乡的乡村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南赣乡的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南赣乡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赣乡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南赣乡的学校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为南赣乡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同时,南赣乡的教育部门还加大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孩子的关爱和帮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些举措为南赣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我对南赣乡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南赣乡的农业经济、乡村旅游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在当地政府和全体南赣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赣乡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在读完这本关于南赣乡的书籍后,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希望有一天我能有机会去南赣乡亲身感受那里的美丽风景和独特文化,与当地的人民交流,了解更多关于南赣乡的故事。
山西省名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2021 --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公元前769公元前221年,每个10年间不同民族属性的战争数量,这一现象时间A.表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 B.客观上增强秦国实力C.反映出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 D.促进了华夏民族交融2.宋太祖对于宰相的职权不专任,也不确定人数,约在五人左右,或“两相三参”,或“三相两参”,也有的情况是“三相”。
这一举措A.利于皇权巩固 B.扩大了相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3.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序中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
”同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也强调小说要写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用“极近人之笔”,描写眼前事物,状写市井百态。
这表明A.反传统思想得到传播 B.小说创作脱离了传统文学主流C.文学创作陷入了困境 D.市民自我意识已经觉醒4.《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据此判断,《资政新篇》A.不是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 B.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C.没有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 D.不能顺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5.下图为民国五年七月《新闻报》上一幅名为《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的漫画。
其主旨为A.讥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B.揭露张勋复辟帝制的闹剧C.批判袁世凯欲当皇帝野心 D.反映民众恢复民主共和的愿望6.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A.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B.建立联合反霸统一战线C.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 家礼 ,及取蓝 田吕氏 ,列于 《 性理》 ,成
一
、
明代前期 乡约在 潮州的举行
书颁 降天 下 ,使 诵行 焉 。②
用保 甲限制 百 姓 活动 ,以保证 社 会治 安秩 序 乡 约 的创 设 和 施行 ,开始 于 北宋 蓝 田 吕氏兄 和 国家 财税 收 入 ;同时用 乡 约教 导百 姓 ,使他 们 弟 。 吕氏 乡约 有 四项 条 款 :“ 一 日德 业 相 劝 ,二 懂得 正 统 文化 的 善恶 标准 ,循 礼 而行 —— 这种 制
传 》里也 有记 载 :
刻蓝 田 吕 氏 乡约 ,择 民 为 约正 、约 副 ,
十项 乡 约条规 , 并呈 报潮 州府 , 给照在 家 乡施 行 。 薛 侃 对 当 时 的潮 州 社会 病 态 作 了 这 样 的分
法、 集会 礼 仪 , 都 作 了具 体 的说 明①。 虽 然 当时 闽学 在潮 州 有很 大 的影 响 , 但 乡约并 未在 本 地流行 。 正 德 十 四年 ( 1 5 1 9 )薛侃 从 赣州 回乡 ,拟 重 新 举行 乡约 ,作 为普 及 正统 文化 于 乡村 基层 社会
明朝 朱 氏兴 起 于 社 会 下 层 , 对 乡村 社 会 情 况 的有 效工 具 ,曾经 回顾 明代 前期 潮 州举 行 乡约 的 了如指 掌 。 建 国初 年 , 帝 王们 就 十分 注 意用 宋儒 正 经过 ,说 :
③ 薛侃 :《 薛 中离先生全 书》 ( 卷 十九 ) :“ 乡约” ,公 昌印务局 ,1 9 1 5 年版。
・
61 -
正 德 以前 潮 州 知 府 姓林 的 ,只 有 林 和一 人 , 人 ,约 赞 二人 , 由推 举 产 生 ;每 月 望 日会 于 约 成 化 年 间 在 任 。上 面 引文 里 的林 太 守 ,大 概 指 所 ,赴 约 者 自备 伙 食 费 用 。这 显 然要 比朱 熹 的 他 。但林 和举 行 乡 约 的实 况 ,也 已经 不 可 得知 。 《 增损 吕氏乡约》细密得多。 王 韦庵 即知 府 王源 ,他 是有 文献 可稽 的在 潮 州推 行 乡约 的第一 人 。 这一 年 ,薛侃 正在 老师 王 阳明 的官署 中。师 生 相 处 十 分 密 洽 ,《 传 习录》的刊刻 ,“ 去 花 问
恭 敬 神 明 ,和 睦 乡里 ,以厚风 俗 ,此 乡约 意
已。 主 之 以三 老 , 家 临 而 户 至 ,朝 命 而 夕 劝 ,如 父母 之 训子 弟 。 至成祖 文 皇 帝 ,又表
也 。 本 府林 太 守 、王 韦庵 先 生 ,皆 曾举 行 。
府 治西 湖 山尚有会 约 旧址 。⑧
宣德十年到正统六年 ( 1 4 3 5 ~ 1 4 4 1 ) 间 ,王 草”的问答 ,都是这一年的事情。薛侃对举行乡 源重 整 本府 官学 之 外 ,又遵 照 朝廷 诏令 ,“ 立 社 约 的具体措施 ,一定熟知 。隔年 ( 1 5 1 9 ) ,薛侃
学千余所 ,诲民间子弟 ;置乡校数百余处 , 设约 回到潮 州 。看 到家 乡族 人有 到官 府 打官 司久讼 不 正副 , 萃诸儒士 , 月朔讲论理致 , 旌淑别慝” ① 。方 决 的 ,就亲 自为他们 开 解 。纠纷 平息 之后 ,便 教 志所 说 的 乡校 ,就 是 乡 约 。这 事在 《 明史 ・ 王源 他 们 如何举 行 乡约 ,以达 到地方 自治 。他 拟 订 了
第3 4 卷第 4 期
2 0 1 3 年8 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a n s h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4 NO . 4
Au g . 2 0 1 3
《 南赣乡约》在潮州的施行
统来教化基层百姓。 王樵《 金坛县保 甲乡约记》 说:
我 太祖 高 皇帝 致 治 实远 …… 亲 降德 音 以 代 面 命 , 令 布 满 天 下 ,所 谓 圣谕 六 条 者 是
国朝 每 里 百户之 内,令 民立 坛事 土谷 之 神 ,就 中祭 祀行 会 ,读 抑 强扶 弱之 誓 ,务 在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1
作者 简介 :黄挺 ( 1 9 4 7 一) ,男,广 东揭 阳人 ,韩 山师范学院潮 学研 究院教授 。
( 朱熹 :《 增损 吕氏 乡约》 ,见 《 晦庵集》 ( 卷七十 四) :杂著” ,文渊 阁 《 四库全书》 集部。
② 王樵 :《 金坛县保 甲乡约记》 ,见 《 古今 图书集成 ・ 明 伦 汇编 ・ 交谊典》 ,中华书局 ,1 9 3 4 年版 。
日过 失 相 规 ,三 日礼 俗 相 交 , 四 日 患难 相 恤 。 ” 度 上 的构 想可 以说 相 当完 美 。永 乐 间潮 州社会 似
到南宋时 ,朱熹本 吕氏乡约 ,又博取它书 ,并按 乎很安定 ,但乡约实际运作的情况如何 ,则不得 自己 的想 法加 以增 删 , 对 乡约 的组织 机 构 、 施行 范学 院 潮 学研 究院 ,广东 潮州 5 2 1 0 4 1 )
摘
要 :考察王 阳明 《 南赣 乡约》在潮州推行 的案例 ,可 以看 出 :明代 中期 ,潮州 的士大夫们将习得
的符合 国家正统 的知识— — 以 “ 礼 ”为核心 的伦理 道德——付诸实践 ,把 国家文化 正统 制度化为乡村社会 的思想 行为准则 ;在 这一过程 中 ,他们发挥着 比宦 潮官师更加重要 的作用 ,他们才 是国家文化正统在地方 社会制度化过程 中的真正参 与者和主导者 ,正是他们在主导着乡村社会 的建设。 关键词 :明代 ;潮 州 ;乡约 ;《 南赣 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