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經與著文清代學術史上的“疏證”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經與著文:

清代學術史上的“疏證”體#

胡靖

提要:清代學術史上大量出現的“疏證”類著作以條分縷析、廣徵博引爲特色,具有古文乃至傳統注疏不易具備的文獻容量和分析潛能,考證之學術旨趣藉以呈現。清代前中期,疏證體的焦點經歷了從以“疏通”爲旨到以“證明”爲重的變化。嘉慶以後,“疏 證”的寫作方式成爲闡釋經典的流行乃至典範體式,尤其在小學、輯佚領域蔚然成風,亦影響到單篇文章之寫作。古文家批評考訂疏證之文“傷氣”,不能成文;而考據家則主張注疏考證之文自有其特殊文氣。至章太炎《文學論略》將“疏證”專列爲文章之一體,對有清一代“疏證”體之演進作了理論上的總結。

關鍵詞:疏證清代學術文氣著述體裁

尋繹學術史之脈絡,須要關注治學方法的傳承演化;而方法與

* 本文係國家社科後期資助項H“清代前期古文、知識與文化秩序研究”(19F Z W B011)之 階段性成果。

•336.中華文史論叢(2021.1,總第一四一期)

範式,常常是在學術寫作的體裁上顯現出來。®清儒學術著作在

體裁上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以“疏證”爲題之專書大量出現。清

初朱彝尊《經義考》所著録的歷代經注中,除了卷九十二的“閻氏 《尚書古文疏證》十卷”一種外,未有其他以“疏證”爲名者。®而江

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及《國朝經師經義目録》中,閻著之外,又有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方言疏證》、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聲《釋名

疏證》、徐復《論語疏證》等多種。③至《清史稿》之《藝文志》及《儒

林傳》所載,更有陳喬樅《齊詩翼氏學疏證》、嚴長明《毛詩地理疏 證》、徐養原《儀禮今古文異同疏證》、劉文淇《左傳舊注疏證》、迮

鶴壽《孟子班爵禄疏證》、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莊述祖《説文古

籀疏證》、沈欽韓《漢書疏證》、洪頤煊《漢志水道疏證》、陳立《白虎

通疏證》、孫志祖《孔子家語疏證》、胡泉《王陽明逍書疏證》、鄒澍 《本經疏證》、薛傳均《文選古字通疏證》等二十餘種。®由此可見 “疏證”之作在清代湧現的情形。這些“疏證”涉及的古書,以經部爲

主而遍及史、子、集,知識類型包括經傳、水地、理學乃至本草等等,亦

不難看到“疏證”作爲一種書籍的“體裁”在清代流行之廣遠。

倘若從辨僞思想、考證方法等方面論述,閻若璩《尚書古文疏 證》對清代學術,尤其是乾嘉考據一派的意義,自然毋庸置疑。事

實上,即就著書之體例而言,“疏證”亦自此創始,衣被後學。直到

①參陳平原《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劉寧《漢語思想的文

體形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②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義考新校》卷九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1721。

③間、戴之會在傳記和《經師經義H録》中皆有記述。江藩著,漆永样箋釋《漢學師承

記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閻著見頁41,頁76,頁881,«著見頁550及頁 887,頁888;王著、徐著僅在其傳記中提及,分别見頁556,頁751;江著僅見於《經師 經義目録》,頁888。

④劉文淇齊見《懦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頁13274),®長明書見《文苑傳》

(頁13393),餘皆見《藝文志》(頁4219—4423)。約略按四部分類排序。

解經與著文:清代學術史上的“疏證”體• 337 •

20世紀初,竭力自辯“非求繼續漢學之正統”的傅斯年在《歷史語

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隱然仍在回應這一清儒治學之途 徑:

我們反對疏通,我們只是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顯明暸。……我們證而不疏,這是我們處置材料的手段。①

所謂“證而不疏”,潛在呼應的正是在清儒手上蔚然成風的“疏證”

之作。傅斯年在此更發掘出了“證”與“疏”之間的張力,作爲推進

新的史學研究之動力。如果“疏證”視爲一種學術著述的“體裁”,

那麽閻若璩開啓的“疏證”之撰,其命名著例,取意云何?所謂“疏 證”之書,在寫作模式上有何特點?“證”與“疏”之間,是否存在思

路上的分歧與互動?這一體裁又如何影響乾嘉以降的學術寫作?

這些是本文希望追索的問題。

一辨僞決疑與條分縷析:

“疏證”名義辨

“疏證”之名,既罕見於前代,閻若璩自當有所解説。考閻詠 《尚書古文疏證後序》云:

徵君所以名其書之義,實嘗舆聞,蓋讀《漢書•儒林傳》:“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枕喜膝,獨傳喜,

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贺疏通證明之。”顏師古注:“疏通,

猶言分别也;證明,明其僞也。”摘取此二字。②

①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期卷首,1928

年。

②閻若璩撰,黄懷信、吕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_ 338 .中華文t掄叢(2〇2丨.丨,總第一四一期)

由此可知,“疏證”之名本於《漢書•儒林傳》的“疏通證明”。

按《漢書》所載,梁丘賀指出田生卒時孟喜遠在東海,不可能有傳

授之事,以此證明其僞。1顔注以“分别”釋“疏通”,應是取分辨、

辨析之義;以他例旁證之,如《漢書•高帝紀》“吏以文法教訓辨 告”,顔注“辨告者,分别義理以曉喻之”;又《漢書•陳勝項籍列 傳》“宫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顔注“辯數,謂自分别其姓名 也”,皆是以“分别”解釋“辯(辨)”。梁丘賀之“辨僞”,正是閻若

璩之取義所在。®

不過,自《漢書》以後,“疏通證明”連用並不多見。至明清之 際,方才被大量用於指稱注解經籍之方法。錢謙益《初學》、《有 學》兩集中便多見“疏通證明”之語。如《一雨法師埝銘》稱法師集

解《成唯識論》,遍探經藏,“與此論相應者,靡不疏通證明”。®其 《答徐巨源書》云“吾之於經學,果能窮理析義、疏通證明,如鄭、孔 否?”《題同學會言》述孫慎行平居論《易》,和友人“相與疏通證 明”。®錢謙益之言“疏通證明”,大抵皆以文獻爲基礎(如佛學内

①《漢書》卷A A,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頁3599。

②按《懦林傳》的“疏通證明之”還有另一種解釋方法,即讀爲“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

之曰……”。“疏通”一詞,出於《禮記•經解》的“疏通知遠,《書》教也”,乃是形容

詞,蓋簡明通達之謂也;《史記•五帝本紀》謂顒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取

義亦同。而《漢書》全書凡三用“疏通”一詞,《儒林傳》之外,又有《匡張孔馬傳》的

“聰明疏通者戒於大察”,以及《谷永杜鄴傳》的“陛下天然之性,疏通聰敏.上主之

姿也”兩處,都是形容詞,本於《禮記》“疏通知遠”之義。《儒林傳》原文或本不以

“疏通證明”四字成詞,“同門梁丘賀疏通”,即如《匡張孔馬傳》中所謂“聰明疏通

者”,取通達、明察之意。

③錢謙益著.綫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卷六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頁 1576。

④錢謙益著,綫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頁 1314。

⑤《牧齋初學集》卷八六,頁1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