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实践
吴穗卿
自建国以来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这样一句话:“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语文这东西,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才有了血液和温度。我今年任教三年级以来,对“语言运用”这四个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写作的指导、批改、讲评孩子中,我觉得为了作文而教作文是很辛苦的,真正的习作教学不该依赖习作指导课,而是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在阅读教学中,将语言文字具体地用于学生的生命活动中,才能够唤醒语文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在习作中有水到渠成地发挥。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三种语言实践方式是最有效的。
一是在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阅读教学中,对进行语言实践运用。克来恩说:“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便读边实践,才能够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标。例如:第六册课文《荷花》中有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当中的“冒”字可以凸显荷花上长出来的姿态和动作,比“长出来”更加生动。为了让学生感悟这个动词的妙处,我让学生用“冒”字说话,他们会说“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突然冒出来”,“一棵小草从地里冒出来”······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文里的那句话,这个“冒”就没有在孩子的口中活起来,只有在运用中,语言才有了生命力。
二是在推敲中准确理解词语,准确运用词语。语言大师贾志敏老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流畅的句子,扎扎实实打好写作的基础,切记抛开阅读教学而另外搞一套写作的“理论”和训练。”如何让学生准确地选择词语,这是摆在每个语文老师面前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培养语感,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辨析和拿捏是否恰当。例如在第六册《和时间赛跑》中,有一句话“我狂奔回去······”句子里有“狂奔”一词,孩子们试着找了几个近义词“奔跑、飞奔、飞跑”等词语,进行替换练习,最后大家还是觉得“狂奔”更加能够说明作者当时那种焦急和悲伤的心情,更能够表达他要赢时间的决心。又比如在《妈妈的账单》一课孩子们把“羞愧万分”和“十分羞愧、很惭愧”等词语进行替换,感受到了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真切地感受到小彼得当时的羞愧和自责。孩子们习惯了推敲,在他自己习作的时候,才会把握住最能够表达感情的词语。
三是训练长话短说,短话长说。语言的运用往简单说就是两个字“表达”,三年级还没有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但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并不一定要到高年级才开始,语文是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表面看是表达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我们在让学生初读了课文以后,担心孩子说不出文章大意,有的老师会跨过这一环,或者是给学生一些桥梁,帮助他说完整说正确。其实,孩子说错、说不完整才是正常的。正如一个小孩子刚学走路,哪有不跌跌撞撞?尽管让孩子说好了,告诉他这是一种“简单的说法”,是在短
时间内让别人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不管他说成什么样,都是他思维的体现,只有不断运用语言,不断地错误和纠正,他才懂得什么叫做概括,这就是长话短说。短话长说,就是说具体、说生动,甚至是说出文章中没有说的,没有写出来的,或者说补白和拓展。这也是很多老师都善于运用的。例如,《惊弓之鸟》,最后让孩子们当一回魏王,夸赞一下更羸,把要说的话写下来。这样的拓展可以让孩子们运用语言,立足课文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只有学习,没有参与其中,或者没有实际演练,是没有成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如果能够更加注重语言实践,这样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够落实。一句话,本事是学生练出来的,绝非老师“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