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
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是( )。
A.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B.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C.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D.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答案:C
解析: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四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C项“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属于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而非基本理念。
2、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
动中,此教学方法属于( )。
A. 直观演示法
B. 情感体验法
C. 合作学习法
D. 模仿教学法
答案:B
解析:情感体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作品通过音乐的叙事来描述勇士彼得智斗大灰狼的故事,使学生既发展听觉思维,又有音乐故事和形象的体验。
题干中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符合情感体验法的特点。
3、学校举办音乐节,要求每个班级出一个节目,张老师决定让全班同学一起合唱《黄河大合唱》,下列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黄河大合唱》是洗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B.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C.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D.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抗战时期人们的苦难生活
答案:D
解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的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虽然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其主旨是歌颂和战斗,而非反映抗战时期人们的苦难生活。
4、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内容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 )四个领域。
A. 音乐与相关文化
B. 音乐实践
C. 音乐审美
D. 音乐理论
答案:A
解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分别是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这四个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音乐课程的有机整体。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10分)
题目:
请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设计一段以“四季变换”为主题的旋律创作任务,要求包含四个部分,每部分对应一个季节(春、夏、秋、冬),并体现出每个季节的特色和情感。
请提供每个季节的旋律创作提示、调式建议及可能的情感表达。
答案:
春季部分:
•旋律创作提示:以轻快、明亮的音调开始,可以运用跳音和琶音模仿鸟鸣和春风拂过的感觉。
旋律线可逐渐上升,象征春天的生机勃发。
•调式建议:采用大调式,如C大调或G大调,以营造温暖、明亮的氛围。
•情感表达:表达春天的喜悦、希望和万物复苏的活力。
示例旋律片段:C大调,以弱起小节开始,上行琶音接跳音,模仿清晨鸟鸣,随后旋律逐渐展开,上行至高音区再缓缓下降,模仿太阳升起又温柔洒落的过程。
夏季部分:
•旋律创作提示:旋律应更加流畅和热情,可以加入连音和滑音来表现夏日的炎热与激情。
节奏上可以适当加入切分音,增加动感。
•调式建议:继续使用大调式,但可以考虑使用更富激情的调号,如D大调或A 大调。
•情感表达:表达夏日的热情、活力和对自由的向往。
示例旋律片段:D大调,以连续的长音和快速的连音交替进行,中间穿插滑音,模仿海浪拍打和夏日阳光的炽热,节奏上使用切分音增加动感。
秋季部分:
•旋律创作提示:旋律应转为柔和、略带忧郁,以表达秋天的收获与离别的情感。
可以运用下行音阶和级进音程来表现落叶纷飞和季节的更迭。
•调式建议:转至小调式,如a小调或f小调,以营造一种温婉而略带伤感的氛围。
•情感表达:表达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岁月静好的感慨。
示例旋律片段:a小调,以缓慢的下行音阶开始,随后是级进音程的反复,旋律线逐渐降低,模仿落叶缓缓飘落的过程,结尾处可加入渐弱处理,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
冬季部分:
•旋律创作提示:旋律应简洁、清晰,节奏上可以更加稳定,以表现冬天的宁静和寒冷。
可以运用重复的音型和长音来模拟雪花飘落和寒风呼啸的声音。
•调式建议:继续使用小调式,但可以选择更低沉的调号,如c小调或g小调,以强化冬天的寒冷感。
•情感表达:表达冬天的宁静、纯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示例旋律片段:c小调,以简单的重复音型和长音交替进行,旋律线保持在较低音区,节奏稳定,模仿雪花飘落和冬日寂静的氛围,结尾处可稍作上扬,表达对春天的期待。
解析:
本题旨在通过“四季变换”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创作技巧表达不同季节的
特色和情感。
通过明确每个季节的旋律创作提示、调式建议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创作思路。
同时,通过示例旋律片段的提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15分)
题目:
请对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音乐作品分析,包括其曲式结构、主题特点、情感表达以及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
答案与解析:
曲式结构: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式(Sonata Form)这一经典结构,该结构由呈示部(Exposition)、展开部(Development)、再现部(Recapitulation)和尾声(Coda)四个部分组成。
具体而言,本乐章的呈示部首先呈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第一主题以柔和的琶音开始,旋律悠扬,如月光般静谧;第二主题则转为较为活跃的旋律,但仍保持柔和的基调。
展开部通过变奏、模进等手法,对主题材料进行发展,情感逐渐变得复杂而深刻。
再现部则是对呈示部主题的回归,但通常会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最后以尾声结束全曲,使情感得到升华和沉淀。
主题特点:
第一主题以e小调(或降E大调)的柔和琶音缓缓展开,旋律线条流畅,如同月光洒满大地,给人以宁静、梦幻之感。
这一主题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是整首奏鸣曲情感表达的基石。
第二主题虽然情绪上稍显活跃,但仍保持了与第一主题的和谐统一,通过音区、音色等对比,丰富了音乐形象。
情感表达: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极为丰富而细腻,从最初的宁静、梦幻,逐渐过渡到略带忧郁和沉思的情绪,最终又回归到一种超脱和平静的状态。
这种情感变化,与贝多芬当时的心境密切相关,据传这首奏鸣曲是他在失恋后创作的,因此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失落与自我慰藉。
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强化情感表达。
例如,他通过细腻的旋律线条、丰富的和声变化、以及巧妙的节奏安排,构建了一个既统一又对比的音乐世界。
此外,他还大量使用了琶音、颤音等装饰性技法,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和表现力。
在展开部中,他更是通过变奏、模进等手法,对主题材料进行深度挖掘和发展,使音乐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升华。
综上所述,《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作品,它以精湛的作曲技巧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巨匠的非凡才华和独特魅力。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35分)
题目:
教学内容片段:
《黄河颂》(光未然词,冼星海曲),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
该作品以其雄壮豪迈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演唱《黄河颂》的旋律,理解歌曲的节奏、速度、力
度等音乐要素在表达歌曲情感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讨论等方法,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分析
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
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黄河颂》的旋律和歌词,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音乐要素展现歌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黄河风光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欣赏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兴趣。
•简短介绍《黄河大合唱》及《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2.初步感知(10分钟)
•播放《黄河颂》音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旋律特点、情感表达等。
3.学唱歌曲(20分钟)
•教师分段范唱,学生跟唱,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分析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这些音乐要素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教师巡回指导。
4.深入探讨(1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如A-B-A三段体),理解各部分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讨论歌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黄河”象征什么,歌词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5.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片段,让学生感受整部作品的风格和情感。
•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于黄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评价(5分钟)
•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演唱表现、参与度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歌曲背景和音乐知识。
•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歌曲情感和结构。
•实践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学习态度。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分析讨论和分享感悟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我评价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15分)
第1题:
案例背景:
李老师在初中音乐课上,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设计了一堂以“京剧之美”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她首先播放了一段经典的京剧选段《贵妃醉酒》,随后引导学生讨论京剧的服装、脸谱、唱腔及表演艺术的特点。
接着,她邀请了一位京剧演员进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并让学生尝试模仿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最后,学生们分组创作简短的京剧剧本片段,并进行展示。
问题:
1.分析李老师在本节课中运用了哪些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欣
赏?
2.请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
答案与解析:
1.教学策略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李老师通过播放京剧选段《贵妃醉酒》,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魅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讨论与探索:组织学生讨论京剧的各个方面,如服装、脸谱、唱腔及表演艺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京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专家引领:邀请京剧演员进课堂进行现场表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实践体验:让学生尝试模仿京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展示:分组创作京剧剧本片段并进行展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影响: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京剧艺术的认知,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实践体验和创作展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改进建议:
•增加跨学科融合:可以考虑将京剧艺术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美术、语文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的综合性和趣味性。
•加强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如为对京剧唱腔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唱腔训练等。
•强化反馈与评价:建立更加全面和及时的反馈评价机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拓展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建立在线学习社群、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15分)
第1题:
课例描述:
某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教授《黄河大合唱》的选段《保卫黄河》,通过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黄河颂》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并提问
学生:“你们知道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吗?”以此引出课题。
2.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作品影响,
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历史价值。
3.学唱歌曲:
•教师先示范演唱《保卫黄河》的旋律,强调歌曲的节奏感和力度变化。
•学生跟唱,教师纠正音准、节奏问题。
•分组练习,每组负责歌曲的一部分,通过合作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
4.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讨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如激昂、坚定等,并引导学生尝试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
5.拓展延伸: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其他选段,鼓励学生课外搜索并欣赏,加深对
这部作品的理解。
6.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课重点,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问题:
请对该课例进行点评,分析其教学设计的优点与可改进之处。
答案与解析:
优点:
1.情境创设有效:通过播放《黄河颂》导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成功营
造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为后续学习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知识讲解全面:利用多媒体手段详细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
及作品影响,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歌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互动合作充分:在学唱歌曲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唱、分组练习等多种方
式,既保证了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
4.注重情感体验: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曲所
蕴含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5.拓展延伸恰当: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其他选段,鼓励学生课外搜索并欣赏,有
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可改进之处:
1.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虽然课例中包含了多种互动方式,但在某些环节(如
知识讲解)上,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可以设计更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节,如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介绍歌曲背景,或分组讨论歌曲的不同演唱方式等。
2.评价机制不完善:课例中提到了总结反馈环节,但并未明确具体的评价机制。
可
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同时,可以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不足。
3.技术融合有待加强:虽然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在技术融合方面仍有提
升空间。
可以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如利用音乐软件辅助学生练习音准、节奏等基本技能,或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远程互动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