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
2006年8月
前言
密云、怀柔、官厅水库和拒马河是北京重要的地表水源。
近年来,由于降水减少等原因使上述水源水量急剧减少;同时,水源区周边生产生活污染加剧与环境治理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地表水源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水源保护形势严峻。
为改善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首都地表水源安全,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水务局及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县、房山区共同编制了《北京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2006—2010年)》。
《规划》以《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根据重要地表水源区周边、拒马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等措施,治污水、治垃圾、整治村庄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完成市域范围内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和房山拒马河流域1300平方公里、以及三大水库上游主要河道两侧1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以期2010年使我市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首都地表水源可持续利用。
计划在2008年前率先实施密云县、怀柔区有关工程。
第一章规划区基本情况
北京境内密云、怀柔、官厅三大水库上游总面积为5010平方公里。
北京境内拒马河流域张坊应急备用水源区上游的面积为434平方公里。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具体范围包括:
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上游一二级保护区(按照两库一渠管理条例)和房山拒马河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上游15条主要河道两侧(左右各1公里),河道总长577.4公里。
北京规划区共涉及32个乡镇、320个村。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规划区主要位于山区,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丘陵、谷地和盆地为主。
(二)气候
北京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性气候,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年均气温6-12℃,年均降雨量500-750mm,其中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于每年的6-9月。
但是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年—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
(三)土壤
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其他土壤类型还有棕壤、潮土和
山地草甸土等。
(四)水资源
1999年—2004年,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23和1.68亿立方米。
到2004年底,密云、官厅水库蓄水分别只有8.52和2.28亿立方米。
2005年底密云、官厅水库蓄水为10.36亿和1.63亿立方米。
官厅、密云水库近年来水变化情况见图。
1999年~2004年两大水库来水情况
官厅、密云两库蓄水量变化情况
房山拒马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71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98亿m3。
(五)植被
怀柔规划区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为主,林草覆盖率达85%。
密云规划区植被类型有天然林、人工林、防护林、草灌坡等,以灌丛和灌草丛为主。
延庆规划区植被属于半干旱森林灌丛、旱生灌丛和少量草原。
三、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及组成
规划区涉及人口25.45万人,其中密云项目区10.53万人,怀柔5.52万人,延庆6.25万人,房山3.15万人。
(二)经济状况
规划区主要产业为农业和旅游业,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济作物、绿色农产品种植规模逐渐增加,
规划区内还有不同规模的养殖业。
2004年北京规划区人均收入6095元。
四、水资源利用状况
2005年密云、怀柔水库向北京市供水3.2亿m3,官厅水库供水2.0亿m3,张坊应急水源供水0.6亿m3。
第二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规划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污水、垃圾直接排放。
规划区内共有952个污水相对集中排放点,年集中污水排放量751万吨(指村庄集中排放污水,未包含中心镇),2004年产生垃圾13.65万吨,污水、垃圾绝大部分直接排放,大量的有机物和氨氮进入水库,导致水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
第二、点源、面源污染严重。
规划区内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污废水对地表水源也有较大影响,密云畜禽粪便产生量即为5.2万吨/年,且无有效的处理措施。
房山拒马河流域养殖鲟鱼、红鳟鱼等20万尾,鱼池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化肥农药是重要面源污染物,据不完全统计,规划区年使用化肥5.68万吨、农药311吨。
第三、地表水源水质有下降的趋势。
2005年拒马河水质较好,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
密云、怀柔水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指标,氨氮等少数指标为地表水Ⅲ类水质指标。
官厅水库水质仍然较差,为地表水Ⅳ或Ⅴ类水质。
二、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水环境是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但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市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加强水源区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建设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保障首都水资源安全的需要。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2005年北京共利用地表水7.0亿m3,其中密云、怀柔、官厅水库和拒马河流域“张坊水源应急供水工程”供水5.8亿m3,约占北京地表水供应量的83%。
但目前重要地表水源区周边及上游生产生活污染加剧与环境治理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源保护形势严峻。
因此,在这些地区实施工程、生物措施,使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土流失减少,是改善规划区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绿色奥运”目标的需要。
绿色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
如何尽快加大污水、垃圾、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改善北京重要地表水源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地表水源安全,为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奠定基础,实现北京对全世界做出的“绿色奥运”的庄严承诺、展示中国的能力和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
迫而艰巨的任务。
(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质量的需要。
多年来,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规划区村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四处堆放,不仅对重要地表水源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且严重影响规划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因此,必须加快治理重要地表水源区周边生态环境,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等措施,治污水、治垃圾、整治村庄环境、建设库滨和河岸植物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减少污染源,削减河库污染物的输入量,保护、改善地表水源水质,促进地表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
把保护地表水源生态安全置于优先的位置,严格按照国家、市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水源区管理和生态保护。
(二)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明确建设重点,优化项目布局,分布实施,有序建设,优先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周边及上游实施。
(三)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分区突破。
充分考虑工程区生活水平和管理水平,
适当安排工程建设内容。
(四)坚持综合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类型,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多管齐下。
(五)坚持机制创新、多方参与的原则。
在工程建设与现有各部门工作相衔接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水源保护。
三、规划目标
规划实施后,规划区内污水、垃圾实现100%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村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生态村的标准;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拒马河的水质得到稳定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第四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污水处理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具备条件的乡镇中心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在污水相对集中排放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畜禽粪便治理,提高工程区污水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一)乡镇集中生活污水处理。
在具备条件的乡镇中心区(主要考虑地形条件)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或再生水厂,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3A(交互式厌氧好氧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工艺,处理出水可作为生态或环境用水。
四区县共规划建设19处乡镇集中污
水处理厂,收集处理18个乡镇中心区污水,处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共1.25万吨/天。
(二)小型分散污水处理。
在具备条件的污水相对集中排放点(考虑地形条件和维护管理等方面因素)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采用CWT-M等先进技术,处理出水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可回用于农田灌溉或者景观回用。
四区县共规划建设934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共1.9万吨/天。
由于污水管线具体布设需实地测量,本次规划中暂只考虑主管线,不考虑支管线,支管线待工程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畜禽粪便处理。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工程区已有畜禽养殖场强制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和屠宰加工企业,渔业养殖废水实施工程治理措施。
规划在养殖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有机肥、堆肥、鱼池废水处理、畜禽粪污处理等设施21处。
粪污处理能力297.7吨/天,鱼池废水处理能力1.8万吨/天。
(四)湿地建设。
利用现有河口地带、河滩、自然沟塘等,建设与污水处理相配套的表流湿地、河道源头湿地、水库库滨带湿地等,过滤水体,进一步净化水质,削减污染物。
规划在库滨带周边及河道周边建设湿地2534920平方米。
二、垃圾无害化处理
按照“村收集、镇清运、区(县)处理”的模式,实现工程区
内居民生活垃圾密闭收集、压缩转运、集中处理,将农村分散的垃圾收集转运到区县集中进行卫生填埋或者其他方式的处理与利用。
规划设置:
垃圾桶(池):四区县共规划设置4686个垃圾桶(箱)。
垃圾收集站:四区县共规划设置161座垃圾收集站。
垃圾收集车:四区县共规划配置768辆垃圾收集车。
垃圾转运车:四区县共规划配置72辆垃圾转运车。
垃圾转运站:四区县共规划设置31座垃圾转运站。
三、环境整治
(一)建设库滨和河岸植物带。
在水库周边及主要河道两侧建设乔灌草结合的植物过滤带、湿地削减污染物,减少入河入库泥沙、垃圾、化肥农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四区县共规划建设2800公顷绿色缓冲带。
(二)裸露坡面的综合治理。
恢复裸露坡面的植被,对裸露坡面采用灌草结合方式进行地表覆盖,采用回填或表面种植的方式进行固化和表土覆盖。
共规划综合治理114公顷。
(三)村庄绿化美化。
四区县共规划村庄绿化美化222万平米。
(四)护村坝。
四区县共规划建设护村坝20万延米。
(五)村庄排水设施。
四区县共规划建设村庄排水设施
50.74万延米。
四、监测体系建设
以地表水源水质及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水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
实现环保、林业、水务、农业等全方位监测,并实现监测体系标准化、网络化建设,强化环境质量和污染的监控能力。
第五章投资概算、投资来源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一)建设投资概算。
1、估算依据和标准。
规划概算依据参照现有工程实例和工程实施地目前人工费用和物价标准制定,同时考虑了未来五年内物价波动及不可预见因素。
(1)污水处理。
小型分散的污水处理系统及配套主管线投资标准为0.8~1.6万元/吨(采用CWT-M)。
乡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线投资标准为1.3万元/吨(采用MBR工艺,处理能力小于500吨/天),或者0.8万元/吨(采用3A 工艺,处理能力不小于1000吨/天)。
湿地投资标准为25元/平方米。
(2)垃圾处理。
垃圾箱为300元/个,垃圾收集站为7万元/座,人力垃圾收集车为800元/辆,垃圾转运车为23万元/辆,垃圾转运站为32万元/座。
(3)环境整治。
恢复裸露坡面植被恢复15万元/公顷,绿色缓冲带3万元/公顷,绿化美化为20元/平方米,护村坝为400元/延米,排水设施为200元/延米。
2、建设投资估算。
估算2006年至2010年规划总投资99110万元。
包括直
接工程费86977万元、其他费用(包括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监理、监测和基本预备费)12133万元。
直接工程费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43313.3万元、垃圾处理工程投资3977万元、环境整治投资32687万元、监测体系建设7000万元。
(二)运行费用估算。
年污水、垃圾设施运行费为1765.6万元,包括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915.2万元、垃圾处理设施运行费850.4万元。
二、投资来源
考虑到密云、怀柔、官厅水库、拒马河流域对首都城市供水的重要性和规划实施的生态建设项目的公益性,对投资来源:
(一)市、区县政府支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村庄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建议市发展改革委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80%以上、其余由区县政府自筹。
(二)市财政、区县财政各承担50%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后期运行管理费用。
污水垃圾设施运行费用表
三、效益分析
第一,解决工程区污水、垃圾污染问题。
规划实施后,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55万吨/年,收集转运垃圾13.6万吨/年,解决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一二级保护区及上游主要河道两侧、拒马河水源保护区320个行政村的污水、垃圾污染问题。
第二,削减COD、BOD5等各种污染物。
密云规划区年削减COD235吨,BOD5130吨,氨氮17.4吨,总磷2.61吨;怀柔规划区年削减COD123吨,BOD568吨,氨氮9.1吨,总磷1.37吨;延庆规划区年削减COD143吨,BOD580吨,氨氮10.6吨,总磷1.59吨;房山规划区年削减COD40吨,BOD522吨,氨氮2.9吨,总磷1.46吨。
第三,拦截泥沙。
绿色缓冲带年拦沙33.65万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第四,改善环境。
村庄环境整治将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生态村标准,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管委、市园林绿化局等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据职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工程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市财政局负责后期运行管理经费的落实,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管委、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污染监测
工作。
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运行“四到区县”的责任制度,相关区县、乡镇要依据全市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确定本区域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应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确保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水达标排放,鼓励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强化工程管理,加强工程监测。
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要严格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建设过程实行监理制,资金管理实行报帐制。
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监测,实行定期评估制度,根据评估情况,适时科学合理调整、完善工程建设项目、任务和政策,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三、完善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积极推行项目特许经营、资本金注入、代建制等,鼓励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等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参与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
要充分调动规划区农民积极性,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加后期管理工作岗位等,使农民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
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水资源。
切实制止对地表水资源的污染是工程实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执法监督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保护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建立健全监督执法网络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对重要地表水源的破坏行为。
同时要适应生态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制保障力度。
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涉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绿化造林等诸多领域,必须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针对现有水环境治理技术现状和工程建设实际,积极开展配套技术研究,提升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六、活化机制,落实后期运行管理。
采取多种形式,保证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后期运行。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由区县水务局组织专业队或农民用水协会负责运行管护;企事业单位污水处理设施由企事业单位自行负责运行。
污水设施运行单位定期对处理水质进行监测并报环保和水务部门,相关部门定期对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由市政管委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