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片段(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减法(一)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解决问题出示主题图:一所小学的同学们正准备乘车去植物园参观呢,我们一起帮领队老师解决一下问题吧。
一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二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二、根据经验,自主探究(一)阅读理解,列出算式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预设1:一(1)班有35人,一(2)班有34人,问题是一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预设2: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问题是二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提问:知道了每个班的人数,怎么解决各年级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的问题呢?预设:一个人要坐一个座位,一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是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
2.列式解答。
第一题的列式是35+34= 第二题的列式是39+44=(二)探究35+34= 的口算方法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5+34=学习任务:1.独立思考,口算出35+34的结果。
2.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在纸上。
3.完成后可以和家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独立解决。
2.交流探究,掌握算法。
(1)汇报交流,展示想法。
预设1:35+34=69先算30+34=64再算5+64=69把35分成了30和5,先用30+34=64,再用5+64=69 。
预设2:把34分成30和4,先用35+30=65,再用65+4=69。
预设3:把35拆分成30和5,把34拆分成30和4,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2)观察对比,建立联系。
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他们都是把两位数给拆分了,再相加。
追问:都是怎么拆分的呢?分别说一说。
我们可以用枝形图表示拆分的过程。
预设:第一种方法是把35拆分成了5和30,用30+34=64,再用5+64=69 。
第二种方法是把34拆分成了30和4,用35+30=65,再用65+4=69。
35+34=69 先算35+30=65 再算65+4=6935+34=69 先算30+30=60 再算5+4=9 再算60+9=6935+34=69 先算30+34=64 再算5+64=6935+34=69 先算35+30=65 再算65+4=6935+34=69先算30+30=60 再算5+4=9 再算60+9=69第三种方法是把35拆分成30和5,把34拆分成30和4,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1〕什么叫面积?〔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
〔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设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5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关于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课时看一看(一)(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教学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1课时看一看(一)(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实物、学生从家中带的小动物玩具等。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情境图打印粘贴,连线三幅图。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知识点详细清晰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
很高兴能为大家介绍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第一课,本次教学将涵盖以下知识点:1. 数字的认识2. 数字的读写3. 数的大小比较4. 数字的组成5. 数字的奇偶性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数字的认识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认识数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有趣的数学玩具和消耗品来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个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用糖果作为教学道具,让孩子们数出几颗糖果。
这样,孩子们在玩中就可以学习。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数字卡片、数字块、数字拼图等其他工具来帮助孩子们认识数字。
二、数字的读写第二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会读写数字。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根据数字卡片或教师的指导,练习读写数字。
我们也可以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字让孩子们模仿着写。
假如黑板上写着数字“3”,教师应该带着孩子们重复读出这个数字并把数字写在他们的小本子上,教师会再写另一组数字,孩子们会接着跟着念着数字并写在小本子上。
三、数的大小比较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掌握比较数字的大小。
要让孩子们掌握数字的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顺序。
我们可以使用于铅笔比大小、比体重,以及比大小的学习卡片等学习工具,让孩子们演练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四、数字的组成随着数字概念的形成,孩子们将会学习到数字的组成。
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拼板、磁带卡片、数字拼图等教具让孩子们学习数字的组成。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会知道一个数字可以由几个数字组成,并能够轻松地拆分一个数字。
五、数字的奇偶性我们还需让孩子们理解数字的奇偶性。
我们可以用各种颜色、形状和大小的石子、图案等教具,让孩子们感知数字的奇偶性质,通过比较偶数和奇数之间的差异学习奇偶数。
整节课下来,我们会使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孩子们的观察、思考、比较、归纳以及演练等活动来让孩子在玩中学,从而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牢牢掌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数数、识数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数数和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 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惯。
2.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主体内容1. 数数:从1数到10,认识数字0。
2. 加减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辅助内容1. 数学游戏: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数和识数的方法。
2. 数学故事:通过讲解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数字卡片、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2. 设计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
课堂导入1. 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从1数到10,认识数字0。
2. 通过讲解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主体环节1. 数数教学:a. 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b. 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c. 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数和识数的方法。
2. 加减法教学:a.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b. 通过计算器,让学生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c. 设计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后作业1.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数数和加减法的练。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过程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状态。
2. 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结果评价1.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效果。
2.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次进位)》示范课教学课件
9
6
1
1
1.列 竖式计算
325+464 259+138
=789
=39783+826 Nhomakorabea 637+452
=909
=1089
2. 解决问题
某学校三年级有418人,四年级有621人,每人发一条红领巾,1000条够吗?
小明还想买两双鞋子,有几种不同的买法?
小明还想买两双鞋子,有几种不同的买法?
1号和2号 221+1891号和3号 221+3082号和3号 189+308
同桌讨论
妈妈带了500元钱,买哪两双是够的?买哪两双是不够的?
221+308>200+300=500元,不够。
三位数加三位数(估算)
1号和2号 221+1891号和3号 221+3082号和3号 189+308
1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开始加起。
3.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讨论
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要注意什么?
无论哪一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
挑战100分!
82+909 =
+ 8 2
1
9
716+452 =
991
7 1 6
+ 4 5 2
8
1168
9 0 9
+ 3 0 8
9
2 2 1
2
5
529(元)
三位数加三位数(精确算)
221+308=
+ 3 0 8
2 2 1
2
5
529(元)
笔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
基础开心园
一、我能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75( 毫米 )。 2.教室课桌的宽大约为40( 厘米 )。 3.一枚大头针长约为22( 毫米 )。 4.我的身高大约是( 134 )厘米。(答案不唯一) 5.数学课本长大约为( 2 )分米。 6.一根黄瓜长约为20( 厘米 )。 7.一本书的厚度大约为14( 毫米 )。 8.手表的分针长约为7( 毫米 )。
拓展训练营
2.把3张长是4厘米的纸条黏合到一起,黏合的部分长是5毫米,黏合 而成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
4+4+4=12(厘米) 5+5=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12-1=11(厘米)
能力闯关岛
二、我会估,我会量。
待测量的物体 我的估计
数学课本的宽 (
我的大拇指长 (
我喜欢的物体的
(
(
)
)厘米 )厘米
)厘米
略
我的测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毫米 )毫米
)毫米
拓展训练营
三、我会做。 1.先判断甲、乙两个长方体谁高一些,再观察直尺上的刻度,计算高 多少毫米。
甲高一些,甲:16毫米 乙:15毫米 16-15=1(毫米) 高1毫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 看一看(一)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任务是在一年级的根底上继续援助学生累积观察物体的经验。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根底,教学设计如下:1.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要上好一节课,导入很重要。
好的导入能强有力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选择(画鸡蛋)这个故事引入新课,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亲切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2.想象推理与观察验证相结合,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当学生依据主题图进行想象与推理之后,让他们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与图中人物相符的位置进行观察,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推断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懂得猜想需要验证的道理。
课前打算教师打算PPT 课件长方体投票箱玩具熊学生打算长方体实物玩具熊教学过程⊙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画鸡蛋)的故事。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天天叫他画鸡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有些不耐烦了,就对老师说:“老师,画鸡蛋太简单了,我可以画点别的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简单吗?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
你要认真观察,认真练习,才能把鸡蛋画好。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又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鸡蛋。
这件事对达·芬奇的影响很大。
从此,他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
2.阅读后提问:你们了解老师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吗?(学生依据故事内容答复: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师: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那么其他物体呢?我们这节课也来体验一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乐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万以内的加减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 阅读材料:《数学趣味故事》中的加减法章节,通过趣味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 视频资源:与加减法相关的教学视频,如“趣味加减法”、“生活中的加减法”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在线学习平台:如“数学乐园”、“加减法挑战”等,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和测试,实时反馈学习成果。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选择:
本章节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讲授法明确知识点和运算规则,确保学生对万以内加减法的理解。讨论法则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案例研究法则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项目导向学习法则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万以内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在掌握加减法运算规则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我计划在教学后进行一次反思活动。
首先,我将设计一份课后调查问卷,让学生评价自己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我可以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还计划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加减法时的困惑和需求。
d. 竞赛:组织小组竞赛,鼓励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3. 教学媒体和教学效果:
a. PPT:制作精美生动的PPT,展示加减法运算规则、实例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b. 视频:播放与加减法运算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运算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应用(一)》教案
分数的简单应用(1)教学目标1.在理解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
3.根据对分数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取其中的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难点: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1)左侧的图,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
(2)学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3 )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涂色的部分是2份呢?2.揭示课题。
教师:、都是分数,你对分数还有哪些了解?预设:分子、分母、分数线、平均分……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动手研究。
①剪一剪,说一说。
右图把一个大正方形剪成4个小正方形,有4个小正方形。
②比一比。
两个图的整体有什么不同?(左图中整体是1个大正方形,右图中整体是4个小正方形)③试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说说把什么平均分?(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 )( ),2份呢?(有几个13?) 2.看来,我们可以把几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1)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吗?(2)同桌同学相互举例说说。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引导学生注意不要把个数就当成了平均分成的份数了。
)3.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1)第1题。
①先填写。
②后说理由:着重说说1份有( )个,2份有( )个的道理。
(2)第2题。
①尝试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涂色。
(把9个△平均分成3份,1份是总数的13 ,2份就是总数的23) (3)第3题。
①小组探究(用小棒操作)。
②反馈分法。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每份有2根,2份就是4根)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1) (3)教学设计 教案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第1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迁移、类推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
如丹顶鹤、蜥蜴、麋鹿和狐狸等都是我国湿地的珍惜野生动物。
(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提问: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些什么信息?2.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师选择主要的两个问题板书或课件出示:(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271+22=271+31=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合作探究。
试算第一题:271+122,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应该怎样算。
2.汇报交流。
(1)学生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2)让学生看教材第37页例1的内容,指名学生说说教材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相应竖式,并作重点讲解。
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加起。
3.计算271+31。
学生先试算,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十位上7+3=10,十位上满十在百位上进一,在十位上写0。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竖式。
【教师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1.完成第3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八第2题。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估的?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交流检查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教案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第一课时图形的平移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6、37页图形的平移。
教学提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
学具准备: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滑沙场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其中的一些物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播放录像:滑沙场中缆车、滑沙等游乐项目的动态画面。
谈话:(同时出示2个静态的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画比画。
学生用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讲解:像缆车、滑沙等二个游乐项目,物体沿着一个直直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只有位置变了,其他的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合作探究、认识巩固平移的特点。
1、说一说。
小组讨论(巩固对平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_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
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
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
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
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
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
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小学花城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花城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课: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了解0-20之间的数字- 学会用手指数数和用图形表示数字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20)- 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 学生个人计数板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使用数字卡片展示0-20的数字,让学生跟着数数。
2. 游戏时间:学生们分成小组,一人当数数员,其他人用手指数数,数到的数字由数数员展示。
3. 图形配对:使用图形卡片和数字卡片,让学生将相应的图形和数字配对。
4. 计数板练:学生使用个人计数板,按照老师给出的数字,用图形表示出来。
5. 游戏结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第二课:加法运算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物品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加法概念和计算能力。
- 学会使用加法符号(+)和等号(=)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0)- 各种实际物品(如水果、玩具等)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展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手指数数,求出两个数字的总和。
2. 实物加法:使用实际物品进行加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合并物品的个数来计算总数。
3. 符号研究:让学生了解加法符号(+)和等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 练时间:通过练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加法运算,并写出结果。
5. 游戏巩固:分成小组进行加法游戏,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减法运算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物品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减法概念和计算能力。
- 学会使用减法符号(-)和等号(=)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0)- 各种实际物品(如水果、玩具等)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展示一个数字卡片和一些实际物品,让学生通过合并和分离物品的个数来计算结果。
2. 实物减法:使用实际物品进行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减少物品的个数来计算结果。
3. 符号研究:让学生了解减法符号(-)和等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4. 练时间:通过练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运算,并写出结果。
5. 游戏巩固:分成小组进行减法游戏,加深对减法运算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片段
假设求解【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小麦斯家有一些苹果和桔子,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小麦斯每天吃一个桔子,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这题初看无从下手,但我们能够用假设法依照已知条件来实行推算:因为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3倍,所以我们能够假设每天各吃3个苹果、1个桔子,在若干天后两种水果正好吃完。
而现在爷爷和奶奶每天各吃一个苹果,也就是每天吃2个,比假设时少吃3—2=1(个),结果若干天后苹果还剩下8个而桔子刚好吃完。
所以用8÷1=8(天)能够求到吃的天数,用8×2+8=24(个)就能求到原来苹果的个数。
自我探索:
1、三(5)班的白粉笔是彩色粉笔的6倍,每天用去3盒白粉笔和1盒彩色粉笔,当彩色粉笔刚好用完时白粉笔还剩下12盒,原来白粉笔有多少盒?
2、小亮家苹果的个数是桔子的5倍,每天吃3个苹果和1个桔子,当苹果还剩下8个时桔子全部吃完时,原来苹果有多少个?
奇怪的年龄【六年制三年级】
[张老师出示题目:祖孙三代的年龄加在一起正好是100岁,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儿子过的星期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天数,问祖父、儿子、孙子各多少岁?]
小马虎:这道题中的已知条件连数字都没有,怎么做呀?
张老师:假如你不知道如何求解,能够看看能不能从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儿子、孙子他们各有多少份呢?
小麦斯:已知条件中知道祖父过的年数正好等于孙子过的月数,所以不管祖父是多少岁,孙子的年龄要乘12(一年12个月)才能和爷爷一样大。
也就是说祖父的年龄是孙子的12倍,祖父相当于12份,孙子是1份。
再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能够知道,儿子的星期数=儿子的年龄×365÷7,孙子的天数=孙子的年龄×365。
而因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所以儿子的年龄就是孙子的7倍,儿子是7份,孙子是1份。
既然他们各自的份数已经求出来了,年龄也就非常好求了。
张老师:小麦斯能够抓住条件、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巧妙求解,可真了不起!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试试看!
动手剪一剪
【六年制三年级】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
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三:还是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分成的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8个小边
长,每个小边长为24÷2=12(厘米),所以一共增加了12×8=96(厘米)。
小朋友们,你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巧妙求解
题目:将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方法一: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剪一刀,这时分成的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和就比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2个边长;再沿竖直方向剪一刀,又增加2个边长,一共增加2×2=4(个)边长,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
方法二:将这个正方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剪一刀,这时大正方形就变成了4个小正方形。
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8(个)小边长,这8个小边长相当于4个大边,所以这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24×4=9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