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11 短文两篇
新课导入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 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 轮,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 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共话坎坷人生 。
——《答谢中书书》
朗读指点
朗读技能
一读字正腔圆。(声音嘹亮,吐字清楚) 二读通顺流畅。(神态专注,读准读对) 三读节奏分明。 (语速适中,快慢有度) 四读抑扬顿挫。 (情感饱满,适时抒情)
课文讲授 三、读懂文意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消散)
(坠落) (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会)
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 文中“闲人”的含义?)
表达的感情是奥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心胸的旷达都包 含其中。
深入分析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 描画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明亮的意境,表 达了作者旷达胸襟。
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4.作者是怎样描画这些景物的,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征? 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俯仰结合,一日四季,晨昏变化,动静映衬,视 听变化,色彩搭配,拟人对偶。
突出了景物的美丽,生机勃发,富有生命力,传 达诞生命气息。
深入分析
5.“山川之美”美在哪些方面? 山川之美美在:
(1)山水相映之美
课文讲授 三、读懂文意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积水空明
(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但少闲人(只是)源自文讲授元丰六年十月十 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四、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 在门上,(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漫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前往 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 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庭院 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 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 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 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 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 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 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 点,但却以其高深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 高的鉴赏意义。
疏解字词
一、读准字音
无与为乐( yǔ ) 相与( yǔ ) 藻荇交横( zǎo )( xìng)
朗读指点
二、朗读指点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读字正腔圆。(声音嘹亮,吐字清楚) 二读通顺流畅。(神态专注,读准读对) 三读节奏分明。 (语速适中,快慢有度) 四读抑扬顿挫。 (情感饱满,适时抒情)
深入分析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 字来概括它的特点(或全文环绕哪一个字展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起什么作用?包含着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全文感 情基调,表爱好和赞美之情。
深入分析
3.文中具体描画了哪些山川美景? 描画了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深入分析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
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 结合的方法以及比喻的修辞来写月色。(2)月夜图 的特点:明亮 、空灵、清丽、淡雅
深入分析
划分结构
以文章表达方式为根据,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中间的写景部分,具体描画山川之美。先 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 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 锐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 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 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 求!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 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 加豁达从容!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 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 品名作,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疏解字词
一、读准字音
与其奇者( yù ) 猿鸟( yuán )
朗读指点
二、读出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划分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 写出个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记叙, 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观月赏景。(写景、描画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 点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课文讲授
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山川风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 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颂的。巍峨 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 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 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 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 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 这种奇丽的风景了。
11 短文两篇
新课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神州大 地的奇山异水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吟诵 赞颂。不管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亦或是苏轼 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无不饱含对山川美景的热爱赞颂。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它被称 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 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同学们,让 我们一起走进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 书》吧。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 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 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 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 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 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 为“宋四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 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 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 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画山川秀美,清新简 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深入分析 7.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顺多情的。你能说出有 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1)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海上升,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举杯望,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