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古交邢家社乡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古交邢家社乡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
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
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②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人格。
《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其中提到的臧武仲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艺。
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
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
”他认为,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品质。
③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
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器。
”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
④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
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
再如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人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他把每一点社会对人的影响都视为对人性的毁坏,希望回归浑然无邪的自然状态。
虽然道家崇尚个人主义,推托社会责任,但其理想人格显然不是某种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
⑤20 世纪 40 年代,史学家钱穆在《理想的大学》一文中批评当时中国的大学只以“智识之传授”为重,这种教育只是希望人成为专家,而不是希望人成为“通人”,不仅有害于当时之国家社会,更会遗祸于国家社会之将来。
他认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
”他说,“专家”产生于互相隔离不能打通的“专业”,而“通人”产生于“通学”,产生于整体的文化和全面的教育。
其所谓“通人”显然是一种完整的人格。
钱穆十分有见地地指出了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缺失,即忽视“成人”的教育,忽视完整人格的养成。
——(摘编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
B. 孔子和朱熹都强调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努力兼有智慧、廉静、勇敢、才艺等全面综合的人格素养。
C. “君子不器”指君子不能像某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用途,这是孔子“成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D. 虽然道家、墨家与儒家对完整人格的理解有差异,但道墨两家学者也有追求完整人格的类似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了我国在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上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传统。
B. 第③段中,作者通过阐述“君子不器”,使文章对孔子“成人”观的论证更加完整、严密。
C. 第④段运用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墨家道家等先秦学派关于完整人格教育的思想。
D. 文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注重考证。
例证古今结合,旁征博引而又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墨家不仅强调掌握众技之长,还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思维论辩和德行。
B. 因崇尚个人主义和社会责任,道家的理想人格不是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
C. 钱穆的“通人”思想和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D. 古今教育家关于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对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有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1. A
2. C
3. B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充分体现”表述不当。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C项没有比喻论证。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
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B项错误一:强加因果,原文为转折关系。
错误二:转述错误,道家“推托”社会责任,不是“崇尚”社会责任。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
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
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
诗要自己“跑”出来。
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
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
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
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
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
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
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
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
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会丢失。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
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
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的重要性,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
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
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
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参考答案:
1. B
2. D
3. A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
“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有误,选项的表述绝对化,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文中说的是“就不能真正的……”,而选项变成“就不能……”。
C项,“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文中说的是“容易丢失”。
D项,“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采用……喻证法等论证方法”有误,“喻证法”也叫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本文没有使用喻证法,主要使用“例证法”和“比较法”。
该选项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有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庄子的翅膀叶春雷
①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②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
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
这只蝴蝶,或者大鹏。
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
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
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
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③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
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
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④庄子被诱惑。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
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
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
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
庄子选择了突围。
庄子冲天而起。
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⑤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
庄子完成了自己。
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
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
”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
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⑥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
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
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
庄子是有翅膀的人。
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
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⑦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
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
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
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
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
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
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⑧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
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
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
思想使人轻盈。
金钱使人沉重。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
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
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⑨沉重是自找的。
⑩我飞不起来。
因为我的沉重。
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
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⑾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
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10年第3期)
11.作者在开头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沉重”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12.结合文意,说说题目“庄子的翅膀”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4分)
13.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庄子生活的时代?(4分)
14.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3分)
15.有人认为结尾段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
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5分)
参考答案:
11.第一段细致而真切地描写了自己步入中年时陷入生活“沼泽”的沉重感和恐惧感,能激起读者共鸣,突出下文“庄子的翅膀”于现代人生活的重大意义;(2分)与超脱的庄子“轻盈”的生活构成对比,为写“庄子的翅膀”(庄子的精神)作铺垫。
(2分)
12.“庄子的翅膀”指庄子彻底拒绝名与利的诱惑,追求崇尚自由的思想。
(2分)作者用比喻手法,使题目有吸引力,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庄子思想的特点。
(2分)
13.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作对比,突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2分)结构:为下文写庄子的翅膀做铺垫,以突出庄子的翅膀是被时代逼出来的。
(2分)
14.(1)我们不像庄子懂得在名利上舍弃。
(见第⑤段)
(2)我们生活的时代让人被金钱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
(见第⑧段)
(3)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见第⑩段)
15.从表层意义上看,确实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但观全文,它实际上是愤激之词,无奈之语。
(2分)此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庄子的仰慕和崇敬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人生状态的渴望和向往。
(主旨2分)所以说作者既渴望拥有庄子轻盈的翅膀,但又因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是有了这样的感慨。
(1分)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
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
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
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
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
遂定交。
高祖入关,走亮自归,授土门令。
方岁饥,境多盗贼。
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
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贞观初,出凉州都督。
时突厥亡,帝进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赢百员。
又置降胡河南。
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碛口赈其饥。
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
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
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
臣以为诸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籓臣。
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
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畮,此中国利也。
”帝纳其计。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
拜右卫大将军。
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
每番直,常假寐。
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
”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
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
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
”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
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
十八年,卒,年五十九。
将敛,家无珠玉为含。
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
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
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省:xǐng,探视,问候
B.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绥:安抚
C.劝垦田,岁大熟劝:鼓励
D.而多弼不自伐也伐:夸耀
2.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为剑南道巡省大使②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③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④每番直,常假寐⑤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⑥家无珠玉为含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⑤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亮知恩图报。
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曾免他一死的张弼,甚至想把自已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受到皇上的称赞。
B.大亮忠心奉主。
每次轮到他值班,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劳他时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
”
C.大亮有文武才略。
他曾上书皇上停下安抚未归附的部族的工作,使边地的百姓能从事农业生产,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D.大亮为官清廉。
去世后,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只能在棺中放普通之物了。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
(3分)
(2)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
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
(5分)
参考答案:
1.A(省:减轻)
2.B(①是说官职,不合适;④是说他敬业,忠心;⑥是说他廉洁)
3.A(是受到世人的称赞)
4.(1)译文:叛将张弼认为他与众不同,被抓的一百多人都被杀了,唯独释放了大亮,请进府里与他交谈。
(5分。
“异”“释”“引”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给2分,译错酌扣。
)(2)(5分)译文:中原,是天下这棵大树的根,各地的少数民族是枝叶。
损害根本,优待枝叶,来求得国家安定,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
(5分。
“中国”“残”“厚”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给2分,译错酌扣。
)
参考译文:
李大亮是京兆泾阳人。
有文武才干和谋略,个性忠厚谨慎,从外表上看好像不善言辞,但内心刚正忠烈。
隋朝末年,暂任庞玉军中行军兵曹一职。
李密(叛乱)进攻东都,庞玉战败,大亮被擒。
叛将张弼认为他与众不同,被抓的一百多人都被杀了,唯独释放了大亮。
请进府里与他交谈,就决定与他结交。
唐高祖入关,大亮主动归附,被授予土门令。
当时正好遇上年成歉收,境内盗贼大起。
大亮召集逃亡流散的人,安抚贫穷的人,卖掉自己所骑的马,随即资助他们,鼓励百姓开垦农田,那年粮食丰收了。
有时出兵打击盗贼,所到之处都平息了贼患。
贞观初年,出任凉州都督。
当时突厥被消灭,唐太宗就想安抚各地的少数民族,投降的各部,每人赐一领袍、五匹帛,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官职,位列五品官职的有百人。
又把投降的胡人安置在黄河以南。
太宗下令任命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出使安抚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种落未归附的部族,在碛口准备好粮食救济他们度过饥荒。
大亮上书说:“我听说想安抚远方的人一定要从安抚近旁的人开始。
中原是天下这棵大树的根,各地的少数民族是枝叶。
损害根本,优待枝叶,来求得国家安定,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
我认为那些自愿请求归附的部族,应该牵制利用他们,让他们留守塞外,敬畏您的威望,感怀您的恩德,永远做守卫国家的边臣。
黄河以西的大片地区,多年来被少数民族困扰,州县萧条,加上因为隋末的动乱,财力损耗得厉害。
臣的愚见是停下安抚未归附的部族的工作,减少劳役,使边地的百姓能从事农业生产,这(才)是有利于国家的事。
”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
恰逢讨伐吐谷浑,任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一起从北路出兵,与敌兵在蜀浑山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大败敌兵,俘虏了名王,缴获数万头牲畜。
大亮被提拔为右卫大将军。
晋王被立为太子,太宗诏令大亮兼任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在宫中值宿警卫。
每次轮到他值班,常常不脱衣帽只是坐着打盹。
太宗慰劳他时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
”因为张弼曾经让他免去一死,到他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张弼。
当时张弼担任将作丞,躲避不见大亮,大亮找不到张弼。
有一天,大亮在路上认出了张弼,就拉着张弼哭起来。
把自家的财产全都推让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
大亮就对太宗说:“我能够侍奉陛下您,全是张弼的力量啊,我愿意把自己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
”唐太宗因此升任张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
世人都称赞大亮能知恩图报,而且赞扬张弼能够不夸耀自己。
贞观十八年,大亮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只能在棺中放了五斛米、三十端布。
太宗悲痛大哭,赐予他谥号懿,并赐他在昭陵陪葬。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
高祖陵,汉光禄大夫。
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
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
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①而不可侵也。
乡党亲族莫不称之。
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
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
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
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②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
”遂以女妻之。
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
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
”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
”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
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
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
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
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
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
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
”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
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
竟以寿
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注】①颓然:恭顺的样子。
②王母:曾祖母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