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某某市四所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

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

“书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下表为清代某某徽州等府的田赋征收统计表,这反映出当时( )
A.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并存B.某某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
C.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D.征收的实物在数量上超过银两
3.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该技术有助于( )
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
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
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
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4.尉官乃古代的一种官职,清代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说:“尉,武官悉以为称。

”下列带尉
的官职中主要负责市场行政管理的是( )
A.太尉B.司隶校尉C.郡尉D.草市尉
5.美国学者谢弗在其著作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主要有使臣、僧侣、商人这三类人。

”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唐朝( )
A.实行开明包容的文化政策B.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
C.科技文化发展领先于世界D.鼓励中外商人的贸易交流
6.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7.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

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

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8.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某某、某某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

这说明宋代( ) A.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B.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商业是主要财政来源D.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9.齐桓公向管仲提出如何解决国家财政不足问题时,管仲回答说:“唯官山海(指:盐铁)为可耳”。

这说明管子主X( )
A.以农为本B.积极干预经济C.开发荒山D.鼓励市场交换
10.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如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

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主要是因为( )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11.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某某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某某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近年来多次被国资委考核为A级中央企业。

据此判断( )
A.轮船招商局见证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B.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
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D.政府主导推动官营企业发展
12.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图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A.自然经济得到巩

B.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
C.国内市场逐渐活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13.1926年,某某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

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D.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1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某某国民政府不仅建成了某某和黄埔两港口,并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暗礁,清理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某某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
A.旨在加紧“围剿”红军B.为迁都某某提前做准备
C.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D.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15.下图为民国初年某某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某某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A.某某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6.对下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某时段中国钢铁产量统计表(部分)
时间(民国年) 生铁(吨) 钢锭(吨) 铸品(吨)
30 4444.611 113.000 ——
31 12994.433 10000.000 877.271
32 13392.924 4088.943 1137.474
33 2254.989 6559.274 1632.964
34 12987.823 7825.835 1512.653
A
导B.民族企业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
C.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
务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成效显著
17.某同学在主题为《某某与近代中国经济》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三则材料:①100法币只能买0.002 416两大米②3000家大工厂只有600家开工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

这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年的某某( )
A.1895年B.1913年C.1936年D.1948年
18.泰某某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换去娘娘的小脚鞋。

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改革开放时期
19.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B.改良旗袍C.苏式连衣裙D.干部服
20.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海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
命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21.胡忠茂在《慈中情结》里面回忆了他们那时候的暑假生活,“我们也加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去龙山装来白泥,在学校西北角近河处筑起小高炉,还从实验室拿来酒精引火,日日夜夜拼命炼,一天深夜终于炼出了一点铁块,连夜敲锣打鼓去县委报喜。

”胡忠茂回忆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哪一年( )
A.1953年B.1956年C.1959年D.1967年
22.下面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的开始恶
化B.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
成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23.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此可推断出( )
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24.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部分状况。

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
第一年2534亿元+17.3% 558.7亿元+24.4%
第二年2104.5亿元-17% 419.4亿元-25%
第三年2012.3亿元-4.2% 361.3亿元-13.9% A.1949—C.1966—1968年D.1978—1980年
25.1973年,周恩来说:“某某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某某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某某投资。

”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

这些主X( )
A.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B.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C.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D.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
二、材料阅读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古代中国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某某、X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古代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也开始经销中国布,在贸易中他们发现某某货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他们称之为“某某布则不易褪色,所以,到18世纪80年代,该公司便经常贩运苏松地区所织的紫花布到英囯本土,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到1800年后扩大到20万民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特别是那时棉工业尚未发达的美国免是成为中国土布的重要主顾。

——马学强《近代某某成长中的“江南因素”》材料二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

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521两,1833-1834年达451565 两。

——弈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某某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某某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稀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咬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

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北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某某布”大量销往欧美的背景。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
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材料二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某某为龙头的某某、某某经济带。

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
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
开放的历程。

(6分)
29.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材料二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

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

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某某“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X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材料三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4分)
某某市四所高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每亩征银”是货币地租;“每亩征米”“每亩征豆”是实物地租,故A项正确;“某某田赋征收的标准相对偏高”其中相对偏高是一种比较的说法,材料中只呈现的是清代某某徽州的,没有对比,无法得出答案,故B项错误;佃户的田赋负担有所减轻,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法案,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没有呈现银与米与豆之间的兑换比率,无法直接得出,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该技术早于西方出现,故A项错误;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冶金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规模,但“大大提高”说法过于夸X,故B项错误;该技术有助于冶金业的发展,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该技术有助于提高金属的质量和产量,有利于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故D项正确。

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尉是秦朝中央管军事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尉是郡县制下主管军事的官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市尉是南北朝管理草市市场的行政官员,故D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材料不涉及到文化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片神奇的士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得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技
文化的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主要有使臣、僧侣、商人这三类人”得出中外商人的贸易交流只是其中一方面,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 项错误;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和土地兼并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经济作物的种植,是农业进步的一种表现,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两宋之际,完成了经济中心的南移,故C项错误;经济作物增长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作物的增长必然会出现“棉争粮田”、“桑争稻田”,故D项正确。

8.【答案】B【解析】材料“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仅进出口货物就达400多种,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在某某、某某等地设市舶司,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可知,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宋代海外贸易活跃”与财政来源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宋代海外贸易活跃”
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不能说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材料不涉及以农为本,故A项错误;据材料“唯官山海(指:盐铁)为可耳”可得管子主X通过政府积极干预商品经济来弥补国家财政不足的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开发荒山,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鼓励市场交换,故D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传统工艺品质优良无法解释其鸦片战争后十年发展较快,故B项错误;清廷允许民间设厂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中国的部分产品适合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较快,故D项正确。

11.【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某某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见证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轮船招商局是水运业,反映到中国交通运输业,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是双半社会,中国船舶运输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所以持续稳定发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C项错误;政府主导推动轮船招商局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在逐步瓦解和被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原料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增大,不能说明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口商品分类,不能说明国内市场逐渐活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中,手工制品类所占大幅比重下降,原料品上升,
机器制造品上升,说明了一方面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掠夺原料和手工业产品,另一方面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出口机器制造品,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故D项正确。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吴藴初代表的是民族资本家,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的阻碍,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与材料“某某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某某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体现了当时中国已有专利权意识,说明政府有相关立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故C项错误;据材料,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可知,吴藴初的目的是为了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实业救国,这受到X观应商战思潮的影响,故D项正确。

14.【答案】C【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4月国民政府掀起的一场经济建设运动,而此时红军已逃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故A项错误;B项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交通建设客观上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抗战还没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因此与持久战无关,故D项错误。

15.【答案】C【解析】某某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导致某某市场日纱销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导致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不是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民国初年。

由于民众反对“二十一条”,对日货的抵制,导致日纱销售量下降,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某某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故D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重工业的变化,不能推断出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
民国30—34年(即1941—1945年)正处在中国的抗战时期,民族工业仍然保持较高的钢铁产量,为抗战提供战略物资的支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服务,故C项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出现在1927—193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00法币只能买0.002 416两大米”可知,这一时期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据材料“3000家大工厂只有600家开工”可知,这一时期很多企业破产,据材料“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市场上充斥着美国货,根据上述三个条件可知这一时期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1895年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1913年也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1936年也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1948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正确。

18.【答案】B【解析】这一社会现象是废除缠足。

鸦片战争时期还未废除缠足,故A项错误;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废除缠足,不
是“最早出现”,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妇女缠足早已经废除,故D项错误。

19.【答案】B【解析】孙某某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故D项错误。

20.【答案】B【解析】“《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可知主要指的是西方科技的运用,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铁路出现到运用51和109年,电报出现到运用则是36和51年,电灯则是1和15年,出现和运用越来越短,故B项正确;中国近代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对西方科技的运用时间看,铁路差58年,电报相差15年,不能说明差距不断扩大,故D项错误。

21.【答案】C【解析】1953年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开始,并不存在大炼钢铁的状况,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革才完成,故B项错误;随着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颁布,工业上的“大跃进”和农业上的“人民公社化”蓬勃发展,这种状况直至1960年下半年才得到纠正,故C项正确;1967年,十年“文革”浩劫已然开始,国民经济已陷入全面瘫痪的境地,不可能还在大炼钢铁,故D项错误。

22.【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饼形图,从1957至1961年生活资料的进口比例增多,中苏关系恶化使得苏联撤走在中国的专家、技术人员,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59—1961年中国面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灾难,使得生活资料进口增多,故B 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961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3.【答案】B【解析】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并不代表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主要是受到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状况,故C项错误;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并不代表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故D项错误。

24.【答案】C【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可知,三年的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下降非常快,以此来判断以下几个时间段,1949—1951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这两项指标应该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
1957—1959年虽然有曲折,但工业总产值应该飞速发展,故B项错误;1966—1968年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对国民经济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故C项正确;1978—1980年为改革开放开始,生产力得到解放,这两项指标是上升趋势,故D项错误。

25.【答案】D【解析】材料中陈述的周恩来列举的某某设为自由港的例子,而陈云的陈述表明是观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这是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