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知能演练轻松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2
[随堂检测]
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选A。

“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2.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

这里省略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
解析:选B。

“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材料是说“打开军事共产主义”之后有了新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明显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于是就有了”新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在新经济政策之后,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选C。

苏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而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这说明实行新经济政策与苏俄的社会性质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正确;B、D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错误。

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轻工业生产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②③④均是其表现,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2)据材料二分析,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第(1)问“冲击的办法”“已经失败了”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回答原因。

第(2)问,从材料信息“货币流通”“商品交换”“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可知这是指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第(3)问是对上面两问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1)1921年苏俄出现了农民和水兵的暴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

(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

”这一时期应是( )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解析:选B。

农奴制改革时期,不存在“工会”,并且农奴制改革涉及的是农民人身自由与土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俄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 项错误;苏联解体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对发展经济来讲,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成功的。

”究其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故选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沙皇的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

4. 列宁曾指出:“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除了在工人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发展商业并逐渐提高农业和工业的现有水平外,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此话意在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 )
A.巩固工农联盟
B.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生产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D.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由此判断应选A 项。

5.《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小标题共八个: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二、关于十月革命;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五、“星期六义务劳动”:六、“全盘农业集体化”;七、苏联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下列对相关小标题的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俄国通过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B.“星期六义务劳动”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
D.“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期六义务劳动”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其他三项均是正确的说法。

6.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解析:选D。

本题其实就是考查新经济政策的本质。

A、B、C都是这一政策的外在表现,并非本质,D项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

7.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模式建立
解析:选C。

维尔斯的态度从“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到“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与此同时的苏联却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维尔斯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8.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

这一现象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法西斯主义”表示极权,“红色”表示社会主义,1945年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因此使用更普遍。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

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退却年代”指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第二小问即回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中“他”是指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小问从全球史观角度看,罗斯福新政对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二战后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都发挥重要作用。

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方面的弊端;第二小问1992年确立改革目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一、学思之窗(教材P95)
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

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本课测评(教材P97)
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提示: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三、学习延伸(教材P97)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提示:(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斯大林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阻碍经济发展,这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