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在东汉末年,以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和扩张势力,先后采用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做法。
到了东汉末年,即便是最优秀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各诸侯间彼此离心离德,谁也没有实力能够一统天下。
对于汉献帝来说,只有找一个强大的依靠,才能维持自己微弱的统治。
这时候,他才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入手,采用怀柔政策笼络人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人也都愿意投靠汉朝廷,为朝廷效劳。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于曹丕,汉王朝灭亡。
自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种文教政策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初期,一千余年来,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日益得到推广。
而这一文教政策的主导者正是统治者。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文教政策是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我们今天也同样适用。
而统治者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顺应民心,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却并非一帆风顺,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由于连年的战争,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文教事业,加上封建皇帝本身不喜欢读书人,又对儒学的道德内涵存在误解,再加上西汉后期开始兴起的谶纬之学,使得统治者与士大夫之间始终无法沟通,这就成为了独尊儒术难以深入推广的原因。
而后世的统治者也完全照搬前朝的政策,反而忽视了其中的问题。
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子开创儒学之后,两千多年来的儒学思想仍然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
如果以思想自由为前提,那么在思想的争论中,
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权威,即使有不少人觉得疑惑,也只是会对某些观点产生不同看法而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统一思想,而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打击政敌。
为了保证汉朝廷的长远利益,统治者极力宣扬儒家思想,让它变成了一门统一人心的工具。
这就导致当时的中国社会一度处于僵化状态,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并且,从儒家的理论来看,只有在统一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定,这也是他们统治的前提。
因此说: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并且始终没有摆脱其统治地位。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归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