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优秀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优秀8篇)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
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
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
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
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
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
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
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
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
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
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
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
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
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
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
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
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
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
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
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
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
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
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
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
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
《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
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3
我学习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感触很深。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要做学问,先学做人。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世之道。
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
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
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而教育。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
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
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
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说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四.学思并重,传习结合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
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4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
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5
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
孔子,万世之师,多好一题材,再(厚脸皮地)说,孔子是我老乡,都是齐鲁人氏,晚辈我应该去膜拜一下。
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导演多超水平发挥,能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对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
让孔子那些美丽深邃的诗词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电影画面,再度绽放光芒。
没想到,没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让人伤心。
活脱脱一主旋律片,还不是中规中矩无伤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
就算有发哥跟那儿苦苦撑着,也是hopeless。
看的我巨困无比,就在要昏睡过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残存的一点意志力逼自己睁开眼睛,扭头一看旁边,我娘已经昏睡过去了,我碰她一下,“你还真睡着了啊”,我娘惊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状继续看。
后面我没注意,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度睡过去。
连我娘这种一向宽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觉得很差了,出了影厅就发出一连串感慨,“孔子还是个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
”“孔子一辈子没干别的,就到处流浪了。
”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编剧太扯了。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授业。
可惜导演对这一点并不感兴
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曾经意气风发然后悲惨动荡的后半生。
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臣斗嘴忙着和敌国国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带着几个弟子on the road,走过一个村又一个店,走过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穷,战乱,没饭吃,弟子不是跟错了主子战死沙场就是为了捞竹简溺死冰河(看到这里老娘怒了,胡导您自己智商不够,就可以这么污蔑颜回么!复圣颜回是病死的,不是为了捞那几个竹简淹死的!再说了,你家竹子掉水里会沉啊,科盲到令人发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鲁国了,跟鲁国国家领导人说他以后不参与政治了,要安心教书。
我心说,好,终于要讲一讲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弟子遍天下了,结果,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给发哥化了个耄耋老妆,一袭白衣,倚在门口,身子一歪,over了,连个临别遗言都没来得及说。
我特么太替孔子不甘心了!
南子,周迅演的那位性感美艳心机很重的卫国国王夫人,我完全没看出她存在的意义。
胡导太自作多情了。
人孔子对南夫人根本就没什么非分之想,南夫人也不见得多了解孔子,这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孔子流亡到卫国时见过一面,南子做蓝色妖姬状盛装出现,一见孔子,立马凑上去,鼻子都快贴孔子脸上了(我还奇了怪了,这还没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奔放的年代呢,卫国皇后作风再大胆,也不至于在自己家里这么赤裸裸地勾引一个年过花甲的外国流浪者吧,丫图什么呀),见孔子没什么反应,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在我看来纯属装逼的话),“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
”孔子默默无语,走了,然后南子莫名其妙地被暗杀了。
胡导,YY的天空无限
广阔,您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吧,您要非说南子是孔子的知己,孔子的后人估计也都宽厚包容,不跟您计较,但您敢编个靠谱点的剧情么。
不是让演员说几句古汉语,电影就有品位了的。
这平庸又无知的破片,真是糟蹋了孔子,也糟蹋了发哥,还连累了无辜的阿凡达。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6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
接着,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
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
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可以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
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己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
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
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因此,孔子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
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
我们知道,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
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
更何况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
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这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
“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
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
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
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
在电影《孔子》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
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
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悲剧形象。
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
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
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
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
孔子正是这样,他的“理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理想,不愿向现实低头,因此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
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
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
但堕三都的行动因为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该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
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
”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
同样地,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
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7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
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
让敌人防不胜防。
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
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
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
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
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
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
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
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
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
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
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
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
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
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
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
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
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
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
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
孔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