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4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
[常识·速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词
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
书,翰林学士等职。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为人正直、性旷达,
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
称“宋四家”。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1.《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时年苏轼已近50岁。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由于内心十分苦闷,苏轼便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
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2.《定风波》
这首词也写于1082年。
苏轼与同伴到黄州城东南30里处的沙湖去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人皆狼狈不堪。
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前行的洒脱而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
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Ⅰ.文学常识
豪放派及其特点
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Ⅱ.文化常识
1.三国周郎赤壁
..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
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2.羽扇纶巾
....
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
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3.竹杖芒鞋
....轻胜马
竹杖和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
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
也指到处漫游。
[整体·感知]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定风波》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文脉·梳理]
1.《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二者的艺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
5.“莫听
..?”刻画了怎样的抒
..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穿林打叶声,何妨
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评价《定风波》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7.如何理解《定风波》的下片的结尾?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虚实相济,映衬凸显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的手法就是映衬。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
2.写法指导
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手法。
主要事物就是本体,陪衬主要事物的就是衬体。
在写作上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衬托中心,突出主题,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时,如何使用映衬呢?
使用映衬时需要注意的是:映衬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
因此,运用映衬手法,要宾、主分明,作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与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要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被陪衬的事物或人物。
3.迁移运用
请运用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文脉·梳理]
1.【答案】①江山如画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2.【答案】①一蓑烟雨任平生②超然旷达,忧乐两忘
[文本·深读]
1.【答案】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作了铺垫和蓄势。
“乱”“穿”“拍”“卷”等动词使画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2.【答案】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已近50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反而戴罪被贬黄州。
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3.【答案】词的开篇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4.【答案】
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而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6.【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7.【答案】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从中获得的领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不足挂齿。
“萧瑟处”“风雨”等可以理解成双关:“萧瑟处”表面指刚才遇雨的地方,实际上指作者的人生危难经历;“风雨”表面指天气变化,实际上指人生的浮沉变幻,喜乐哀愁。
“归去”一词,照应前文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及人生态度。
8.【答案】(观点一)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观点二)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
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的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消极颓废。
[写法·借鉴]
3.迁移运用
【写作示例】(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
月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
思念吧!在月圆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
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
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
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