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 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包括两个互相联系 的部分:
•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
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 长之和
• 如果以Q表示国民生产总值,qi表示i区域的生产总值,
则有公式:
Q qi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 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 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认为,以前只注 意产量与资本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只能 叫部分生产率。
• 这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因为 投入量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效率的变化。
• 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或衡量
生产效率的变化,必须使用“全要素生产率”, 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 (一)区域开发的含义 • (二)区域开发的特征
• 1、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 • 2、开发的时效性。 • 3、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 4、开发目标要达到区域的普遍增长
• (三)区域开发的内容 • ——开发模式构建 • ——产业部门更替 • ——产业部门间转移。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 域关系更趋紧密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9. 720.9.7 Monda y, September 07,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3 1:3710: 31:3710 :319/7/ 2020 10:31:37 AM
• ——发展轴在不断地丰富之后,力量更强大 最后 将成为一条发展地带。发展带是发展轴的成长结 果及其演化的最后形式。
(四)网络型模式
• 由若干紧密联接交叉的发展轴集合而成的 网络状的区域发展模式。
• 是一种由其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更具辐射效 应的高级区域发展模式。
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的更替模式
• (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
(一)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区域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但这种投入,会有流动性,资本劳动等要素投 入,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而一个区 域资本投入与一个国家的资本投入最大的区别, 是区域资本的流动性强,区域之间如同不存在 贸易壁垒的阻隔,资本与劳动等要素会向收益 率高的区域流动。
(三)新增长理论
•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 阿罗模型 • 罗默的理论 • 卢卡斯观点
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 克鲁格曼模型:以劳动和技术表示的总量生产函
数
• Y=F(L,A)
• 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
• 卢卡斯模型:则将技术换成人力资本。这样,
经济增长的快慢,就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的状 况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讲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 长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 指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它是区域经济增 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部分.
• 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 与科技进步的作用
模型设计
Gvi Gai kiGki G li li
• 以Gvi为i区域的产出增长率
• Gai为i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 βki为i区域的资本弹性系数 • Gki为i区域的资本增长率 • βli为i区域的劳动弹性系数且βki+ βli=1
• (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供给角度
低收入
需求角度
低收入
低资本形成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均衡增长理论1
• (1)赖(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
• (2) 纳克斯的部门平衡地投资理论 • (3)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 1、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战略 • 2、区域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
• 区域经济增长依靠要素的投入 ,但要素投入必须 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才能够获得产值的增长。
• 如果主导部门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在区域内已 经形成经济的继续增长,就必须要靠将投入从生 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
产业部门的生命过程
创新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发展部门
成长部门
成熟部门
衰退部门
(三)发展轴模式
• 发展轴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
• 发展轴——(或称为“点轴),由于增长极数量 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 这样 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 增长极的功能 ,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 ——发展轴同样存在着聚集和扩散效应 ,而且效 应的强度更强 ,对周边的影响更大。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 •
30 25 20 15 10
5 0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2000
浙江省 上海 黑龙江 四川
广东省 湖南 贵州
中国东中西代表性区域不同时期 增长指数位次变化图(倒序)
1980-2000年三大区域GDP份额变化
60 50 40 30 20 10
• 因此发展环境有时起非常重要的前导作用。
(二)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
• 高梯度地区——经济发达——以人工成本为主的 生产成本增高——出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
• 低梯度地区的两种情况: • 一是经济落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
接受资金技术转移的需求和主动性。 • 二是低梯度的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耗竭,需要
• 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 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 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 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
6 现代化社会 5 后工业化社会
4 工业化后期
3 工业化中期
2 工业化初期 1 传统社会
2、3、4合称工业化 阶段,是一个地区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渡的阶段。
案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 实证研究
• 增长极的特点: • 极化效应——增长极形成后,吸纳周围的生产要
素,使本身日益壮大,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 域。(回波效应)
• 扩散效应——增长极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 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 的区域 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
• 这种扩散强度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
Sr
S
0
•
e
• 式中:Sγ为离增长极γ远的扩散强度, So为增长极的扩散强度 ,α为距离衰 减系数.γ为距离。
• 增长极模式——通过培育增长极来带动区 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 ——这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 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 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 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 部门的发展。
•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的资 料,综合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 长、工业部门在国家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等三个因素,来对 各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 兴旺部门——10分-7分之间。 • 停滞部门——6.9-3.5分之间, • 衰退部门——3.4分以下者
• 结构如表3-2所示。
•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主要包括三种理论: • 均衡增长、 • 非均衡增长 • 新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 (1)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 ,人口增长
会抵消经济增长的努力,因而会出现低水 平均衡陷阱理论 • 因此必须从制度和投入上来打破这种低水 平均衡.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通常用人均GDP
来衡量。 • 第二,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 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首先表现在其发展 进程所呈现出的阶段性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生产要素
资本
劳动力
资源
技术
生产环境
硬环境
基础设施条件 相关产业布局条件 生活环境
软环境
经济制度(政策)
管理方式(政府 服务质量与效率)
生产组织形式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1)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 • (2)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
• 2、中间投入的拉动机制 • 3、产业部门的拉动机制 • 4、先行地区的拉动机制
•如果我们用Gv代表总产值的增长率,Gvi表示i区域的国民生 产总值增长率, ai为i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即 ai=qi/Q,则总量增长与各区域增长的关系是;
Gv (ai Gvi )
公式的政策含义
• 要求我们的区域政策,对两类地区进行重点扶 持,
• 一是qi(生产总值)值较大的区域 • 二是 Gvi (GNP增长率)值较大区域。
•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 区域总产值性 =经济乘数 ×主导部门产值 • 以Y为区域总产值 , X为主导部门产值, K为经
济乘数 则有模型 Y=KX
• 其中经济乘数 = 1/(1—消耗系数) 以C为消
耗系数,即可表示为 K = 1/(1—C)。
(二)增长极模式
• 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命名。
发达地区转移新的产业来重新开发。
结论
• 通过梯度转移来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对落后地区 来说.其目的是接收先进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 水平;对先进地区来说,其目的是淘汰衰退产业, 改变要素投入方向。如果先进与落后地区的技术 水平相差并没有那么大,这种转变就没有多大意 义。
• 由于比较利益原则的作用,对于落后地区来说, 相对适用且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将从先进地区 转移到落后地区,成为提升落后地区经济结构的 重要途径。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 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 动。
• 人力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创新表现出来的。 • 反映在五个方面 • (1)使用一种新的技术, • (2)开发一种新产品, • (3)运用一种新的工艺, • (4)开拓新的市场 • (5)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0 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1996 1997 2000 东部 中部 西部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
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和东北成为新的 热点,中部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将 获得新的活力
兴旺部门
衰退部门
(二)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落的方法
• 1、第一种方法: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
定。但缺乏区域比较。
后一时期各部
前
门平均平均增
一
长率
时
期
C成熟部门
A发展部门
产
业
部
前一时期各
门
部平均平均
年 产
D衰退部门
B发展部门
增长率
值
增 长 率
后一时期产业部 门年产值增长率
2、第二种判定方法:评分法
• 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 用实物形式表示,指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 (1)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口规模的控制与 人均产值的增加+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长的时 间表序列过程。
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流动性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Gvi Gai G ki ki G li li
区域发展的目标预期与环境的影响
• 除了产业部门的转移受到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的 影响外,区域之间产业部门的转移还要受区域发 展的目标预期和软硬环境的影响,如基础设施、 政府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等等。
• 产业部门的转移实际上要受收益预期的影响。因 为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现期收益率可能不会高, 但会由于产业的转移和要素的集聚而提高,这里 很可能是发展环境开始转变而产生了目标收益的 预期。
Gli为i区域的劳动增长率
Gvi Ga (kGk lGl )a
式中设α表示规模收益,当α>l时,规模收 益递增,当α<l时.规模收益递减,当α=l 时 规模收益不变。α所决定的规模收益的 变化,使产业的聚集出现不同的情况,区 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和聚 集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