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结构分析
(一)正是文章构思的特点为铺陈那父子之间眷眷的骨肉之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铺垫。

文章开头从徐州、扬州、南京写来,时间由远而近,四次重复祖母的亡故和父亲丢职而造成经济上的亏空,气氛越来越浓,初点出“我”对父亲的同情和父亲对“我”的宽慰。

这是描写背影之前的铺垫。

2.跌宕。

在送别的描写中,“我”欲北去读书,父亲忙于谋事,原定不送,但踌躇再三,还是亲自送到浦口。

由不送到送,这是一次跌宕起伏。

上车后,待诸事安排妥当,父亲本欲离去,却又依依不舍,于是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又是一次跌宕。

这样,把父子之间的感情步步深化,这是写背影的必要渲染。

3.高潮。

有了铺垫和跌宕,行文就自然推向全文的高潮──父亲穿越铁道去买橘子而出现“背影”的情景。

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笔墨,细致入微地描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艰难地爬上爬下的背影,看到这些,“我”“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但怕父亲看见,又“赶紧拭干”。

对这一“背影”的集中描写,使作品的主题和独特的情调在这个高潮的焦点上形成了。

4.回叙。

在描写“背影”后,作者又回叙了父亲一生的坎坷和父子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

这简短的回叙,正是对“背影”描写的补充,它使父亲的形象向纵横铺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结尾。

全文以父亲的来信作结,点出“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是一个传神的结尾,深刻而曲折地显露出蕴含在父亲形象中的孤寂没落情态,反映了当时灰暗世态的冷漠,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6.节奏。

《背影》在紧凑的结构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几次“流泪”,几声“唉叹”构成了全篇的节奏,使文章呈现出凄冷的主旋律。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的牢固底层。

“背影之塔”的第一层框架结构,是统括全文的。

除第1自然段作为塔的奠基石外,全文还应该包括四个大段:
1.父亲的卸职和奔丧,地点在徐州。

(第2自然段)
2.父亲办丧事和要到南京谋职,地点在扬州。

(第3自然段)
3.父亲送我北去,地点在浦口。

(第4、5、6自然段)
4.父亲给我来信,地点在北京。

(第7自然段)
很显然,这是一层时空跨度很大的框架。

“送我北上”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

为了突现这个主体,作者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远处落笔,一路写来,为送别的主体文字,制造了气氛。

作者先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家奔丧。

这就是说,父亲是在老境颓唐、东奔西走的情况下,送我北去的。

惟其如此,父亲在送我之时愈是对我关怀备至、细心热切,他为我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因而他的爱子之心就愈见其深沉。

由此看来,1、2自然段为突现主体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主体文字后的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泪光中仿佛重睹父亲的背影,这是变换地再现主体部分的旋律,形成了余韵,同样对主体结构起到突现作用。

这一层次,构成了全篇的龙骨,是“背影”结构之“塔”的牢固底层。

(三)“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的继起。

这一层框架包括四段:
1.父亲决定送我。

(第4自然段)
2.父亲送我过江进站上车。

(第5自然段)
3.父亲给我买橘子。

(第6自然段大部)
4.父亲与我告别。

(第7自然段末尾)
这层框架与第一层框架,结构十分相似。

买橘子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一、二两段是前导,第四段是尾声。

为了突现第三段的主体文字,作者也花了两个大段的篇幅,紧承上文,顺次写来,备细述说,自然引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段主体文字。

试想,如果不是用1、2自然段所写出的那样一位情怀非常的父亲,他在几经周折把儿子送上车后,也就够了,哪里还会想到去买橘子而如果不写买橘子一节文字,父子之情如何抒发文章主题如何升华所以,这种备细述说前事,自然引出主体的写法,使我们不得不慨叹作者的功力。

买橘子一节主体文字之后,作者也写到了父亲告别后的背影,这同样是在主体文字之后,形成余韵,对结构主体起了突现作用。

(四)“买橘子”一节文字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透视度最高的亮层。

买橘子一节文字,是从第二框架的主体,向上继续推出,所形成的第三层框架。

这一层文章,情节单纯,结构明晰,感情浓烈,叙写集中,对探明文章的本
意来说,是透视度最高的亮层,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框架也包括四段:1.父亲要去给我买橘子。

2.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

3.父亲买回橘子。

4.父亲把橘子全部留给我。

这里,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父亲买回橘子的正面形象,双柱并立式地形成了第三层框架的结构主体,而这两个并列的立面,也各有自己内在的结构。

先看“背影”的结构:
1.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2.慢慢探身下去。

3.穿过铁道。

4.爬上月台。

再看“正面形象”的结构:
1.父亲抱着橘子往回走;
2.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3.爬下月台;
4.再抱起橘子走。

很显然,作者对本层次结构主体的突出,不能再采取一、二层框架那种远起烘托和迂徐引渡的方法了,根据文章的发展,作者调转笔锋,对主体形象进行了正面描写,并赋予描写对象以深刻的审美意义,从而从美学的高度突现了结构主体。

通过这一层次,我们看到父亲身上闪烁着的美的灵光。

正是通过正面描述父亲的朴拙美和色彩美,“透视”出了父亲爱惜儿子的真情,从而使文章放射出夺人的艺术魅力。

(五)注意父亲攀上月台的特写镜头──这是“背影之塔”灵光四射的宝顶。

在第三框架的主体结构之上,作者最终为我们推出了“背影”之“塔”的灵光四射的宝顶。

这就是父亲攀上月台的一幅独立的画面:
1.父亲两手攀着上面;
2.两脚再向上缩;
3.身子向左微倾;
4.显出努力的样子。

显然,为了突现这幅画面,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先是父亲的手、脚、身子等几个点,之后是全身的努力。

从而把父亲举手投足的形象永远地印在读者心中。

同时,作者还赋予了人物以灰暗的背影、悲凉的色调,从而加强了对主题的表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