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散文阅读 (2)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江苏)
一、叙事写人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先父
刘亮程
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他住在我隔壁,夜里我听他打呼噜,很费劲地喘气。

看他弓腰推门进来,一脸皱纹,眼皮耷拉,张开剩下两颗牙齿的嘴,对我说一句话。

我们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坐上席,我在他旁边,看着他颤巍巍伸出一只青筋暴露的手,已经抓不住什么,又抖抖地勉力去抓住。

听他咳嗽,大口喘气——这就是数年之后的我自己。

一个父亲,把全部的老年展示给儿子。

一如我把整个童年、青年带回到他眼前。

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人。

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

父亲在前面趟路。

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40岁时该做什么,50岁、60岁时要考虑什么。

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

可是,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

我活得比你还老的时候,身心的一部分仍旧是一个孩子。

我叫你爹,叫你父亲,你再不答应。

我叫你爹的那部分永远地长不大了。

多少年后,我活到你死亡的年龄:37岁。

我想,我能过去这一年,就比你都老了。

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会活得更老。

那时想起年纪轻轻就离去的你,就像怀想一个早夭的儿子。

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

我的女儿只看见过你的坟墓。

我清明带着她上坟,让她跪在你的墓前磕头,叫你爷爷。

你这个没福气的人,没有活到她张口叫你爷爷的年龄。

如果你能够,在那个几乎活不下去的年月,想到多少年后,会有一个孙女伏在耳边轻声叫你爷爷,亲你胡子拉碴的脸,或许你会为此活下去。

但你没有。

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

就像你需要一个儿子,当你死后,我还在世间传播你的种子。

你把我的童年全带走了,连一点影子都没留下。

我只知道有过一个父亲。

在我前头,隐约走过这样一个人。

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

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

你去世后我所有的童年之梦全破灭了。

剩下的只是生存。

到了40岁,我对年岁突然没有了感觉。

路被尘土蒙蔽。

我不知道40岁以后的下一年我是多大。

我的父亲没有把那时的人生活给我看。

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在那里,他的儿女永远都记得他收工回来的那些黄昏,晚饭的香味飘在院子。

我们记住的饭菜全是那时的味道。

我一生都在找寻那个傍晚那顿饭的味道。

我已忘了是什么饭,那股香气飘散在空气里,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等父亲的影子伸进院子,等他带回一身尘土,在院门外拍打。

多少年后,他早不在人世,我们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他。

我们叫他父亲,声音传不过去;盛好饭,碗递不过去。

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

你离开的那个早晨我也永远地离开了,留在世上的那个我究竟是谁。

我将在黑暗中孤独地走下去,没有你引路。

40岁以后的寂寞人生,衰老已经开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年老腰疼时,怎样在深夜独自忍受,又在白天若无其事,一样干活说话。

在老得没牙时,喝不喜欢的稀粥,把一块肉含在口中,慢慢地嗍。

我身体迟早会老到这一天。

到那时,我会怎样面对自己的衰老。

父亲,你是我的骨肉亲人,你的每一丝疼痛我都能感知。

衰老是一个缓慢到来的过程,也许我会像接受自己长个子、生胡须一样,接受脱发、骨质增生,以及衰老带来的各种病痛。

但是,你忍受过的病痛我一定能坦然忍受。

我小时候,有大哥,有母亲和奶奶,引领我长大。

也有我单独寂寞的成长。

我更需要你教会我怎样衰老和死亡。

父亲,我如今多想听你说一些道理,哪怕是老掉牙的,我会毕恭毕敬倾听,频频点头。

你不会给我更新的东西。

我需要那些新东西吗?父亲,我渴求的仅仅是你说过千遍的老话。

我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坐在你身旁,听你呼吸,看你抽烟的样子,吸一口,深咽下去,再缓缓吐出。

我现在都想不起你是否抽烟,我想你时完全记不起你的样子。

不知道你长着怎样一双眼睛,蓄着多长的头发和胡须,你的个子多高,坐着和走路是怎样的架势。

还有你的声音,我听了八年,都没记住。

我在生活中失去你,又在记忆中把你丢掉。

现在,我在你没活过的年龄,给你说出这些。

我说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你在
听。

我也在听,父亲。

5.作者为什么说“我比年少时更需要一个父亲”?
答:
6.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

答:
(2)他藏起我的老年,让我时刻回到童年。

答:
8.本文最后两段写到“我”失去了父亲,又说“我”和父亲依然在相互倾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精析
5.①“我”需要一个父亲在“我”成年之后,把“我”最初的那段人生讲给“我”听;②中年的“我”更需要父亲教会“我”如何从容面对衰老和死亡;③中年生活的迷茫需要父亲给“我”精神、情感上的慰藉。

6.通过细节描写,想象(虚写)一个平常父亲老年的境况,苍凉中更显拥有父亲的温馨;引出下文有关“先父”的叙议;反衬“我没有这样一个老父亲”的悲哀,突出了“先父”短暂的生命和“我”的怀念和痛惜。

7.(1)“我”的生活有父亲的痕迹,但父亲已经去世了。

(2)父亲去世后,“我”无法从父亲的老年生活情形里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对父亲的追忆却让“我”时刻回想起童年时光。

8.父亲已经逝去,“我”已经记不得父亲的模样和声音,但“我”永远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永留人心。

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失去也是必然的,但它们可能会转化为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永留我们心中,永久影响我们。

二、叙事写人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陋巷
丰子恺
以前读到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时,常疑所谓“陋巷”大约是一条坍圮、龌龊而狭小的弄。

及到了杭州,看见了巷的名称,才在想象中确定颜子所居的地方,大约是这种巷。

其中有一条陋巷,我只到过三次,不过印象很清晰。

第一次到这陋巷,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在杭州读书。

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在出家前的某日,带我到这陋巷里访问马一浮先生。

走进老屋,一番介绍后,我就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

我其实全然听不懂他们的话,只是假装静听的样子。

好在我可以偷看这位初见的马先生的状貌:头圆而大,眼睛炯炯发光,上眼帘弯成一条坚致有力的弧线,须髯从左耳根缘着脸孔一直挂到右耳根。

我当时正热衷于木炭画,觉得他的肖像宜用木炭描写。

我正在这样观察的时候,他突然发出哈哈的笑声。

我惊奇他的笑声响亮而愉快,同他的话声全然不接,好像是两个人的声
音。

他一面笑,一面顾视我。

我不知可笑的理由,只得再假装领会的样子,强颜作笑。

他们当然不会拷问我领会到如何程度,但我深感羞愧。

从进来到辞去,一直感觉自己是个傀儡,冤枉地被带到这老屋里来摆了几个钟头。

第二次到这陋巷,是在做傀儡之后十七年。

这十七年里,我东奔西走,糊口四方,多了妻室,少了母亲。

那一次,我代李先生送两块印石去。

陋巷照旧是我所想象的颜子的居处,老屋也照旧古色苍然。

马先生的音容和十余年前一样:坚致有力的眼帘,炯炯发光的黑瞳,和响亮而愉快的谈笑声。

但是听这谈笑声的我,已与前大异了。

方言不再成问题,我对于他的话也完全懂得了。

上次做傀儡的苦痛,这回已经没有,可是我另感到一种更深的苦痛:初失母亲,心中充满了对于无常的悲愤和疑惑。

可自己无法解除这悲和疑,生活便堕入了颓唐的状态。

每天为了糊口读几页书,写几小时稿,吸半听美丽牌香烟。

马先生和我谈起我所作而他所序的《护生画集》,勉励我。

知道我抱着风木之悲,又为我解说无常,劝慰我。

其实我不须听他的话,只要望见他的颜色,已觉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我局促不安,坐了约一小时就告辞,叫了一辆黄包车,不问价钱,跨了上去。

回到旅馆的时候,想起所访问的主人,热烈地感到畏敬的亲爱。

第三次到这陋巷,是在上星期。

这回是我自动去访问的。

马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

但使我惊奇的是,他的深黑的须髯已渐近白色。

我心中浮出“白发不能容宰相,也同闲客满头生”之句,又悔不早些常来亲近他。

如今母亲去世三年多了,我的心似已屈服于“无常”,生活也就从颓唐中爬起来,想对“无常”作抵抗了。

我在古人诗词中读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咏叹无常的文句,不肯放过,把它们翻译为画。

以前曾寄两幅给马先生,近来想多集些文句来描画,预备作一册《无常画集》。

我把这意思告诉他,请他指教。

他欣然地指示我多找些佛经和诗文集,又背诵了许多佳句。

最后说:“无常就是常。

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

”他这话把我从无常的火宅中救出,使我感到无限的清凉。

当时我想,我画了《无常画集》之后,要再画一册《常画集》。

《常画集》不须请他作序,因为自始至终每页都是空白的。

这一天我走出陋巷,已是傍晚时候,岁暮的雨雪充塞了道路。

我独自在路上彷徨,回想不问价钱跨上黄包车那一回,又回想做几小时傀儡那一回,似觉身在
梦中。

(有删改)
5.作者前两次到陋巷访问马先生时,为什么深感羞愧?请简要说明。

答:
6.文中多次写到马先生的外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7.请理解文中画线句蕴含的深意。

答:
8.作者在与马先生的交往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加以探究。

答:
答案精析
5.①第一次羞愧是因为内疚自己听不懂他们的谈话而又装腔作笑。

②第二次羞愧是因为感到自己陷于风木之悲而不能自拔,与马先生对世事的淡然态度相距甚远。

6.①表现马先生乐观开朗、坚毅豁达的性格,突出马先生对作者人生的积极影响。

②须髯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珍惜时光的感慨,加深了他对人生“常”与“无常”的理解。

7.①“无常”是具体的、有限的人生现象,所以容易画;而“常”是普遍的、无限的人生状态,所以不容易画。

②“无常”是人生的一部分,本是人生常态,人不必为之困扰。

③这句话表现了马先生内心的释然和对人生的彻悟。

8.①虽身处“陋巷”,但要有安贫乐道之心。

②思想的成熟、人生的成长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③人需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④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