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读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谈读书
有了专门学问,还要讲点普通常识。

单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浅出。

单有专长,常识不足,不能触类旁通。

读书一事,古人所讲,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

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佳。

大概一人功力,以十之八九,做专精的功夫,选定局部研究,联系搜罗材料,判断真伪,抉择取舍;以十之二三,做涉猎的功夫,随便听讲,随便读书,随便谈话。

如此做专,极其有益。

——历史学家、哲学家梁启超不管学什么专业,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就好像以管窥天,往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偏狭的结论。

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

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这门科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

——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
只博不专,难于有成;只专不博,学则不通。

要先博后约,才能使学识成为金字塔。

——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
宋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凡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欲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
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一次求事迹故实,曲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人面受乱,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此即西人所谓一时专做一事,亦即分工之意。

清李光地说:“须用精熟一部书之法,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惧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能悟他书。

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

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

”——编辑家、语言学家王云五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

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我主张“博”有两个意思: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哲学史家胡适
理想的学者,即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

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

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

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科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科泛览。

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

——哲学史家胡适
通——专攻一部分,不顾其他,容易犯片面、局限的毛病。

不知前后左右,使自己所专的部分,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适当的位置。

实际上,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

必须专与通相合,不可偏废其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
欲专必先求博。

惟博才能广,惟专才能精。

这本是有些矛盾的,但这矛盾又是可以统一的。

——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郭绍虞
治学必须专一其心,决不能如孟子从反面形容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而应该如荀子从正面所指出的“虚一而静”,所谓一者心不两也;也就是说,治学必须精神专注,不可分散。

这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更明确的说明。

他说:“一心就是心灵的完整。

对所研究的材料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充分关心。

”也就是说,心的活动与所研究的事物的直接交涉或互相作用,方法与材料的统一。

这种态度年轻学者须特别重视,因为年轻活泼,容易接受各种刺激而起反映,但没有经过严格的锻炼而不能专注。

——教育学家陈科美
精读要一字不遗,即一个字,一个名词,一个人名、
地名,一件事的原委都清楚;精读是细读,从头到尾地读,对照地读,反复地读,要详细做札记;精读一书不是只读一书,是同一时间只精读一书,精了一书再精一书;精读可以先读一书的某一部分,精读的书可以一人一种。

——历史学家郑天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