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 第六单元同步训练(B卷)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第六单元同步训练(B卷)新人教版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dǔ)郯.阿(tán)谀.(yú) 逦迤
..(lǐ yǐ) B.经传.(zhuàn) 橐.(tuó)幢.(chuánɡ) 媵嫱.(qiánɡ)
C.瘐.(yǔ) 勉勖.(mào)缫.丝(sāo) 数帙.(zhì)
D.鼎铛.(dānɡ) 锱铢
..(zī zhū)危惙.(chuò) 老聃.(rán)答案:B
解析:A项中“读”应读“dòu”。
C项中“勖”应读“xù”。
D项中“铛”应读“chēn ɡ”,“聃”应读“dān”。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A
解析:A项中两个“卒”都当“终于”讲。
B项中“早实以蕃”中“实”当“成熟”讲,“华而不实”中“实”当“结果实”讲。
C项中前一个“族”是“灭族”义,后一个“族”当“家(氏)族”讲。
D项中前一个“下”当“低下”讲,后一个“下”当“向下”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B
解析:A项,“乎”分别解为“比”“句末语气词,表反诘”;C项,“焉”分别解为“句末语气词,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于”分别解为“介词,在”“介词,向”;B项,“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走.咸阳(趋向) 四海一.(统一)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座) 雷霆乍.惊(忽然)
C.函谷举.(发动) 辞.楼下殿(告别、辞别)
D.高低冥迷
..(连续不断)
..(分辨不清) 弃掷逦迤
答案:C
解析:C项中“举”应解释为“攻下、攻占”。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5.以下四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②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①句为转折关系;②③句均为并列关系;④句是假设关系。
6.仅就这段文字来分析郭橐驼的形象,对他认识欠妥的一项是
A.郭橐驼是个谦逊的种树行家,也是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B.郭橐驼的形象不真实,是被作者美化了的人物,一个种树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政治见解。
C.郭橐驼是作者的代言人,他的话表现出作者的政治思想。
D.郭橐驼是个虚构的人物,他犹如作者的一个替身,替作者抒发心中的郁结。
答案:B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B项明显错误,作者是借虚构的这个人物表达作者个人的政治见解。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唐太宗纳谏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
每劝建成(即太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遇,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虑,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安居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臣又闻古语曰:‘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
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
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即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平素,向来。
B.性又抗直
..抗直:急躁,暴躁。
C.非卿忠诚奉.国奉:献身。
D.多所弘益
..弘益:补益,增益。
答案:B
解析:抗直:刚强正直。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胸襟宽广的一组是
①太宗与太子阴相倾夺②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遇,擢拜谏议大夫③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④深谋远虑,多所弘益⑤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A.①⑤B.②④C.④⑤D.②⑤
答案:D
解析:①是说太宗兄弟相争;④是说魏征的才能。
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征原是太子的谋臣,唐太宗诛了太子后,本要降罪于他,但魏征以理抗争,终于使唐太宗宽恕了他。
B.“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这句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表示不可思议。
C.魏征归附唐太宗后,觉得遇见了知己之主,因而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决心
效忠唐太宗,竭尽其用。
D.这段文字表现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答案:D
解析:A项,魏征没有以理抗争;B项,是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度量的赞赏;C项,魏征“对以前的所为感到惭愧难当”没有根据。
10.联系全文,对文末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与魏征都认识到民心的可畏,认识到谨慎地对待民众的重要性。
B.魏征告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唐太宗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C.唐太宗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心的可贵,才把本来属于敌人营垒的魏征收来为己效用。
D.载舟覆舟的比喻着眼点是稳定和巩固统治,并不在于百姓,但统治者有这样的认识,百姓也能从中受惠。
答案:C
解析:唐太宗任用魏征,是因为他直言敢谏。
参考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
常常劝太子建成早作打算。
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
”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
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
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己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
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争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
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
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
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
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
”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
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
”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
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
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
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
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
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说:“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
”魏征说:“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这就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
……我又听古语说:‘国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
’陛下以为(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
第Ⅱ卷(综合题共90分)
四、(14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州三礼辟西曹主簿。
(2)与凝之共安俭苦。
答案:(1)州里多次以礼征召(他)做西曹主簿。
(2)(妻子)与刘凝之一起安于过俭朴清苦的生活。
解析:第一句的关键词是“三”和“辟”,第二句中的关键词是“安”,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
这些词在平时的学习中实际上已多有接触,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连辟公府不就”,可见,平时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对解答这类题目十分重要。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6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1)“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____________典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这首词的艺术风格。
答案:(1)庄子希望自己像大鹏那样高飞远举
(2)全词气势豪迈,感情奔放,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完全突破了词人的婉约风格。
解析:这首词突破了李清照的婉约格调,是一首述志词,充满了豪迈气概,以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自己的精神世界。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
(王维《山居秋暝》)
(2)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
(《论语》)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1)清泉石上流
(2)来者犹可追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9分)
赵绰,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
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高祖(隋文帝杨坚)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
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
治梁士彦等狱,赐物三百段、奴婢十口、马二十匹。
每有奏谳,正色侃然,上嘉之,渐见亲重。
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
绰进谏曰:“陛下行尧、舜之道,多存宽宥。
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
”迁大理少卿。
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
上曰:“世略年
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逼耳。
”因赦摩诃。
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
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
”上曰:“大理其为朕特赦摩诃也。
”因命左右释之。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裤,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厌”即厌胜,迷信说法,认为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将斩之。
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
”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
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令悉斩之。
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上曰:“不关卿事。
”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对曰:“臣望撼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
天子之威,欲相挫耶?”绰拜而益前,诃(“诃”同“呵”)之不肯退,上遂入。
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閤(“閤”同“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前后赏赐万计。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七·赵绰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恪:谨慎,恭敬。
B.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夺:改变。
C.陛下不以臣愚暗.暗:愚昧。
D.天子之威,欲相挫.耶挫:挫败。
答案:D
解析:D项中“挫”应释为“压制”。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答案:C
解析:C项,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然后”;②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A项都为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B项都为动词,可译为“做”“干”;D项都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赵绰性格刚毅正直,在任大理丞时,由于办案公正,业绩突出,多次受到提拔,他端庄严肃的态度和刚毅正直的性格得到高祖的赏识,因而受到亲近和器重。
B.赵绰认为对盗贼当行尧、舜之道,多加宽容饶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天下,高祖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拔他为大理少卿。
C.赵绰性格倔强,敢于犯颜抗上。
萧摩诃之子世略在江南造反,高祖认为世略年纪小,是被人所逼的,但赵绰坚持劝谏,不肯退朝,坚决要求定摩诃的罪。
D.赵绰执法一心。
在处理刑部侍郎辛亶和市上二人以恶钱换好钱案件时,坚持按法律办案,曾触犯龙颜,但最后皇帝被他忠诚正直的胸怀感动,对他更加亲近和器重。
答案:B
解析:赵绰认为对盗贼不应加重刑法,其主要原因是:法律是天下最大的凭证,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1)每有奏谳,正色侃然,上嘉之,渐见亲重。
(2)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3)臣望撼天心,何论动木?
答案:(1)每当向皇上送上需议罪案件时,(他)表情端庄严肃、刚毅正直,皇上赏识他,逐渐亲近、器重他。
(2)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舍不得死。
(3)臣希望感动天心,更不必说摇撼大树了!
参考译文:
赵绰是河东人,品性正直刚毅。
在北周,开始做天官府史,因恭谨勤恳,被提拔做夏官府下士。
杨坚接受北周皇帝禅位,建立隋朝,授予赵绰大理丞,赵绰按法律办事,公正适当,考察成绩连接排名第一,提升做大理正。
很快升迁为尚书都官侍郎,不久转为刑部侍郎。
因处理梁士彦等案件(有功),赐给物品三百段、十个奴婢、二十匹马。
每当向皇上送上需议罪案件时,(他)表情端庄严肃、刚毅正直,皇上赏识他,逐渐亲近、器重他。
皇上因盗贼不能禁止,要加重刑法。
赵绰进谏说:“陛下应推行尧、舜的王道,多存宽容饶恕(的仁爱之心)。
况且法律是天下最大的凭证,难道可以失掉吗!”皇上高兴地采纳了赵绰的劝谏,于是告诉赵绰说:“如果还有见解,应多多陈述说明。
”(接着)提升(赵绰)为大理少卿。
原南朝陈国将军萧摩诃,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萧摩诃应当因牵连定罪。
皇上说:“世略年龄不到二十岁,又能干什么事!因他是名将的儿子,被人所逼迫而已。
”于是要赦免萧摩诃。
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意见,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坚持让赵绰退下去吃饭。
赵绰说:“臣上奏的案件未作决断,不敢退朝。
”皇上只得说:“大理,为朕特赦萧摩诃吧!”于是命左右的人释放了萧摩诃。
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过红裤子,世俗说法认为这样做对做官有好处,皇上认为这是厌胜巫蛊邪术,将要杀辛亶。
赵绰说:“依据法律不应当判死刑,臣不敢按皇上的命令办理。
”皇上大怒,对赵绰说:“卿爱惜辛亶却不爱惜自己吗?”命令左仆射高颎把赵绰斩首,赵绰说:“陛下宁可杀臣,也不能杀辛亶。
”到朝堂,脱去朝衣判罪斩首,皇上派人对赵绰说:“究竟怎么办?”赵绰说:“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舍不得死。
”皇上气得抖抖衣服走到里面去了,过了很长时间才放了赵绰。
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问鼓励他,赐给物品三百段。
当时,皇上禁止质料薄劣的私人铸造的钱流行,有两个人在市场用劣钱换好钱,武侯抓住了他们向皇上报告,皇上命令全杀掉。
赵绰进谏说:“这个人应当受杖刑罪,杀掉他们不合法律规定。
”皇上说:“这事和你无关。
”赵绰说:
“陛下不因臣愚昧无知,安置在司法刑狱官署,皇上要随便杀人,怎能和臣无关!”皇上又说:“摇撼大树不动的话,就应当退去。
”赵绰回答说:“臣希望感动天心,更不必说摇撼大树了!”皇上又说:“喝汤时,太热了就先放在一边,天子的威严,你要凌辱它吗?”赵绰拜而向前,皇上大声呵斥他,也不肯退。
皇上于是回到宫中去。
治书侍御史柳彧又上疏直言劝谏,皇上才打消这种念头。
皇上因赵绰有忠诚正直的胸怀,经常引入阁中,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坐在一起,(皇上)就招呼赵绰坐下,一起评论政治得失。
总共赏赐赵绰上万的钱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2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跟随
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专心
C.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当时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雕刻
答案:D
解析:A项,从:堂房亲属;B项,拙:笨拙,不擅长;C项,俄:不久。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此论喧于.朝列称荐于.公卿间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愈自以.才高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D.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答案:B
解析:A项,介词,在。
B项,连词,因为/动词,认为。
C项,代词,代韩愈。
D项,介词,和,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答案:A
解析:“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应为“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答案:(1)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
(2)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不合事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
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语有“省”“饯”;第(2)句的关键词语有“禁中”“磨”,该句为省略句。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
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
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他很快就出了名。
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
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做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