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44第四章第四节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共 同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定夏历(农历) 的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天称为新年,年节的日期由 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 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的内容:操办年货、 做新衣、掸尘、祭灶、祀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 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 饺子、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五、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此时是一 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 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 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 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 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 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 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节俗各异,但都很热 闹。
二、元宵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 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 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 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二、元宵节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 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Fra bibliotek一、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公历纪元的决议。 当时就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 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 节”,俗称阴历年。
二、元宵节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出现了,其又名上 元节,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 之夜,因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它是春节活动 的高潮和结束。在元宵节之夜有放灯、观灯、赏灯、耍社 火、猜灯谜等娱乐活动,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一、春节
除夕之夜,即年三十晚,家家团聚,吃团圆饭,闭门 团坐待旦,谓之守岁。
贴春联、挂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 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
一、春节
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群众 因地制宜,竞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耍狮子、 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及杂耍诸戏等,为新春 佳节增加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一、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 的春节活动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 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 以示庆祝。
问题:春节期间你知道一般有哪些活动?
一、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 周期称为“年”,如《说文·禾部》曰“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 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 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朝 开始出现,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 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 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 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五、中秋节
在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1.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 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 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 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 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青节。为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四月五日前 后。
三、清明节
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变成为节日。清明 节前两天为寒食节,传说约在春秋时期,人们为纪念介子 推而禁火寒食,因此有了寒食节。由于两者只相差一天, 至唐代两节日合并称为清明寒食节。
一、春节
春节的来历: 人们把过春节称谓“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头 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 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但这种野兽,人们在长期 的实践中,发现它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 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颜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称 谓“桃符”。还有的燃烧砍来的青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 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只有远走快跑, 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 就由此而来。
四、端午节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并突破了时间、 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赛龙舟早在战国时代 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 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直 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 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四、端午节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 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 煮成。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
四、端午节
另外,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 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 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因此,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 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 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世界其它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 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 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 于其它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春 节中秋阖[hé] 家团圆,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 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强。
二、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 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 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 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二、元宵节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之外,还要吃元宵,“元宵”作为 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 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 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 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 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三、清明节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 放风筝、荡秋千等。其中扫墓秦以前已有,唐代成为定俗, 宋代得到沿袭,一直延续至今。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 春,起源于唐代。荡秋千习俗盛行于唐代。
三、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 初的大禹治水,确有天清地明之功;武王伐纣,被誉为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秦皇不时起居于墓侧,则有祭 奠之意。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清明风至”之时。唐朝以 后,人们把清明作为祭奠先人的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 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上巳,系指农历 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在唐朝前期, 虽然清明时段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 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 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五、中秋节
2.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 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 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 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 制作的,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 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 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四、端午节
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端午节有着不尽相同 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kuí]像、迎鬼 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 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 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刻有蝎子、蛤蟆、蜘蛛、 蜈蚣、蛇“五毒”形象 )、咸蛋、粽子、时令鲜果等。除 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 及邻近诸国。`
四、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大部分地区认为 是纪念相传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mì] 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 屈原。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四、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 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 诗人节、龙日等。端午亦称端五, “端”的意思和“初” 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 与“午”字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虽然名称不同,但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时代虽 然变迁,但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菖 蒲等,在不少地方依然盛行。
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共 同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定夏历(农历) 的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天称为新年,年节的日期由 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 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的内容:操办年货、 做新衣、掸尘、祭灶、祀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 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 饺子、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五、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此时是一 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 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 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 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 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 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我 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节俗各异,但都很热 闹。
二、元宵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 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 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 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二、元宵节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 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Fra bibliotek一、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公历纪元的决议。 当时就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 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 节”,俗称阴历年。
二、元宵节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出现了,其又名上 元节,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 之夜,因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它是春节活动 的高潮和结束。在元宵节之夜有放灯、观灯、赏灯、耍社 火、猜灯谜等娱乐活动,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一、春节
除夕之夜,即年三十晚,家家团聚,吃团圆饭,闭门 团坐待旦,谓之守岁。
贴春联、挂年画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 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
一、春节
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日子,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群众 因地制宜,竞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耍狮子、 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及杂耍诸戏等,为新春 佳节增加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一、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 的春节活动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 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 以示庆祝。
问题:春节期间你知道一般有哪些活动?
一、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 周期称为“年”,如《说文·禾部》曰“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 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 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朝 开始出现,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 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 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 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五、中秋节
在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1.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 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 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 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 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青节。为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四月五日前 后。
三、清明节
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变成为节日。清明 节前两天为寒食节,传说约在春秋时期,人们为纪念介子 推而禁火寒食,因此有了寒食节。由于两者只相差一天, 至唐代两节日合并称为清明寒食节。
一、春节
春节的来历: 人们把过春节称谓“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头 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 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但这种野兽,人们在长期 的实践中,发现它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 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颜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称 谓“桃符”。还有的燃烧砍来的青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 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只有远走快跑, 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 就由此而来。
四、端午节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并突破了时间、 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赛龙舟早在战国时代 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 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直 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 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四、端午节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 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 煮成。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
四、端午节
另外,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 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 佩戴,用以驱瘴。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因此,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 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 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世界其它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 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 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 于其它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春 节中秋阖[hé] 家团圆,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爱国爱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 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加强。
二、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 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 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 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二、元宵节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之外,还要吃元宵,“元宵”作为 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 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 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 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 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三、清明节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 放风筝、荡秋千等。其中扫墓秦以前已有,唐代成为定俗, 宋代得到沿袭,一直延续至今。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 春,起源于唐代。荡秋千习俗盛行于唐代。
三、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 初的大禹治水,确有天清地明之功;武王伐纣,被誉为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秦皇不时起居于墓侧,则有祭 奠之意。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清明风至”之时。唐朝以 后,人们把清明作为祭奠先人的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 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上巳,系指农历 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在唐朝前期, 虽然清明时段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 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 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五、中秋节
2.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 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 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 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 制作的,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 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 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四、端午节
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端午节有着不尽相同 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kuí]像、迎鬼 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 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 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刻有蝎子、蛤蟆、蜘蛛、 蜈蚣、蛇“五毒”形象 )、咸蛋、粽子、时令鲜果等。除 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 及邻近诸国。`
四、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大部分地区认为 是纪念相传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mì] 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 屈原。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四、端午节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 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 诗人节、龙日等。端午亦称端五, “端”的意思和“初” 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 与“午”字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虽然名称不同,但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时代虽 然变迁,但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菖 蒲等,在不少地方依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