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社会主义的兴起和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单元整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 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一度高涨。共产国际成立,指导 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苏俄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随着二战结束, 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范围,世界上许多国家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12个国家形成了地 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 2.由理论到实践
•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 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 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 理论发展到实践。 • 3.由理想到现实
•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 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
•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题。俄国十月革 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 国大典使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故D项符合题意。 • 【答案】 D
•
•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 【典例2】 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没有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 • A.“公检法”被砸烂 •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 D.国际环境恶劣
• 5.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正确分 析了国内外形势,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实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典例1】 某中学历史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 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 错误的是( ) • A.宪章运动:无产阶级独立地提出普选权要求 • B.巴黎公社: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伟大尝试 • C.十月革命: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 制度 • D.开国大典: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 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 1.由空想到科学
•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 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 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文革”产生的消极影响,A、C两项 都是B项所产生影响的表现,故均不正确。D项国 际环境与没有召开全国人大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正 确。B项反映的正是由于“文革”导致民主法制遭 破坏,是没有召开全国人大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 【答案】 B
• 三、新中国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依 据
• 【理论阐释】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 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 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 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 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
• 【典例3】 (2015·山东高考·T22)1950年1月,英 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 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 [典型例题] • (2014·广东文综·T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 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 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 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 B.放弃“一边倒”政策 •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解法指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 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积极谋求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 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1953年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的 国家利益。A“另起炉灶”是针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外 交关系而言的;B“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 【解析】 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1950年、1954年和1972年中英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两 国的国家利益,B正确;1950年和1954年中美关系 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1954年,欧共体尚未成立, C错误;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对 抗并未消失,D错误。
• 【答案】 B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4)历史解释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 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一度高涨。共产国际成立,指导 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苏俄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随着二战结束, 社会主义超出了一国范围,世界上许多国家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12个国家形成了地 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 2.由理论到实践
•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 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 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 理论发展到实践。 • 3.由理想到现实
•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 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
•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题。俄国十月革 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 国大典使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故D项符合题意。 • 【答案】 D
•
•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 【典例2】 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没有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 • A.“公检法”被砸烂 • B.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 D.国际环境恶劣
• 5.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正确分 析了国内外形势,吸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实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典例1】 某中学历史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 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 错误的是( ) • A.宪章运动:无产阶级独立地提出普选权要求 • B.巴黎公社:超前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伟大尝试 • C.十月革命:与西欧一切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 制度 • D.开国大典: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 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 1.由空想到科学
•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 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 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文革”产生的消极影响,A、C两项 都是B项所产生影响的表现,故均不正确。D项国 际环境与没有召开全国人大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正 确。B项反映的正是由于“文革”导致民主法制遭 破坏,是没有召开全国人大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 【答案】 B
• 三、新中国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依 据
• 【理论阐释】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 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 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 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 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
• 【典例3】 (2015·山东高考·T22)1950年1月,英 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 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 [典型例题] • (2014·广东文综·T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 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 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 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 B.放弃“一边倒”政策 •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解法指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 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1949年新中 国成立后,积极谋求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 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1953年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的 国家利益。A“另起炉灶”是针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外 交关系而言的;B“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 【解析】 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1950年、1954年和1972年中英关系的变化取决于两 国的国家利益,B正确;1950年和1954年中美关系 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1954年,欧共体尚未成立, C错误;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对 抗并未消失,D错误。
• 【答案】 B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4)历史解释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