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药物分析-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鉴别 5.1 鉴别药味:
复方用药,处方药味从两三味、十余味至几十味,一般不 要求逐个鉴别。应首选君药与臣药鉴别;贵重药虽量少, 但有时起重要作用,很有必要鉴别;含毒剧药物也须鉴别, 更须规定含量或限度。
单方制剂,成分无文献报道的,应进行植化研究,搞清大 类成分及至少一个单体成分,建立鉴别及含量测定项目。
一、家药品标准或地方标准,但国家均 不排除生产厂可以来用非药典方法进行检验。例如:六味地 黄丸的含量测定,药典收载用薄层光密度法测处方山茱萸中 熊果酸的含量,若企业暂无薄层扫描仪,则可采用薄层比色 法与其对比,测定结果一致或具有一定相关性且稳定,在日 常检验中即可采用比色法控制产品质量,但遇有产品含量处 于合格边缘,或需要仲裁时,只有各级法定标准,特别是国 家药典具有权威性。
进展性:质量标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阶段小结,既使法 定标准也难免有不够全面之处。随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 测试手段的改进,应对药品标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质量标准制订的前提
标准的制订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即处方组成固定;原 料稳定;制备工艺稳定。 1.处方组成固定 处方药味及份量是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直接影响评价指 标的选定和限度的制定。因此在制定质量标准之前必须要 求毫无保留、确实无误的处方才可开始进行质量标准的研 究和实验设计。
(3) 色谱鉴别:指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对中药进 行真伪鉴别。
(4) 其它鉴别:如光谱鉴别,紫外或红外光谱等。对同一品 种药材采用适宜溶剂提取,测定紫外或红外光谱有时可得 重现性光谱,特别是红外光谱吸收峰提供信息多,更有鉴 别意义。
6.检查
6.1质量参数类型:与质量直接有关的检查项目,如大黄中检 查土大黄苷;川乌、草乌炮制后乌头碱的限量;以监测伪品 的掺入、药物纯度及安全性等。
新药的研制在处方确定以后,需结合临床要求,确定剂 型,进行工艺条件的研究,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至少是适 合中试生产规模,条件具备后,才可进行质量标准的实验设 计。因为尽管处方相同,而工艺不同,致使成分不同,直接 影响鉴别、含量测定等项目的建立和限度的规定。
第二节 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
药材一般包括名称,基源(科、属、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 采收加工,性状(外形、质地、嗅味),鉴别(传统经验、显微、 理化),检查(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浸出物, 含量测定(挥发油、各种活性成分等),炮制,功能主治(效 用),用法用量,注意,贮藏等。
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
二、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起草说明是质量标准制定的详尽的技术资料。对质量标 准中各项均应作逐项说明。 名称、处方、制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在申报资 料中各有要求,放在起草说明中可以简要慨述,但不可 从略。而有关检定真伪优劣各项均应重点详细说明。
第六章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对鉴别、含量测定药味各测定成分的选择依据,方法原 理,实验条件的选择和方法学考察资料和数据,空白试 验说明杂质干扰及排除情况; 附有关图谱如最大吸收波长选择图、标准曲线图,色谱 图包括空白试验图,薄层色谱附彩色照片,显示色谱的 真实性。
中药材多为天然产物,含有多种成分,中成药及制剂又多 为复方,所含成分更为复杂,但共具临床疗效,有时甚至 具双向调节作用,很难确定某化学成分是中医用药的唯一 有效成分,有些尚不一定能与中医用药疗效完全吻合,或 与临床疗效直观地比较。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科学 研究,择其具生理活性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含量测定项 目,评价药物的内在质量。
第六章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阐明确定检查及含量限(幅)度的意义和依据。新药申报 生产或标准试行期满转为部颁标准前至少应有10批以上 产品的测定数据。
应阐明其它曾经做过的试验,包括不成熟的尚待完善 或失败、暂未收载或不能收载于正文的检定方法的理由, 并提供详尽的实验资料,以便有关部门审查其实验设计 是否合理,以确定为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从而判定是 否需要作进一步实验的依据。
第六章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
第一节 概 述
药品生产必须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卫生部标准(部颁标准) 省、市、自治区药品标准(地方标准) 保证药品生产的真实、有效、稳定和可控。
一、质量标准的特性 1、质量标准的分类 1.1 法定标准
经过国家卫生部和省、市、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 标准有国家标准(包括药典和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目前, 已有1600多种中成药收录到部颁标准中。
2.处方
质量标准中处方形式多种,有以净药材或饮片处方,如 天麻九(天麻60g,芜活100g,独活50g,杜仲(制)5Og,牛 膝60g,附子(制)10g,当归100g,地黄160g,玄参60g):以 粗提物处方,如复方川贝精片(麻黄膏适量,桔梗75g,半 夏(制)60g,川贝母20g,远志42.8g,五味子42.8,陈皮75g,甘草膏 12g);以合效部位(组分)如总穿心莲内酯片等。
(2)昆虫及微生物污染:据国外报道,在一份甘草中分离出黄曲 霉菌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及B2;有些外用成药中曾检出破伤 风杆菌等。
(3)化学污染:可能来自土壤、化肥、化学除草剂、农药、药材 熏蒸、杀虫剂、水源等。药材污染有害金属汞、铝、铜、铬等国 内也有报道。有时因水质欠佳,洗涤药材后污染。
7. 含量测定
6.2剂型的要求类型:制剂不同剂型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如固 体制剂要求测水分;酊剂、酒剂要求测含醇量,总固体、相 对密度、pH值等;片剂、胶囊要求测重量差异、崩解度,均 匀度、溶出度等。
**6.3 污染的控制类型
(1)异物污染:可分为钝性异物和有害异物两类,前者如夹杂泥 沙杂草、非药用部位等;有害异物的污染则可能造成质量事故, 如曾发现赤芍中有三分三,从而出现中毒事故。在检查项下规定 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异性有机物等。
2.原料稳定
2.1 对贵重药材及常用紧缺药材,要加强真伪的检验,最 好备有标准药材对照品。
2.2 地区习惯用药,指药材在局部地区有多年生产和使用 习惯的药材品种。如贯众,在地区习惯用药中,属于品种 来源极其复杂的代表性品种。约有9科17属49种和变种,给 中医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带来很大困难。
3.工艺稳定
科学性:质量标准是对具体对象研究的结果,它有适用性的 限制。在药材中如天然朱砂的标准不适用于人工朱砂的标准, 前者硫化汞的含量不得少于96%,而后者要求在99%以上: 又如天然牛黄、人工牛黄和培植牛黄中含胆酸、胆红素的含 量要求不同,但均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不同成药中测定某 一相同药味成分,不一定方法均能适用,其方法的确定与规 格的制订均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目前中药标准一般水平不高,符合标准的产品并不表示 质量先进。质量标准必须逐步提高。特别是新药的质量标准 必须有国内先进水平。
1.2 企业标准 一般有两种情况:
检验方法尚不够成熟,但能达到某种控制质量的要求; 高于法定标准要求:增加了检测项目或提高了限度标准 作为保护优质产品本身及严防假冒中药的措施。 企业标准一般对外保密。
3.制法
传统中成药的制备工艺除一些品种如龟龄集、片仔癀等有其 独道之处,一般蜜丸、水丸、散剂、膏剂等,只要处方公布,机 密即泄漏无遗,凡中药厂均可生产。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人民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服用药品的要求更趋于疗效高、剂量小、 服用方便的途径发展,
4.性状 从制剂外观反映产品的质量,包括形、色、气、味。
5.2 鉴别方法:
鉴别包括显微鉴别、一般理化鉴别及色谱鉴别和其它。
(1) 显微鉴别:主要通过动植物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的形态鉴 别真伪,对含有原生药粉末的制剂的鉴别仍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快速、简便、覆盖面大的特点。
(2)一般理化鉴别:对某些显微特征不明显、药粉过细或 成药多以浸膏代替的,均应以化学方法进行鉴别。方法应 以专属、灵敏、简便、快速,并强调重现性好为原则。一 般有荧光法、显色法、升华法、结晶法等。
第二节 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
在中成药和制剂中,除上述项目外,还须规定处方,制 法,检查项中还包括重金属、砷盐,并结合不同剂型在 药典附录通则中的各项检查如重量差异、均匀度、崩解 度、溶散时限等项。
第二节 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
一、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
1.名称 药品的命名要能反映出该药的特点,
对病人有强烈的吸引力,还要不落于 俗套,名称不恰当有时还会影响销路。 命名总的要求应是明确、简短、科学、 不容易混淆、误解、夸大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