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ppt2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文】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 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 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 “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 “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 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 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 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 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 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
正动力。
——毛泽东
•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的小推车推出来
的。
——粟裕
• 我们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是被自己人打败
的。
——蒋介石
•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 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 就必然垮台。 ——江泽民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 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 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 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 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 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 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 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 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 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
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
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他根据战国时期的经
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
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
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原文】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 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 教得民心。”
【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 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 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 (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 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
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 (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 •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
•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毛泽东)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去。(雷锋) •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 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 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译文】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 吗?”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万章问:“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孟子 说:“天给他的。”万章问:“所说天给他的,是天 反复告诉他的吗?”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凭舜 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万章问: “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 孟子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 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 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 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从前,尧把舜推荐给天, 天接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所以说, 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把天下给了他罢
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于传有之。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B、①得天下有道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C、①以行与事示之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 •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 ②今治水军八十
万众
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 词,运行D、①处理的好②训练)
讼狱sòng
• 讴歌ōu
篡zuàn
cuàn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 祭祀的谷物。)
•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 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 之南。(指帝王死。)
•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是( A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 的一组是 ( )
•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下”与“失天下”的? • 孟子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言明了得民心
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 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 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 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 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 次要,君主较轻。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 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 之心的做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 改立。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 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涝灾,就另立土神谷 神。”
【原文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 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 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万章问:“请问,把舜推荐给天,天接 受了;把舜介绍给百姓,百姓接了,为什么这么说?” 孟子说:“叫舜主持祭祀,百神都来享用祭品,这表 明天接受了他;叫舜主持政事,政事办得妥帖,百姓 对他放心,这表明百姓接受了他。天授给他,人授给 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舜帮助尧治理 天下二十八年,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天的 旨意。尧去世了,三年服丧结束,舜避开尧的儿子, 到了南河的南面,(可是)天下诸侯来朝见天子的, 却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 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讴歌的人,不 讴歌尧的儿子而讴歌舜,所以说,这是天的旨意。舜 这才回到国都,登上天子的位子。(如果他当初)搬 住进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就是篡位了, 不是天授给他的了。《泰誓》上说:‘天的看法来自 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原文】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 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 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 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①,天下诸侯朝觐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 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 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 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 曰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 之谓也。”
“民为贵……”其实仅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
求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生,为老百姓谋福利,这种思想在专
制时代固然“民本”,也很了不起,但说到底仍只是一种教化
君主采用什么手段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已,而绝不是让
君主把权力交给人民。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看到过短暂
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而后者在“君主的体恤”下
•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2)、层次井然,层层深入,说理晓畅透彻。 如第3则,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即失 民—失民心),再从得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即 得民---得民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第4则:孟子先从理论上证明了“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的观点,后又以尧舜为例证明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的观点,事理结合充分阐述了得民心者得天 下的思想。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 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 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 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 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 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 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 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 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 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 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 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孟子》选读
“君者,舟也;庶人,水 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江西省泰和中学孙利丹
孟子曰:民为贵 ,社 稷次之,君为轻。
【原文】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 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
还恩威并施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家法”,大兴
文字狱。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那“君主之轻”很有当时的时代意义。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 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 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 提示的:理孟子解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
【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 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 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 “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 “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 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 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 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原文 】 3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 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 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 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 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①此之谓 也。”
•
——胡锦涛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Bjué伐纣zhòu jié
• B、弑君shì
走圹kuàng
• 獭tă
驱爵què
鹯zhān
• C、溺nì
谆谆chún zhūn
• 践jiàn
暴之于民bào pù
• D、朝觐zhāo jìn cháo
•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设喻取譬,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 如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时,用“为渊驱 鱼”“为丛驱爵”作比,说明对老百姓不施行仁政的后 果。用了“水之就下,善之走圹”作比喻,说明老百姓 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形象生动,明白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