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Word版37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版)
Holly
07.11.22
第一章绪论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资源与环境地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课程学习方法问题;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资源、环境、人口
1、基本概念
资源-----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们所利用的自然物质,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

包括: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自然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可更新资源——土地资源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体。

包括: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天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源的总合社会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2、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繁衍下去的关键问题:社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为了现代和后代人类而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第一次联合国环发大会(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既符合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致损害未来人类利益——“地球宣言”1992第二次联合国环发大会(巴西里约热内卢)
二、资源与环境地学基础的研究内容和要求
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学科
地学: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景观的地学分支
地质学——研究地球和地壳的形成演化、物质组成及其运动、构造变动的地学分支(是一门研究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大气的一门学科,是地学两大体系(地理学、地质学之一),侧重与研究地球和地壳的形成演化、物质组成及其运动、构造变动,研究地面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查明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研究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研究对象:组成地球的物质;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构造特征;地球的历史;地质学的应用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综合性研究)
环境地学:研究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地质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地质作用所造成的环境及其对原生地质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的和要求
目的: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地球观、资源与环境观,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概念清楚、观念和思路正确;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鉴定技能
学习方法:理论学习----概念:对自然现象的定义;理论:对自然现象的说明或解释;记忆:理解之后并遵循数量律;分类:对自然界的描述;实践技能----三勤:眼、手、脑
三、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 地质作用及其分类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作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块体运动(负荷地质作用)(二)地质作用的特点
地质作用的地区特色——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征
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形式、规模、涉及领域
地质作用的长时性——进展常常缓慢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野外工作(前提)
分析实验——室内工作(物理的、化学的、数学的、生物的方法)
理论研究——建立在地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之上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基本思路:“将今论古”现实主义思维方式;“以古论今,论未来”
第二章矿物概论
矿物的概念;主要性质;常见矿物
一、概念
1、矿物----矿物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单质和化合物,其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比较均一,形态和性质相对固定,是组成矿石和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形态、物理性质、用途、矿物的形成和变化历史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等
2、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离子团、分子等)在空间上作有规律(周期性)、无限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之为晶体;反之,内部质点排列杂乱无章者称为非晶体
地质学中对晶体的别称:晶质体、结晶体
地质学中对非晶体的别称:非晶质体、非晶质、玻璃质等
晶体的基本性质:最小内能;自限性;对称性;异向性
二、矿物的主要性质
包括:化学成分、形态、物理性质、成因、分类、时空分布规律、用途等
1、地壳元素的分布与矿物的化学成分
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数。

又叫地壳元素的丰度。

主要元素:O、Si、Al、Fe、Ga、Na、K、Mg
矿物所含的元素组成,与地壳化学组成相似
矿物化学成分的表示
试验式:表示矿物中组成元素的种类及其数量比。

如高岭石的实验式Al2O3·2SiO2·2H2O 结构式(晶体化学式):从化学分析及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而来,反映了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
1)基本规则:阳离子写在前面,复盐按碱性由强到弱先后排列;阴离子或阴离子团写在阳离子之后,阴离子团要用“[ ]”方括号括起来。

CaMg[CO3]2
2)类质同像:指晶体结构中某些质点(原子或离子)的位置被性质类似的它种质点(原子或离子)占据,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类型不变,矿物形态和性质也基本不变的现象。

(Zn,Fe)S (Mg, Fe)2[SiO4]
用“()”圆括号括起来,其间用“,”逗号分隔开,含量较多的离子写在前面。

相关概念:同质多像——成分相同的矿物,因结构和化学键种类不同,其形态、物理性质等特征也不相同的现象(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温度、压力等)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的现象)
3)矿物中的水——结构水、结晶水、吸附水(Al4[Si4O10](OH)8 Ca[SO4] ·2H2O)结构水:以(OH)-、H+或H3O+离子(团)的形式存在于晶体结构。

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H2O的形式加入晶体结构。

吸附水:为中性水分子,是以物理吸附的方式附着于矿物颗粒表面
4)附加阴离子(Ca5[PO4]3(F, Cl, OH)):矿物中有时存在的一些次要阴离子
2 矿物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和晶体习性
晶体习性:指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趋向于形成某种习见形态的性质。

一向延长矿物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板状、针状、纤维状
二向延长矿物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三向等长矿物晶体在三个方向上发育近等,呈粒状
单体:指矿物的单个个体,通常与周围的个体之间有较明显的边界
2)矿物连生体的形态
连生体:指矿物的单一按照一定的对成规律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形态
平行连晶:单体之间对应的晶棱和晶面相互平行
双晶:单体之间以一定的对称规律相聚合
3)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集合体:指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矿物集合体
按照单体的大小,将集合体分为:显晶集合体:肉眼能分辨单体颗粒
隐晶集合体:肉眼不能分辨单体颗粒
显晶集合体:一向延长板状、针状、纤维状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晶簇状集合体二向延长板状、片状、鳞片状集合体
三向等长粒状状集合体
隐晶集合体:结核体、分泌体、钟乳状集合体、泉华、被膜状集合体、土状集合体、块状集合体
3、矿物的物理性质----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矿物是矿物所反映出来的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可见光波作用于矿物而呈色。

颜色成因:白、灰、黑色矿物对白光均匀吸收;彩色是矿物对白光选择性吸收,放出所吸收光波颜色的补色。

条痕色:矿物粉末的颜色,可用来鉴定矿物
透明度:矿物薄片透光的程度。

分级术语: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光泽:矿物反射光的强度。

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
变异光泽:由于形态、断口等因素的影响,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变异光泽:丝绢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珍珠光泽等
2)矿物的力学性质
解理和断口
解理: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易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裂开的面称为解理面。

解理发生的难易程度称为解理的完全程度,从容易到难共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和极不完全五个等级;相互平行的一系列解理称为一组解理,在同一矿物上可能有多组解理。

断口: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会不按一定的结晶方向断开而形成不规则断裂面,称之为断口。

常见断口的形态: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硬度----矿物的硬度指其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分别称为刻划硬度、压入硬度和研磨硬度。

刻划硬度的分级——莫氏硬度:
比重:比重指纯净的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时的重量之比
其他:弹性、脆性、延展性等
3)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磁性:指矿物能被外部磁场吸引或排斥的性质。

分级:强磁性(铁磁性):矿物碎片或碎屑能被普通永久磁铁所吸引,如磁铁矿。

弱磁性:矿物碎片或碎屑能被强力的电磁铁所吸引,如赤铁矿。

无磁性:矿物不能被磁铁所吸引,如石英。

其他:压电性、介电性、导电性、发光性、导热性、可燃性等
三、常见矿物
1、矿物的分类
1)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
分类依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分类单位:
2)矿物的工业分类
a、金属元素
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镍、钴、钨、钼等的硫化物、氧化物
有色金属:铜、铅、锌、锡、铋、锑、汞、铝、镁的硫化物、氧化物及硅酸盐
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的自然元素、氧化物等
放射性元素:铀、钍、镭等
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铌、钽、铍、锂、锆、铯、铷、锶、镧、铈、钇、锗、镓、硒
b、非金属矿物
化工及化肥原料:自然硫、黄铁矿、石盐、钾盐、硼砂、重晶石、磷灰石等
冶金原料:萤石、白云石等
陶瓷及玻璃原料:长石、高岭石、石英等
工业制造业原料:石墨、金刚石、云母、刚玉等
电器、电子及光学工业原料:压电石英、冰洲石、萤石等
宝石及工艺美术原料:金刚石、水晶、黄玉、刚玉、玉髓、绿柱石、硬玉、软玉等
2、常见矿物
石墨、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赤铁矿、磁铁矿、石英、橄榄石、石榴子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正长石、斜长石、高岭石等
小结:
矿物是组成地壳的最基本单元,筒组成了矿石和岩石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物理性质、分类、时空分布及其应用
矿物学研究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分类学和描述学的应用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及岩浆作用;喷出作用与喷出岩;侵入作用与侵入岩;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岩浆的形成及演化;岩浆成矿作用简介
一、岩浆及岩浆作用
1、岩浆:岩浆指地下深处形成的、高温粘稠、含有少量挥发分和金属元素的熔融硅酸盐物质。

岩浆温度:650~1400℃/800~1200℃
岩浆岩: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火成岩
2、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发育、运动即其固结成岩的全部过程。

包括喷出和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形成火山岩(喷出岩)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而未达地表的作用,形成侵入岩
二、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1、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即为喷出作用,形成喷出岩/火山岩
喷出作用的产物:
气体:CO、H2、HCl、NH3、NH4Cl、HF等
固体:火山灰(粒径<2mm);火山角砾(粒径<2~50mm);火山集块(粒径<2~50mm);
火山渣(数cm~数十cm)——不规则多孔状/炉渣状;
火山弹(粒径>50mm)——空中冷凝而成,纺锤状、麻花状、梨形
液体/熔岩:熔岩流——舌状、席状、带状、绳状
熔岩瀑布——熔岩自高而低流动在陡崖处形成瀑布状
火山:火山喷出物质堆积形成的锥状山体,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火山颈)组成火山锥的类型:
火山灰型火山锥——由火山碎屑组成
复式火山锥——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互层,锥体上陡下缓,锥坡常有寄生火山锥
盾状火山锥——锥坡缓,锥顶平,全由熔岩组成,很少固体喷发物
2、岩浆成分与火山爆发方式
3、火山喷发的阶段性(火山喷发作用具有阶段性——喷发期、间歇期)
活火山——凡在人类历史时期中有过活动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中未曾喷发的火山
破火口——火山喷发后,岩浆房空虚,火山锥失去支撑发生崩塌、坍落;或者火山喷发作用将火山锥炸毁形成的洼地。

火口湖——破火口充水后形成
三、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概述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并进入已有岩石而未到达地表的作用
侵入岩——岩浆作侵入过程中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侵入体——侵入岩被周围原有岩石封闭形成的三维实体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侵入岩的深度:深成侵入岩:5~10/20km ;浅成侵入体:<5km
次火山岩/超浅成岩——属火成岩,形成于近地表,一般与火山作用有关
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浅成侵入体——岩墙(岩脉)、岩床
深成侵入体——岩盆、岩盖、岩株、岩基
岩墙(岩脉):岩体狭长形,与围岩产状成一定角度相交,宽度数cm至数十m,长度数m至数km;
岩床:岩体狭长形,与围岩产状基本平行,厚度数m至数十m。

岩盆和岩盖:侵入体呈近水平状,下凹者为岩盆,上凸者围岩该,侵入体方向与岩层方向近平行;
岩株:形状近似植物株,主体柱状、有分支,横截面在数十平方公里;
岩基:大规模侵入体,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成沿某一方向略伸长。

火山岩的产状:火山锥;火山颈(火山通道);火山口;(熔岩流;岩钟;岩针)
四、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1、岩浆岩的物质成分特征
化学成分:主要元素为O、Si、Al、Fe、Ca、Na、K、Mg、Ti、Mn、H、P等——造岩元素可含少量微量元素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分类:
矿物成分——常见二十种左右(石英、钾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透长石)、斜长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霞石等)
岩浆岩矿物种类
铁镁矿物(暗色矿物)——富含Fe2+、Mg2+,深色,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硅铝矿物(浅色矿物)——富含K+、Na+,深色,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
主要矿物——在某类岩浆岩中含量较高,在岩浆岩分类定名中起关键作用,如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
次要矿物——数量较少,在分类中不起作用,对影响定名,如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副矿物——数量少(1%左右),矿物种类较多且个体小,如磷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2、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岩石中组成矿物本身的特征,包括:结晶程度、晶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矿物集合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1)岩浆岩的结构
按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全部颗粒由晶质矿物组成;
玻璃质结构:由非晶质物质组成
半晶质结构:既有玻璃质又有晶质矿物
按颗粒绝对大小分:(颗粒太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时,统称为隐晶质结构)
按颗粒相对大小分:等粒结构:主要矿物颗粒大小近等
不等粒结构:颗粒大小不等(连续等粒结构:粒径分布连续;斑状结构:粒径分布不连续,大小悬殊)
斑状结构:斑晶:颗粒粗大者;基质:颗粒细小者,当粒度为隐晶结构时称为斑状结构,为
粗粒~细粒结构时为似斑状结构
按自形程度——矿物晶体的完整程度分:
自形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晶形完好,发育成多面体外形
他形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晶形不规则,晶体相互嵌合,界线弯曲
半自形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晶形不甚完整
2)岩浆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整体均匀,最常见
球状构造——不同矿物围绕同一中心呈同心层状,各层中的矿物为放射状排列,其结晶程度、晶粒大小都不相同,常见于侵入岩
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定向排列,常见于熔岩。

火山熔岩中不同颜色条带和拉长气孔平行排列即为流纹构造。

气孔杏仁构造——熔岩或浅成侵入岩中呈圆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空洞,直径数mm 至数十mm,是岩浆中气体所占的空间气孔中有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
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如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互层分布形成的构造
3 岩浆岩分类
1)岩浆岩分类的依据:化学成分——依据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划分岩浆岩类型
矿物成分——依据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划分岩浆岩类型
成因成分——依据岩浆岩的成因划分岩浆岩类型
综合成分——依据岩浆岩的成分、成因等综合划分岩浆岩类型
脉岩类:指经岩浆分异后,充填于深成侵入体及其邻近围岩的裂隙中冷凝形成的岩石。

常见种属: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等
五、岩浆岩形成和演化
1、岩浆的形成
物质来源——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和来自地幔顶部的一部分物质
形成条件——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及水分含量的条件下形成
超基性岩浆——可能是地幔顶部的超基性岩完全熔化形成
基性岩浆——地幔顶部的超基性岩分熔的产物
中、酸性岩浆——地幔顶部的超基性岩分熔的产物;或是地壳岩石分熔而成;或是地壳较浅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或压力下全部融化而成
2、岩浆的演化
同化作用——岩浆引起高温熔化围岩,将围岩改造为岩浆的一部分
混染作用——岩浆在同化围岩的同时,自身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在结晶作用过程中,因晶出先后、矿物晶体性质差异而发生分化的现象,可导致同一岩浆形成不同的岩石的结果
鲍温反应序列
不连续系列:橄榄石----辉石----脚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连续系列: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六、岩浆成矿作用简介
1、成矿作用——形成矿床的地质作用
2、成矿作用阶段及特征
岩浆阶段——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由于分异作用使某些有用组分富集成矿的阶段。

多产于基性、超基性岩,矿种为铬、铂、铁、镍、金刚石等
伟晶阶段——大部分硅酸盐结晶后,残余的硅酸盐熔体及相对富集了的挥发份及有用元素在适当的条件下首先形成石英、长石、云母等伟晶矿物,之后有用元素以交代方式沉淀在伟晶
岩中形成。

矿种包括: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等。

岩浆期后(气成热液)阶段——岩浆作用和伟晶作用之后,残余热水溶溶液及其中的有用元素进入围岩裂隙沉形成岩浆期后矿床
阶段划分及矿种:高温热液矿床——500~300℃,包括黑钨矿、辉铜矿、锡石等
中温热液矿床——300~200℃,包括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低温热液矿床——200~50℃,包括辰砂、辉锑矿、雌黄、雄黄、重晶石、萤石小结:
岩浆岩岩石学研究岩浆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分类、时空分布、成因产状、应用、相关矿产资源等内容
岩浆作用是地内极为活跃的地质作用;岩浆的形成作用复杂多样,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部分;岩浆矿床从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巨大资产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概述;外力地质作用;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沉积岩的分类;陆源碎屑岩;内源沉积岩;火山碎屑岩类;沉积矿产简介
一、概述
1、沉积岩:在地表或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及某些宇宙物质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分布在地球表层,体积占地壳5%,分布面积占地表75%,沉积地层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记录,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来源
2、沉积作用----泛指形成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各种地质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过程,如搬运介质能量减弱、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生物作用等)
广义的沉积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表生作用
狭义的沉积作用包括:指沉积岩及沉积矿产形成过程中在沉积阶段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二、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地质作用。

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作为能源病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块体运动(负荷地质作用)(一)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大气、水、生物
1、大气——大气圈
大气圈的特征:主要成分:N、O;少量气体:CO2、Ar等;微量气体;
温度:常温~-55Cº;大气的运动:风;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
地质意义:地质作用发生的物质因素(如氧化作用);生命的保护层;保持适当的温度
;风产生地质作用
2、水——水圈
水圈的特征:存在形式:海洋、大陆河流、湖泊、土壤和岩石空隙、冰雪;不同存在形式的水之间相互转化;
水的地质意义:溶剂、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参与者、搬运介质构、成生命的物质。

3、生物——生物圈
生物圈的特征:存在范围:大气圈下部到地下3~4Km;成分:C、H、O为主,Ca、N、K、Si、P、S等及微量元素
生物的地质意义: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物质来源之一、发生化学反应、对岩石的破环作用、
光合作用
(二)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
(三)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碎屑及土壤的作用
剥蚀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碎屑及土壤并被大气、水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作用
搬运作用:大气、水等介质将风化、剥蚀产物等等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沉积作用: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因介质能量下降、溶液过饱和、交替絮凝等原因,是搬运物停止搬运,沉积的过程
沉积作用的产物: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
固结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作用,又称为成岩作用
引起固结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小、而且其中的水分被挤出从而变得坚硬的作用。

胶结作用: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使沉积物交接变硬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沉积物的矿物成分由于溶解或局部溶解、固体扩散等作用,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成的现象,一般表现为晶体颗粒加大。

新矿物的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并结合成新矿物,从而使沉积物变硬。

三、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1、成分特征
1)化学成分特征
主要元素组成——O、Si、Al、Fe、Ca、Mg、K、Na、Ti、C等。

主要特征——Fe2O3>FeO;K2O、Na2O含量低于岩浆岩;富含H2O、CO2;富含有机质2)矿物成分特征
常见矿物——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玉髓、石膏、硬石膏、蛋白石、盐类矿物等。

重矿物——铁、铝、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和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角闪石等。

2、结构特征
1)碎屑结构
粒度——粒度是指碎屑颗粒直径的大小。

粒径划分:
分选度——分选度是指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

级别划分:
磨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在搬运过程中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级别划分:棱角状:颗粒具尖锐的棱角,碎屑颗粒搬运运距离很近、未被磨蚀
次棱角状:颗粒的棱角部分被磨蚀
次圆状:棱角大部分被明显磨蚀圆化,尚有棱角存在,故原始形状尚可辨认,表明碎屑已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
圆状:碎屑颗粒棱角全部磨蚀,颗粒呈椭球状或圆状,原始形状已难以辨认,
胶结方式——胶结物(或填隙物)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

基底式胶结:填隙物含量多,碎屑颗粒分散其中互不接触,填隙物与颗粒为同时沉积,胶结较牢固。

接触式胶结:胶结物含量极少,碎屑颗粒相互接触,胶结物仅存在于颗粒的接触处,而粒间孔隙中无充填,胶结不牢固。

孔隙式胶结:碎屑颗粒紧密接触并构成格架,颗粒间多呈点接触。

胶结物含量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