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通州高一(下)期末历史(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北京通州高一(下)期末
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距不远,从遥远的古代起,这两地的居民就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接触,也有一些文化上的交流。
但这两地的文化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
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A.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B. 民族习俗的差异
C. 宗教信仰和文字的不同
D. 交通工具的限制
2. 下图所示,反映了古代()
A. 埃及的法老制度
B. 巴比伦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印度的种姓制度
D. 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3.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 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B.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 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D. 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4.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
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 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 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5. 据史载,从公元630年起,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
这一时期中日交流()
A. 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外传
B. 促进了中国唐朝社会的全面转型
C. 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繁荣
D. 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
6.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属于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①玛雅文明②阿兹特克文明③印加文明④阿拉伯文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
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
”该航海家()
A. 在东方实现“黄金梦”
B. 途径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 开辟了到美洲的航路
D. 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
8. 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
据此可以佐证
A. 世界市场的成型
B. 工业革命的冲击
C. 三角贸易的初现
D. 殖民体系的确立
9.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
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A. 禁欲观念的消亡
B. 理性主义的流行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人文主义的兴起
10.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1.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阐述了“日心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科学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
这可用于说明()
A. 启蒙运动促使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
B. 科学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
C. 人文主义思想被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 文艺复兴使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12. 1232年,英王亨利三世以特别命令的方式剥夺了首席政法官休伯特·伯格的职务,但地方普通法院却拒绝这一判决,并声称国王命令因违法而无效。
最终经全体贵族审判会议讨论,国王宣布恢复休伯特权力。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司法独立
B. 议会至上
C. 王权有限
D. 贵族专权
13. 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
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
这一主张
A. 赋予各州主权
B. 恢复邦联制度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14. 阅读下表中两个文件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
A. 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完全自由
B. 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
C. 两国彻底废除旧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D. 美国黑人获得公平对待促进南北统一
15. 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 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 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16.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7. 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
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
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
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①创建“新和谐公社”②发表《共产党宣言》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④指导巴黎公社革命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
18. 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
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波旁王朝的苛政
B. 资产阶级的贪婪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教会统治的腐朽
19. 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是()
A. 珍妮纺纱机
B. 汽船
C. 电灯
D. 计算机
20. 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
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
这些做法意在()
A. 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 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 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 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21.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
这段话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A. 历史背景
B. 交战过程
C. 战争结果
D. 战后秩序
22. 列宁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 俄国革命激化了矛盾,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壮大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推动革命爆发
23.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施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24.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
材料反映出甘地主张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进行世俗改革
C. 非暴力不合作
D. 抵制西方文明
25.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A. 协约国集团的形成
B. 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26.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丘吉尔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没有必然性
B. 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重大责任
C. 小国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27.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本质上的不同是
A. 大战的持续时间
B. 大战的规模
C. 大战的伤亡人数
D. 大战的性质
28.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舆论。
二战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拍摄的重要主题之一,拍摄的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9.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③建立“福利国家”制度④消除了固有的经济危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0.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她说的“安全网”应指
A. 社会保障体系
B. 强化国防保障
C. 发展粮食生产
D. 劳动安全保护法
31. 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
”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32. 某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包括以下两幅漫画,两幅漫画反映的主题分别是()
A. 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
B. 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C. 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
33.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意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于是掀起了()
A. 民族独立运动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黑人民权运动
D. 不结盟运动
34.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这一现象表明
A.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 霸权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C.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D. 发展中国家经济成就斐然
35.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是
A. 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 各国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C. 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D.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36.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应是
A. 从两极世界到诸强争霸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世界形势的缓和与动荡
D.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37. 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一万六千多个公司生产(下图)。
其反映的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是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化
38. 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D. 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
39. 冷战结束30多年来,世界局势总体缓和但并不太平。
下列属于“不太平”的史实为()
①美国“9·11”事件②柏林墙被拆除③伊拉克战争④越南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0. 2016年《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欧美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中、印等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可编制并通报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计划和行动。
这表明
A. 各国应合作共赢应对全球挑战
B. 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安全威胁
C. 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亟待革新
D. 多极化世界格局尚未最终确立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
41. 交往·交流·交融·发展
(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阖不得自达。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
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罗马与汉朝交往的情况。
(2)概括时间轴上所列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
结合所学,任选其中的一个事件,简述其精神内核。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
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4)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该现象的影响。
42. 战争·和平·合作·共赢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表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一战的特点,并指出一战的性质。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吁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美苏的崛起,改变了
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
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
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世界通史》(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冷战随之结束。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冷战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答案】A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断断续续的接触”、“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及所学知识可得,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两地的文化交流是有限的,所以说两地的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A项正确;两地文化及民族习俗有差异很正常,但是不是其根本原因,排除B项;“宗教信仰和文字的不同”不是导致文化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交通工具的限制”只是生产力的一个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选A项。
2.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C项正确;埃及的法老制度、巴比伦的君主专制制度、巴比伦的君主专制制度均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A、B、D项。
故选C项。
3.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四世纪(亚欧非)。
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路线以及帝国范围(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A项正确;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排除B项;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C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 项。
故选A项。
4.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在一方违背契约的情况下,领主可以抛弃附庸,附庸也可以离开领主,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B项正确;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以土地授受为纽带,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双向性,没有反映其等级性,排除C项;在封建制度下,领主地位显然高于附庸,排除D项。
故选B项。
5.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630年起(中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对日本影响,排除B项;日本属于东亚,排除C项。
故选D项。
6. 【答案】A
【详解】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都是美洲文明,①①①正确,A项正确;阿拉伯文明位于阿拉伯地区,不属于美洲文明,①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项。
7.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
根据“1492年8月3日,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出发前往印度”和所学可知,这个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最终抵达了美洲大陆,开辟了到美洲的航路,C项正确;在东方实现“黄金梦”的是达·伽马,排除A项;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是好望角,航海家迪亚士抵达了好望角,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排除BD项。
故选C项。
8.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
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
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
历时300年之久。
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美国为主。
因此,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无法体现“殖民体系的确立”,排除D项。
故选C项。
9.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威尼斯)。
根据“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可知这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从而肯定自我,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兴起,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并不是禁欲观念的消亡,排除A项;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都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B、C项。
故选D项。
10. 【答案】C
【详解】“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11.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
根据所学,哥白尼、牛顿等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促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并非在“神”控制下,也即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启蒙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自然科学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A项内容只提及启蒙运动,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人文主义思想被欧洲社会普遍接受,排除C项;材料内容讲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且“彻底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B项。
12. 【答案】C
【详解】地方法院宣布国王违法,最终驳回了国王对于休伯特·伯格的惩处,这说明当时王权有限,C项正确;司法独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出现了议会至上,排除B 项;这一时期贵族并不能实现专权,排除D项。
故选C项。
13. 【答案】C
【详解】新宪法未对诸州的权力做出明确的界定,而联邦政府权力却较小,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
而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择C项;各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是决定和处理本州本州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没有“主权”,排除A项;麦迪逊反对邦联制度,主张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还要限制地方的权力,因此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14. 【答案】B
【详解】据材料“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材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的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因此可知,两个文件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规定农奴获得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或干涉他们的自由,但与美国独立战争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宣布叛乱诸州的奴隶获得解放,而不是美国境内的所有黑奴,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B项。
15.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9世纪(欧洲)。
据材料“穿着华美、妆容精致”可知17世纪欧洲的封建贵族势力依然比较强大,贵族审美影响了人们的时尚观念,“男装简洁而实用”说明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逐渐取代了传统贵族势力,使得便于工作的劳动审美成为时尚潮流,这说明不同时期社会变迁会影响流行风尚,D项正确;“简洁而实用”的男装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并非科技进步的产物,而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源自工匠们的生产经验,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加速了传统贵族势力的衰落,影响了人们的时尚审美变化,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审美观念的改变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突出强调经济物质生活的变迁,排除C项。
故选D项。
16.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