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 (56).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
卷(解析版)
1.下列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金属氧化物化合物 B.溶液胶体
C.电解质化合物 D.混合物胶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中的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根据另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则金属氧化物属于化合物,故A错误;B、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所以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C、化合物可以分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所以电解质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D、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所以混合物包括胶体,故D正确;故选D。

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的相关知识。

2.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式C2H4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四氯化碳的电子式CCl4 D.臭氧的分子式O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结构式应将化学键展开,A项错误;B. C2H6O是乙醇的分子式,不是结构简式,B项错误;C. CCl4是四氯化碳的分子式,不是电子式,C项错误;D. 臭氧的分子式O3,D 项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

3.往下列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气体,最终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A.饱和Na2CO3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CaCl2溶液 D.盐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所以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会有碳酸氢钠固体析出,正确;B、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先有沉淀后消失,错误;C、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错误; D、二氧化碳不与盐酸反应,错误。

考点: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已知:CO(g)、H2(g)、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283.0kJ/mol、-285.8kJ/mol、-
726.5kJ/mol,则反应CO(g) + 2H2(g) = CH3OH(l)的△H为
A.-128.1kJ/mol B.-1295.3kJ/mol C.-157.7kJ/mol D.+157.7kJ/mol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3.0kJmol-1和-726.5kJmol-1,则
①CO(g)+1/2O2(g)=CO2(g)△H=-283.0kJmol-1
②2H2(g) + O2(g) = 2H2O(l) △H=-571.6kJ/mol
③CH3OH(l)+3/2O2(g)=CO2(g)+2 H2O(l)△H=-726.5kJmol-1,
由盖斯定律可知用①+②-③得反应CO(g) + 2H2(g) = CH3OH(l),所以△H =-283-571.6+726.5=-128.1kJ/mol ,A项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5.CH4(g)+2O2(g)=CO2(g)+2H2O(l)ΔH=-889.5kJ·mol-1
C2H6(g)+27O2(g)=2CO2(g)+3H2O(l)ΔH=-1583.4kJ·mol-1
C2H4(g)+3O2(g)=2CO2(g)+2H2O(l)ΔH=-1409.6kJ·mol-1
C2H2(g)+25O2(g)=2CO2(g)+H2O(l)ΔH=-1298.4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ΔH=-2217.8kJ·mol-1
如果1mol上述烃中的两种混合物完全燃烧后放出1518.8的热量,则下列组合不可能是()A.CH4和C2H4 B.CH4和C2H6
C.C3H8和C2H6
D.C3H8和C2H2
【答案】AC
【解析】混合烃的平均燃烧热为1518.8kJ,则混合烃之一的燃烧热必大于1518.8kJ,另一烃燃烧热必小于1518.8kJ,代入各选项进行比较,可知正确的选项为A、C。

6.“绿色化学”要求化学反应尽可能不产生“副产物”,下列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A.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制聚苯乙烯B.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乙烯
C.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 D.乙烷与氯气反应制氯乙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苯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制聚苯乙烯,反应物完全转化为产物,反应物100%被利用,正确;B、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制乙烯,同时生成副产物H2O,错误;C、乙醇催化氧化制乙醛,同时生成副产物H2O,错误;D、乙烷与氯气反应制氯乙烷,同时生成副产物HCl,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绿色化学、物质的性质。

7.某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有:H3AsO4、K2SO4、KBrO3、H2SO4、AsH3、H2O和一种未知物质X。

已知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到1 mol电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sH3是该反应的还原剂 B.X的化学式为Br2
C.根据反应可推知氧化性:KBrO3>H3AsO4 D.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由信息可知,Br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A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AsH3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正确;B、设X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x,由电子守恒可知,0.2mol×(5-x)=1mol,解得x=0,所以X的化学式为Br2,正确;C、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
化性可知,氧化性:KBrO3>H3AsO4,正确;D、Br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As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5价,由电子守恒可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5,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完全燃烧时所需氧气的质量相等
C.纤维素乙酸酯、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D.葡萄糖和蔗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但不是同系物
【答案】B
【解析】天然气、煤矿坑道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故A正确;因为是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乙酸,根据乙醇和乙酸分子式可知B错;纤维素乙酸酯、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水解,C正确;葡萄糖属于单糖,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属于双糖,分子式为C12H22O11,由同系物的定义可知D项正确。

9.某溶液中可能存在Fe3+、Fe2+、I-、HCO3-、Cl-、NO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

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②另取少量原溶液滴加盐酸,溶液的棕黄色加深。

据此可以推断,该溶液中肯定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I- B.HCO3- C.Fe2+ D.NO3-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①取少量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含有三价铁离子;②另取少量原溶液滴加盐酸,溶液的棕黄色加深。

提供了氢离子,把原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说明有Fe2+和NO3-。

HCO3-和Fe3+、Fe2+会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共存。

Fe3+和I-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选AB。

考点:本题考查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10.醛或酮与氰化钠、氯化铵反应,生成氨基腈,经水解生成氨基酸盐,是制备氨基酸盐的一种简便方法,反应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反应①是加成反应
B.反应②需要在酸性环境中进行
C.反应②为碱性环境时,产物结构简式是
D.经过上述反应,苯乙醛可以制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加成反应的特点是不饱和键变为饱和键,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物中应含有O
元素,故A错误;B.反应②生成羧基和氨基酸盐,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故B正确;C.反应②为碱性环境时,氨基与碱不反应,羧基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故C正确;D.乙醛中含有
C=O键,具有相似的性质,由题给信息可知,可生成,故D正确;故选A。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把握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

11.用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O2中一定含有N A个氧原子
B.将80gNaOH溶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C.标准状况下,N A个H2O分子的体积是22.4L
D.3.4gNH3含有的分子数为0.2N A
【答案】D
【解析】A、标况下22.4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氧气为双原子分子,故1mol氧气中含2mol原子即2N A个,故A错误;
B、将80g氢氧化钠即2mol氢氧化钠溶于1L水中后,溶液体积大于1L,故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浓度小于2mol/L,故B错误;
C、标况下水为液体,故N A个水分子即1mol水的体积小于22.4L,故C错误;
D、氨气分子个数N===0.2N 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和物质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1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12的溶液:K+、Na+、CH3COO-、CO32-
B.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Mg2+、K+、HCO3-、NO3-
C.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的溶液:NH4+、Ca2+、SO32-、Cl-
D.0.1 mol/L的NaNO3溶液:H+、Fe2+、Cl-、SO4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pH=12时,溶液显碱性,含有OH-,其他离子与OH-可以共存,故A正确;B、与金属铝反应生成H2的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都与HCO3-不能共存,故B错误;C、C溶液肯能是酸性也可能是碱性,若是酸性,含有H+,与SO32-不能共存,若是碱性,含有OH-不能与铵根离子共存,故C错误;D、溶液中的NO3-和H+形成硝酸,能把Fe2+氧化成Fe3+,故D不能共存,此题选A。

考点:考查粒子共存相关知识
13.常温下,向20 mL 0.10 mol·L-1 NaHCO3溶液中滴加0.10 mol·L-1 CaCl2溶液至pH=7,有白色沉淀生成,无气体放出。

对反应所得混合液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存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B. c(Na+)=c(Cl-)>c(HCO3-)>c(CO32-)=c(Ca2+)
C. c(Na+)+2c(Ca2+)=c(HCO3-)+2c(CO32-)+c(Cl-)
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 HCO3-+Ca2+==CaCO3↓+H2CO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碳酸根离子离子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有白色沉淀生成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故正确;C、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正确;因为C电荷守恒正确,则B中错误;D、正确。

考点:考查了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荷守恒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相关知识14.下图中甲池是以甲醇为原料,KOH为电解质的高效燃料电池,电化学过程的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池的总反应式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
B.若乙池中为足量AgNO3溶液,则阳极的电极反应为: 4OH--4e- = 2H2O+O2↑
C.若乙池中为一定量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常温常压下,1 g CH3OH燃料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热22.68 kJ,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1.5O2(g)==CO2(g)+2H2O(l)ΔH= -725.76 kJ·mol-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装置图可知甲池是燃料电池,甲醇在负极失去电子,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

由于电解质是氢氧化钾溶液,因此总的反应式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A正确;
B、若乙池中为足量AgNO3溶液,则阳极是氢氧根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B正确;
C、若乙池中为一定量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 Cu(OH)2后恰好恢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这说明阴极开始是铜离子放电,析出铜,在后阶段溶液中的氢离子也放电生成氢气,但阳极始终是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所以根据氧原子守恒可知生成0.1mol氧气,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4N A,C错误;
D、常温常压下,1 g CH3OH燃料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热22.68 kJ,则1mol甲醇即32g甲醇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热22.68 kJ×32=725.8kJ,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为:CH3OH(l)+1.5O2(g)==CO2(g)+2H2O(l)ΔH= -725.76kJ·mol-1,D正确。

考点:考查电化学应用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15.(1)已知某温度时,K sp[Mg(OH)2]=4.0×10-11,K w=1.0×10-13。

在0.01 mol·L-1的MgCl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Mg2+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是(已知lg2=0.3)
(2)已知K sp(AgCl)=1.8×10-10,K sp(Ag2CrO4)=1.6×10-12,现在向0.001 mol·L-1K2CrO4和0.01 mol·L-1 KCl混合液中滴加0.01 mol·L-1 AgNO3溶液,刚出现Ag2CrO4沉淀时,溶液中c(Cl-)=。

(设混合溶液体积不变)
【答案】(4分)(1)pH=10.3(2分)(2)c(Cl-)=4.5×10-6 mol/L(2分)。

【解析】
试题分析:K sp[Mg(OH)2]=c(Mg2+)∙c2(OH-)=4.0×10-11; c2(OH-)=4.0×10-11÷10-5=4.0×10-
6. c(OH-)=2.0×10-3;由于K
-13,所以c(H+)=1.0×10-13÷2.0×10-3=1/2×10-10;所
w=1.0×10
以pH=10.3; (2)由于K sp(Ag2CrO4)=1.6×10-12,所以当刚好形成沉淀时,c2(Ag+)=1.6×10-12÷1.0×10-3=1.6×10-9; c(Ag+)=4.0×10-5mol/L,由于K sp(AgCl)=1.8×10-10,所以溶液中c(Cl-)=1.8×10-10÷4.0×10-5=4.5×10-6 mol/L。

考点:考查关于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应用及两种浓度的计算的知识。

16.(12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O
周期
2 E H F I
3 A C D G R
4 B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A、C、D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中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I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

并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 。

(4)G的单质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5)元素A和F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写出其中较稳定的化合物与CO2反应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

【答案】(每空2分)(1)Ar (2)NaOH
(3);
(4)Cl2+2OH- =Cl- + ClO- + H2O (5)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判断A~R分别是Na、K、Mg、Al、C、O、Cl、N、F、Ar。

(1)十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Ar。

(2)A、C、D三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钠,则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

(3)I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是氟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是,用电
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4)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碱,完全电离,故反应方程式为Cl2+2OH- =Cl- + ClO- + H2O。

(5)元素A和F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中较稳定的化合物是过氧化钠,与CO2反应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7.实验室欲配制6.0mol/L的H2SO4溶液,现有三种不同浓度的硫酸:
①480mL 0.5mol/L的硫酸;②150mL 25%的硫酸(ρ=1.18g/mL);③足量的18mol/L的浓硫
酸.有三种规格的容量瓶:250mL、500mL、1000mL.配制要求:①②两种硫酸全部用完,不足的部分由③来补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25%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保留1位小数).
(2)配制时的操作如下,请将操作步骤B、D补充完整.
A.将①②两溶液全部在烧杯中混合均匀;
B.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18mol/L的浓硫酸________mL,沿玻璃棒缓缓倒入上述混合液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C.将混合均匀的硫酸沿玻璃棒注入________mL容量瓶中;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振荡,继续向容量瓶中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cm~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使溶液的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G.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3)容量瓶使用前需________,瓶上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行操作C前还需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3.0 mol/L
(2)295.0mL 1000mL 用适量的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中
(3)检查是否漏水,容积、温度、刻度线
(4)将稀释后的硫酸冷却到室温,偏大
【解析】
试题分析:(1)25%的硫酸的ρ=1.18 g/mL,根据公式c=计算c=
=3mol/L;(2)①②两溶液体积和约为630mL,它们的浓度均小于6mol/L,再加一定体积的浓硫酸才能得到6mol/L的硫酸,则所选容量瓶的容积为1000mL容量瓶;配制1000mL 6mol/L 的硫酸溶液,需要硫酸的物质的量为:6mol/L×1L=6mol,①480mL 0.5mol/L的硫酸中含有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5mol/L×0.48L=0.24mol,②150mL 25%的硫酸(ρ=1.18g/mL)中含有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3mol/L×0.15L=0.45mol,还缺少硫酸的物质的量为:6mol-0.24mol-0.45mol=5.31mol,需要18mol/L的浓H2SO4的体积为 5.31mol/18mol·L—1=0.295L=295mL;所选容量瓶的容积为1000mL,故将混合均匀的硫酸沿玻璃棒注入1000mL 容量瓶中;操作D的步骤为用适量的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中;(3)容量瓶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瓶上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
(4)进行操作C前还需注意将稀释后的硫酸冷却到室温,否则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

考点: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8.(15分)下面是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I.课本介绍了乙醇氧化的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 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

注意闻生成物的气味,并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

(1)小赵同学用化学方法替代“闻生成物的气味”来说明生成物的出现,该化学方法中所
另加的试剂及出现的主要现象是(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2)小赵同学在探究“闻生成物的气味”的替代方法时,偶然发现向溴水中加入足量的乙
醛溶液,可以看到溴水褪色。

该同学为解释上述现象,提出三种猜想:
①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②;
③由于醛基具有还原性,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为探究哪种猜想正确,小李同学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用pH试纸检测溴水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溶液中Br—的物质的量。

(3)方案一是否可行(填“是”或“否”),理由是。

(4)小李同学认为: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mol,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5)小吴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5配制KBrO3—KBr溶液,加合适的适量的酸,完全反应并稀至1L,
生成0.5molBr2。

②取上述溶液10mL加入足量乙醛溶液,使之褪色,然后将所得溶液稀释为100mL,准确量
取其中10mL。

③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淡黄色固体0.188g。

试通过计算判断:溴与乙醛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小刘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得知,乙醛在氧化铜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
酸。

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
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试管C中装有适量蒸馏水;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

已知在60℃~
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


关物质的沸点见下表:
物质乙醛乙酸甘油乙二醇水
沸点20.8℃117.9℃290℃197.2℃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目的是;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目的是。

(3)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在题给物质中找)。

【答案】(15分)
I.(1)银氨溶液,出现银镜(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2分)
(2)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1分)
(3)否(1分),不论是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发生氧化反应,溶液的酸性均增强(或溴水中含有HBr,溶液本身呈酸性)(1分)
(4)a(1分);(5)CH3CHO+Br2+H2O → CH3COOH+2HBr(2分)
Ⅱ.(1)
COOH
CH
C
CuO
O
CHO
CH
3
2
3
2
80
~
60
2


−→

+
(2分)
(2)试管A的反应液中(1分),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1分);
略低于试管A的支管口处(1分),收集含乙酸的馏分(1分)
(3)乙二醇或甘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I.(1)乙醇催化氧化产生乙醛,乙醛含有醛基,可以被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时氧化发生银镜反应,也可以被新制Cu(OH)2在加热煮沸时,氧化产生Cu2O沉淀,加入的试剂是银氨溶液,出现银镜(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2)①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②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③由于醛基具有还原性,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3)该方法不可行。

不论是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发生氧化反应,溶液的酸性均增强(或溴水中含有HBr,溶液本身呈酸性)。

(4)小李同学认为: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mol,由于发生取代反应时,反应产生的Br-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消耗的Br2的物质的量相等,若测得反应后n(Br—)= a mol,则说明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5)n(AgBr)= 0.188g÷188g/mol=0.001mol,在10mL 溶液中n(Br2)=0.5mol÷100=0.005mol,在10ml该溶液稀释至100mL后,取10mL,则在稀释后的10ml溶液中含有n(Br2)= 0.0005mol,说明Br2完全转化为Br-,因此发生了氧化反应,反应的方程式是CH3CHO+Br2+H2O → CH3COOH+2HBr。

Ⅱ.(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乙醛被氧化为乙酸,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OH
CH
C
CuO
O
CHO
CH
3
2
3
2
80
~
60
2


−→

+
;(2)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
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要测定反应溶液的温度,因此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试管A 的反应液中;目的是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要收集收集的馏分的温度,因此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目的是收集含乙酸的馏分。

(3)由于物质的温度范围:乙酸最低,乙二醇或甘油沸点高,因此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是沸点高的乙二醇或甘油。

考点:考查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产物的检验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混合物的分离的知识。

19.(14分)某化学小组设计如图装置完成一组实验:
(1)甲同学设计实验Ⅰ:查阅资料知,硅酸钠(Na2SiO3)溶液与较硅酸(H2SiO3)强的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H2SiO3)。

A中装硝酸,B中装石灰石,C中装硅酸钠溶液。

①该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同学分析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认为该方案存在不足,请你分析乙同学的理由___________,提出修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同学设计方案Ⅲ:A中装硝酸,B中装石灰石,C中装漂白粉溶液,现象是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

他得出酸性:HNO3>H2CO3>HClO。

由此得出结论:元素非金属性:N>C>Cl。

你认为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探究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分)
②B中产生大量气泡;C中出现浑浊或白色沉淀(2分)
酸性:HNO3>H2CO3>H2SiO3(2分)
③硝酸易挥发,B中硝酸挥发到C中与硅酸钠反应,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水溶液反应(2分)
在B、C之间增加一个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2分)
(2)不正确(2分)
因为次氯酸中氯显+1价,不是氯的最高化合价(+7),氯最高化合价的含氧酸为高氯酸(HClO4)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①A中装硝酸,B中装石灰石,C中装硅酸钠溶液,硝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则硝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的酸性若比硅酸强,则通入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②应该看到的现象是B中有气泡冒出,C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酸性:硝酸>碳酸>硅酸;
③因为硝酸易挥发,所以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硝酸,则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硝酸与
硅酸钠反应造成的,不能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所以应除去二氧化碳中的硝酸,在B 与C 之间加一洗气装置,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与硝酸反应,从而除去硝酸;
(2)该结论不正确,因为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根据酸性:HNO 3>H 2CO 3>HclO 不能得出N 、C 、Cl 的非金属性的强弱关系,因为次氯酸分子中的Cl 元素不是最高价态,不能用来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

必须是+7价Cl 对应的高氯酸的酸性与硝酸、碳酸相比较。

考点:考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实验的探究,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20.(9分)(1)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20 g ·cm -3的浓盐酸,计算该盐酸的物质量
浓度。

(2)取上述盐酸50.0ml ,稀释成100 mL 溶液,加入15.0g CaCO 3充分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是多少?
(3)将上述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500mL 浓度为0.400mol/L 的NaOH 溶液中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1) 12.0mol/L (2) 3.36L ; (3)NaHCO 3 0.200 mol/L ;Na 2CO 3 0.100 mol/L 。

【解析】 试题分析:⑴利用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关系可得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L mol M c /0.125.36365.0100020.11000=⨯⨯=⨯⨯=ω
ρ。

⑵取上述盐酸50.0ml ,稀释成100 mL 溶液,则n(HCl)=0.05L ×12.0mol/L=0.6mol ;n(CaCO 3)= 15.0g ÷100g/mol=0.15mol . 根据反应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 CO 2 ↑ + H 2O 可知盐酸过量,所以产生的气体体积应该按照CaCO 3来计算。

n(CO 2)= n(CaCO 3)= 0.15mol .所以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V=n ·Vm=0.15mol ×22.4L/mol=3.36L . ⑶n (NaOH )=0.5L ×0.400mol/L=0.2mol .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物只可能是NaHCO 3、Na 2CO 3或它们的混合物。

假设含NaHCO 3、Na 2CO 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 、y .根据C 元素守恒可x+y=0.15;根据Na 元素守恒可得x+2y=0.2。

解得x=0.1mol ;y=0.05mol 。

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c(NaHCO 3)=0.1mol ÷0.5L=0.2mol/L ;c(Na 2CO 3) = 0.05mol ÷0.5L=0.1mol/L 。

考点:考查溶液的质量发生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反应物有过量时的计算及溶液成分的确定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的知识。

21.尼龙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性能比较优异的一种合成纤维。

以X 为原料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尼龙-66的流程如下:
已知部分信息如下:
I .Z 的化学式为C 6H 10O 4。

Ⅱ.X 和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Ⅲ.某些醛与醛之间能发生羟醛缩合反应,例如:
② KMnO 4/H +

H 2N(CH 2)6NH 2
④ H 2 ,Ni
Δ ① X Z 尼龙-66
Y HCHO
⑥ T
W(C 7H 6O 2) ⑦ S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 的化学名称为____ __,W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__,
T 的分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有 。

(4)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满足下列条件的S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共有___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其中,苯环上核磁共振氢谱上有2个峰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苯酚 (1分) ;
(1分);C 2H 4O (1分)
(2)浓硫酸,加热
(3)①⑤ (4)
(5)5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各物转化关系,X 与甲醛发生信息Ⅲ的反应生成,可推知X 为,根据W 的分子式与比较,可知发生氧化反应得W 为,与乙醛发生信息Ⅲ的反应生成,所以T 为CH 3CHO ,X 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Y 为,Y 发生消去反应得环已稀,环已稀被氧化得Z ,Z 的化学式为C 6H 10O 4,所以Z 为
HOOHCH 2CH 2CH 2CH 2COOH ,Z 与
发生缩聚反应生成为尼龙-66为稀NaOH 溶液 RCHO + CH 3CHO RCH(OH)CH 2CHO —H 2O RCH=CHCHO + H 2O
,据此答题;解:根据题目中各物转化关系,X与甲醛发生信息Ⅲ的反应生成,可推知X为,根据W的分子式与比较,可知
发生氧化反应得W为,与乙醛发生信息Ⅲ的反应生成,所以T
为CH3CHO,X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Y为,Y发生消去反应得环已稀,环已稀被氧化得Z,Z的化学式为C6H10O4,所以Z为HOOHCH2CH2CH2CH2COOH,Z与发生缩聚反应
生成为尼龙-66为。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X为,X的化学名称为苯酚,W的结构简式为,T为
CH3CHO,T的分子式为C2H4O,故答案为:苯酚;;C2H4O;
(2)反应②为醇的消去反应,反应的条件为浓硫酸,加热,故答案为:浓硫酸,加热;
(3)X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Y为,所以①是加成反应;X与甲醛加成得,所以⑤也是加成反应,答案①⑤。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5)满足①单环芳香族化合物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条件的S的同分异构体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