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题: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1.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2.“(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天主教会的影响
3.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威廉·廷得尔()
A.否定教皇权威
B.主张民主共和
C.倡导信仰自由
D.反对宗教改革
4.针对教会宣扬的“教会之外无拯救”,马丁·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思想。
这两种观点的本质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上帝存在
B.是否承认精神自由
C.是否承认教随国定
D.是否主张人民主权
5.他经常援引《圣经》的一句话:“义人必因信而得生,因信得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因信称义”学说。
“他”的矛头直指罗马()
A.基督教会
B.新教教会
C.东正教会
D.天主教会
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理性主义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自由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7.对于16世纪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8.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
主义。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以下四项不属于这些新教教派共同点的是()
A.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领袖的传统
B.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C.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D.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9.宗教改革确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在更广泛的阶层和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了人文主义。
下列哪项主张或措施不能体现人文主义宗教观()
A.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B.神职人员生活世俗
C.宗教仪式简约实际
D.生而有罪因行称义10.“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
……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
”这说明马丁·路德()
A.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
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张
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
D.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
11.宗教改革中新教领袖加尔文曾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思想自由,摆脱原始宗教对人类的束缚
B.因信称义,带有浓郁的上帝中心论色彩
C.自然神论,以理性神取代愚昧宗教信仰
D.顺应自然,主张人生而平等和思想自由12.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这种宗教观()
A.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
B.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削弱了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13.在西方思想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其中,贯穿始终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思想是()
A.禁欲主义
B.人文主义
C.享乐主义
D.民族主义
14.某位思想家认为,使人得到“救赎”的,不是教会所称的诸如祈祷、施舍、圣餐、圣洁生活等“善行”,而是内心的信仰,这是上帝直接授予每个灵魂的一种内在精神皈依。
这位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马丁•路德
C.但丁
D.伏尔泰
15.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对人民觉悟的提高表现在()
A.让人们开始追求现世生活享受
B.使欧洲人放弃对教会的信仰
C.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
D.追求人权自由构建理性王国
16.1523年,马丁·路德在文中说:“必须将亚当的子孙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上帝之国,一类属于世界之国,两者的区别在于一属世界的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财产和世界上外表之事,至于灵魂,只受上帝统治”马丁·路德这一思想()
A.利于新教摆脱世俗王权的束缚
B.实质上否定了基督教的教义
C.削弱了封建王权在欧洲的影响
D.巩固了欧洲民众的宗教信仰
17.有学者在谈到近代欧洲的思想状况时说,马丁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这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如出一辙。
”该学者意在强调()
A.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因信称义”思想已深入人心
C.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D.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18.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上局限在知识分子当中,而宗教改革的影响则是社会性的。
能准确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更为激进
C.宗教改革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宗教改革涉及普通民众的信仰
19.在马丁·路德看来:“真正的基督徒是个勇士,他仅以上帝将信仰恩赐于世人这一信念做武器,进行着艰苦的获得拯救的探索。
”下列现象没有受到其影响的是()
A.德意志宗教改革B.薄伽丘发表《十日谈》
C.加尔文宗教改革D.英国宗教改革
20.加尔文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主要是因为()A.宗教改革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B.《基督教原理》是宗教改革时期的经典作品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D.否定先定论就是否认上帝
二、材料题(共5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
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
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
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捕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罗塔戈拉这段话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23.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材料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
人文主义反对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反对教会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强调人的作用。
——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
……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
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
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四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
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
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
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1)材料一是古希腊哪一学派“人文主义”的诉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诉求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和文化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据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4)据材料四,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并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言。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材料二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什么社会思潮?简析这一思潮出现的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马丁·路德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
1.D2.C3.A4.B5.D6.D7.D8.D9.D10.D11.B12.A13.B14.B15.C16.A 17.C18.D19.B20.A
21.(1)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2)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22.(1)社会根源:雅典工商业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影响:否定了教会统治的合理性,争取封建贵族的支持,推动宗教改革。
(3)主张:反对神权统治,主张理性;主权在民,社会契约。
破坏:冲击了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理论准备。
23.(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
历史价值: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诉求:批判宗教神权束缚;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印记”,其主张明显地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各国政府管理教会,要求实现民族自由。
24.(1)智者学派。
意义:否定神的意志,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标志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因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3)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4)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25.(1)强调人的作用(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思潮:提倡人文主义。
原因: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
乐;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3)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独裁;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
(4)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产生、萌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复苏、再次觉醒);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达到理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