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腔积液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胸腔积液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护理
摘要】对26例胸腔灌注化疗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穿刺部位的护理及
并发症的预防等护理措施,使患者化疗后反应明显减轻,无出血、脱管、断管等
现象发生。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灌注化疗护理恶性胸腔积液是多种晚癌症尤其肺
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大量的胸腔积液引起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甚至会威胁
患者的生命。
因此积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缓解呼吸困难,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收治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26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植入胸腔,同时胸腔内注药化疗,使胸腔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
血浆药物浓度,可以直接杀灭或抑制肿瘤,效果较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40-65岁,原发性肺癌16例,乳腺癌6例,淋巴瘤4例,均经病理学证实。
经胸部x线或B超证实有中至大量
胸腔积液,卡氏评分预计生存大于3个月。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座位,由B超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予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引流,缓慢放出胸腔内积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引流量,一般600—
1000ml/次。
胸水基本流尽后,向胸腔内注入顺铂、地塞米松等药物,并嘱患者
变换体位,以利药物在胸腔内分部均匀,夹管6小时后放胸水。
1.3 结果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胸透、B超,胸腔积液控制情况根据WHO癌性渗出
液疗效评定标准[1],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6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肿瘤患者往往经过反复的就诊和治疗,且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患
者心情悲观、焦虑,对侵入性操作存在恐惧。
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与支持
极为必要[2]。
(2)操作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该治疗方法的目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有充分的心
理准备,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
护理。
2.2 胸穿操作中的护理熟练配合医生进行胸腔穿刺,密切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
面色苍白、出冷汗、胸闷,应停止操作,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
穿刺成功引流
通畅后,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扭曲、脱落。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引流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600—1000ml/次,避免突然减
压后充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患者虚脱。
本组1例患者引流过程中出现胸闷、心悸,立即停止引流,通知医生,给予吸氧,协助取舒适卧位,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半小时后症状缓解。
2.3 引流管的护理中心静脉导管较细较软,如固定不当或不小心用力牵拉等,易
使导管向外滑脱。
必须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通畅。
每2—3小时挤压引流管1
次,告诉患者适当活动可使引流更加充分,根据患者的病情鼓励其更换体位、下
床活动、深吸气等,以改变胸腔压力促进引流。
本组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堵管,6例经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导管或胸腔灌入生理盐水稀释胸水再引流处理后,引流通畅;2例经上述方法处理无效,给予拨管重新置管。
同时观察导管有无扭曲、折叠等情况,及时给予调整。
密切观察引流管在胸腔内的长度及局部皮肤有
无红、肿、痛等炎症反应,每日换药1次,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本组无一例发生严重感染。
2.4 胸腔灌注化疗物的护理引流彻底后给予化疗药物。
用药前将药物加温至40℃左右,减少低温对胸膜的刺激。
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有无不适。
注药后关闭导管,嘱患者多翻身,更换体位,使药物充分与胸膜接触,形成局部
化疗药物的高浓度,不仅提高疗效,且毒副反应小。
2.5 拨管的护理拨管时压迫穿刺点不少于5min,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注意观
察有无渗血、渗液,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嘱患者拨管后3天内禁止淋浴,以防感染。
2.6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实行局部化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其次是反热。
(1)消化道反应的护理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
每次化疗后常规输
液1000ml,恩丹西酮8mg静脉推注或格拉司琼3mg静脉滴注以减轻消化道反应。
(2)发热的观察与护理肿瘤细胞坏死、吸收可以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告知
患者及家属发热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监测体温的
变化,当体温>38.5℃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嘱患者多饮水,进
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受凉。
参考文献
[1] 潘宏铭,徐农,联宝琴.肿瘤内科诊治策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26-427.
[2] 王艳荣.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初期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3):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