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材料与石刻材料之互证--评《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材料与石刻材料之互证--评《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
究》
张利文
【摘要】湖南省的摩崖石刻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有一个特性,就是以唐宋以来流寓于此的士大夫诗文、题名最为丰富。

《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一书是对湖南地区摩崖文化深入考察与研究的一部上乘力作。

它有三个特点:一、田野调查非常细致;二、文献整理非常严谨;三、在田野调查与文献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2页(P207-208)
【关键词】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田野调查;文献整理
【作者】张利文
【作者单位】湖南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
民国金石家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曾说:“宋人题名,最先著录,莫先于湖南一省。

《萃编》所录,已极详悉。

后贤踵访,益见美富。

北宋迁谪名流,大半途出湖南。

南宋偃藩长沙,暨列郡守倅,类多风雅好事。

登览留题,情事与东都诸刻
不尽同,各见风趣。

”[1]P123这道出了湖南摩崖石刻在中国古代石刻史上与众不同的一个区域特征。

盖唐宋之际,湘地多为士大夫迁谪流寓之所,然而此地却山灵水秀,士大夫偃藩之余往往寻幽访胜,风雅好事,每每爱在悬崖石壁上题名镌文,因而湖南境内的摩崖石刻多以仕宦名流的诗文、题名为主,尤以永州地区最为丰富,其总量之多、分布之密、年代之连续不绝,堪称“石刻上的文学史”。

由此因缘,湖湘特有的山水自然景观孕育出其特有的摩崖人文景观,故而柯昌泗有此赞叹:其与“东都诸刻不尽同,各见风趣”。

然而唐宋之际留下的摩崖石刻,因岁月久远,日炙雨蚀,至今早已湮灭过半。

加之现代某些建厂铺路的人为破坏,其现存情形不容乐观。

湖南科技学院李花蕾女士与张京华教授寓居永州的八年期间,踏勘市郊山崖,访拓历代碑石,“亲见山水全非,人文尽废,为之叹惋哽咽”。

有感于摩崖石刻文化研究的亟迫性,二人合著《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一书,近日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此书对于摩崖文化的整理保护不仅正当其时,而且品质上乘,是一篇难得的对湖南地区摩崖石刻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

通览全书,它有以下几点难能可贵之处。

首先,作者的田野调查非常细致。

全书结集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建立在对现存摩崖石刻亲临勘查的第一手资料之上。

例如作者在为本院讲授古代汉语专题课程时,曾带领中文系2007级古代汉语专题课程的学生对朝阳岩摩崖石刻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实地考察,获得历代石刻一百五十二通,其中唐代张舟、牛嵸、李当、魏淙题诗四首,内容完好,弥足珍贵,尤其张舟的《题朝阳岩伤故元中丞》一篇诗文在历代金石著作中从未见收录。

作者及其团队精心椎拓,悉心整理,第一次向学界发布了全诗的完整内容。

作者寻访摩崖石刻的足迹亦遍及永州全境,除朝阳岩外,作者还多次踏勘了浯溪、阳华岩、月岩等等见录于历代金石类古籍中的摩崖石刻群。

在对浯溪石刻的寻访中,作者发现了道光十七年的《炎帝会碑》,并将其整理释文后收入书中,此外还有湘口驿潇湘庙旧碑等等古诗文的发现。

而对于金石著录文献中多有
记载的澹岩、群玉山、石角山、华严岩、火星岩等现已毁坏或消失的摩崖遗址,作者依循古籍线索,参访当地居民,考其兴废之详由,痛惜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的实地调查不仅让唐宋以来存而无闻的珍贵摩崖诗文再现世间,也忠实地记载了这些摩崖石刻现存的遭遇。

阅读本书,如同跟随了作者的足迹阅览摩崖文化的古今兴替,对唤起民众对摩崖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啻为一记警醒。

而此书的整理出版也毋宁说本身就是对摩崖文化的一种抢救性研究。

其次,对古文献资料的整理用功甚勤。

作者不惮艰辛开展田野调查,向世人展现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新发现,此已属不易,然而在后期的整理工作中,作者对史料运用之得心应手,亦见其史学功底醇厚。

书中还收录了对历代金石文献、各地州府县志进行辑佚、校注、增补、辨伪、统计汇编的文章共计十余篇,蒐集之齐备、考证之严密读后令人叹服。

例如作者在对永州摩崖石刻进行编年整理时,广蒐北宋至民国期间的金石著作共计六种,不同版本的府县地方志共计五种,总列条目凡五百八十项,堪称永州摩崖石刻的完备档案。

再有,清代宗绩辰的《留云庵金石审》自道光以后频见后人援引,然而其书单行本现已佚失,作者将之从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同治重校本中一一辑出,并以《八琼室金石补正》、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光绪《零陵县志·艺文志》三书参校,即便对作为底本的同治重校本《永州府志》,作者仍然以国家图书馆与湖南省图书馆的不同藏本对勘,雠校差异,抉择善本。

诸本参校而成的辑本《留云庵金石审》不仅弥补了史料空白,更属古代文献整理中的精品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作者对最早记载永州地区名胜风物的宋代陶岳《零陵总记》增补,在清人辑本的基础上,补充整理,增为二十九条。

同样,作者在辑佚过程中秉持了一贯的审慎态度,宁缺毋滥,细考明代出现的《说郛》本陆龟蒙《零陵总记》后十七条为杂录之伪,而予简除。

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现存最早的永州朝阳岩诗文题刻总集——明代黄焯《朝阳岩集》的校注文章,其以国家
图书馆所藏明代孤本为底本,并据现存摩崖石刻及府县志加以校勘、注释。

另外还
有据国家图书馆藏本点校的最早炎陵志书——罗士彝纂著的康熙十年本《炎陵志》。

至此,现存的主要两种《炎陵志》:康熙十年、道光十八年的点校本在作者的整理下皆已付梓。

而道光八年的《炎陵志》,因大部分内容已收录在十八年本中,故作者仅出其刊落的部分诗文单独发表,亦见收于本书。

作者对方志文献蒐寻之尽心尽力,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在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与一丝不苟的文献整理基础上,该书带给我们不少让人欣喜的研究成果。

例如作者在实地考察中获得的唐代吴郡张舟的《题朝阳岩伤故元中丞》一诗历代都无著录,唯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存一目录云:“唐题朝阳岩诗:李舟撰并正书,大历十三年九月。

李当、牛嵸诗附。

”[2]P208作者根据现存石刻李当诗署款年代为咸通十四年,首先否定了清末陆增祥推测同一岩石下有两同名李当刻石(咸通十四年之李当刻石与赵录大历十三年之李当刻石)[3]P90的可
能性,继而刊正“李舟”撰文与李当“诗附”的关系应系赵氏之误,最后考证赵氏所云“李舟”之诗与现存张舟石刻“诗题同,年同,月同,诗人之名同”,故而判定“李舟”之“李”字为誊抄者“涉下李当之姓而讹”。

《金石录》中存目的“李舟”诗,实即为孤悬洞壁八百余年,始为本书中《新见唐张舟诗考》一文刊布的唐代吴郡张舟之作。

作者又进一步从安南地理、郡望、葬地、书法等四点理由考证此诗作者即为建立奇功的唐代安南都护张舟。

类似的考证还有作者根据摩崖石刻的真迹拓本刊定《全唐诗》收录的牛叢《题朝阳岩》一诗之作者、诗题、诗句皆有误。

其“晓天风好浪花低”一句当作“晓江风好浪花低”,题名应为《题朝阳洞》,而且作者亦非《全唐诗》注文所言唐相牛僧孺之子牛叢(或称牛藂),而是另有其人的杜陵樵人牛嵸。

作者考证的依据之一是:《旧唐书·牛僧孺传》中说牛藂有子名峤,字延峰,父子之名不宜同从山,故诗作者牛嵸与牛僧孺之子牛藂必非一人。

作者既有亲临古刻的拓本在手,又佐证以史,言之确凿,结论令人信服。

类似的石刻研究文章还有:《元结与永州水石文化》、《朝阳岩与寓贤祠》、《明黄焯〈朝阳
岩集〉初探》、《道光十七年〈炎帝会碑〉初探》等等,钩沉探赜,独见真谛。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书中收录了一篇《湖南浯溪所见越南朝贡使节诗刻》的文章,作者从文史资料和实地调研中整理并考证了越南使节五人五首在永州浯溪的题诗。

这些石刻诗文再现了中越传统文化在永州的交流,证实了湘江水路自古以来便是内地往返安南的必经之途,永州则是文人仕宦在此水路要道上经常驻泊的地点。

对安南仕宦途径永州时留下的石刻诗文的发掘研究也为本书朝阳岩张舟诗的作者考证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佐证。

作者指出,因为湘江水路是沟通安南与内地的重要水路要道,张舟都护安南时,往来路经朝阳岩,撰诗凭吊先贤元结,从时间与地点上说都是有可能的。

由此亦可见,本书对安南诗人在永州留下的诸多摩崖石刻的文献研究,同时也是对自唐洎清,中越文化交流中现存珍贵文物史料的整理保护。

全书共二十二篇文章,或是对现存湖南境内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或是对古代文献、方志的点校释文,或是二者基础上的考证议论。

正如作者后记中所言,此书内容惟陈言之务去,一言一语皆为史实。

该书辑佚校释的文献孤本、新见的石刻诗文,大部分内容都为学术界首次探讨,从材料甄选到研究方法,均体现了史学工作者严谨求实的专业涵养,其每一项推断都言之有据,相信此书得出的结论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同时,此书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掘出了现存于湖南境内摩崖石刻的人文价值,相信这对于保护摩崖石刻这一珍贵的历史财产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献】
[1]柯昌泗.语石异同评[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赵明诚.宋本金石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第30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