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理解
1. 课外阅读。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这时,我同时还看母亲针线箩筐里常放着的《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生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自从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
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读下面的句子,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填在括号中。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__________)—(__________)(2)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
(__________)—
(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冰心喜欢读哪一类文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冰心读书的体会是“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她是怎么有这个体会的?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4.说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
诸葛亮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
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
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并给出了具体的指示,让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准备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
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我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也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扬扬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
”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
”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由我全权负责。
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
”王平再次义正词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
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
”马谡仍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的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最终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自己曾经十分器重和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其儿收为义子。
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1.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四个成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痪的威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狂,他把痛楚作为契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____________
契机:_____________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注释,②表语意转换,③表声音延长或中断。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中。
A.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____)
B.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____)3.请写一写你对“生之喜悦”这个题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短文中找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的句子,选两句摘抄下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连续性文本阅读。
迎着风走
一群探险者听说某地新发现一个岩洞,兴冲冲的赶去探险。
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
一进洞,他们便被洞中的天然钟乳岩所吸引,一路观赏,不觉越走越深。
虽然路很多,他们并不害怕,每到一个岔路口,他们都会留下一个标记。
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暗下去时,他们还没有走到岩洞的尽头,于是,他们决定往回走,走来走去,才发现迷了路。
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标记,每一条通道都似曾相识,他们有些惊慌,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终于,他们的手电筒全灭了,周围一片黑暗。
一开始,他们还想寻觅洞口微弱的光亮,可是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漆黑,他们相互牵着的手上已经沁出了汗水。
夜光手表显示已是下午6时,外面应该暗下来了。
而且,他们被饥饿包围着,原以为洞不会太深,所以,他们没有淮备食物。
绝望渐渐爬上他们的心头。
沉默了一会儿,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
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微微的倾斜了一下。
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
就这样每到一个岔道口,他都用打火机微弱的火苗捕捉那一丝微风。
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
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
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道口,静静的感觉那极微的风。
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
风渐渐大了起来。
终于,他们找到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
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挫折与磨难中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可是路越走越难。
人生际遇就像故事中黑時的岩洞,只有迎向生活的风雨,我们才会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找到光明的出路。
1.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1)探险者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探险者的情绪随着事情的发展也在变化:_____________ →惊慌→绝望→
_____________ →再度沉下去→_______________ 。
(3)第④自然段写到领队“沉默”了一会儿,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也许在想:
______________ 。
2.领队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终于找到了出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3.对题目“迎着风走”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险路上迎着岔道口的风找到了出口。
B.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用难时要保持冷静。
C.遇到危险,我们可以反方向而行之。
D.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客服困难。
4.伤照文中画线句,结合文章主旨,完成仿写。
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才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领队带着大家走出了险境,人们纷纷赞叹。
他们会说什么?试着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一个苹果
张计发
黄昏时,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跳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卸完身上背着的弹药,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要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容易的事,我(惊讶惊慌)地问:“哪儿来的苹果?”“半路上捡到的。
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说实在的,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喉咙干得烟熏火燎似的。
我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
”他非常(固执坚持),说什么也不肯吃。
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给谁吃呢?”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
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
”我把苹果递给了他。
小李出神地望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
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上了。
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
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
”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啊!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
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
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
我动员道:“同志们,我们能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小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
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
小胡咬了一小口,传给了小张。
这样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谁没有吃?”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我刚想命令大家把剩下的苹果吃掉,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安静平静)。
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
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涌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
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晩,我被这种战友间的关怀感动着,眼里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1.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字词。
2.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下面的提示,概括故事情节。
送来苹果—传苹果—(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落泪。
3.找出两个表现战士们干渴而迫切需要苹果润喉的句子,用“”在文中画出来。
4.画“﹏﹏”的句子是对战士们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大家都
______。
这是否与上面写到的战士们干渴而迫切需要苹果矛盾呢?简要说明理
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我的喉咙被心中涌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女孩儿。
当她念一年级时,身体里竟长了肿瘤,做了三个月的化疗。
出院后,原先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
虽然她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盼望)生活的信念,她的聪明好学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课。
然而,每天光着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原本美丽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返校前,海伦老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个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离开学校3个多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学校。
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外却迟迟没敢迈步,她犹豫了……
可是,使她意外的是,每一个同学头上都有一顶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自己头上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平淡无奇,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
她(轻巧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1.用“/”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的“残酷”是___的意思,文中指的是______的事情。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________,班上的老师知道后,以学习认识_____为名,安排班上的同学戴着帽子来________,从而避免了尴尬,使苏珊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苏珊在教师门口和走进教室后的不同心情?
(1)教室门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进教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篇短文后我们明白的道理是()。
A.我们上学都要戴帽子。
B.老师的话我们要听。
C.生活中我们要友善地对待别人。
D.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
7. 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自己开门
①其实,无论你小时候想成为怎样的人,英雄也罢,凡人也罢,首先要确
立的,就是拥有独自面对任何挫折的勇气。
②那年我5岁,那晚大风呼呼。
已经记不清到底因为什么惹父亲发脾气,
只记得他一怒之下把我拎.到了门外面,一句话也不说就插上了门闩。
③门外,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大风刮到脸上,又冷又疼。
站在黑暗
中,所有可怕的东西一瞬间从四面八方涌来。
也就在我最害怕的那一刻,邻居
家的狗不知为什么歇斯底里地叫起来,我“哇”地哭了出来。
④以往,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我一哭,奶奶就会护着我,我以为这次
我的哭声依然能招来奶奶,让她用温暖的棉袄把我抱回去,但是我的嗓子都快
哭哑了,依然没有听到奶奶的脚步声,只听到父亲的吼声:“就会哭,今天没
人给你开门。
”
⑤父亲的话让我明白哭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奶奶已经被父说服,那么家里
已经没有人敢给我开门了。
⑥想到这里
....,我止住哭声,开始使劲推门。
那时候门是两扇对开的,使劲
推能推开一条小缝,伸手就能碰到门闩( shuān)。
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推门,并
把手伸进去,够着门闩,一点一点地挪动,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门终于被我
弄开了。
站在院子里,我看到奶奶、父亲、母亲,还有脸上流着泪的小姑。
⑦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晚奶奶并不是没有听到我的哭声,小姑已经走到了
门后,母亲因为此事和父亲吵了起来,但父亲阻挡了所有人对我的帮助,他
说:“让她自己开门进来。
”也正是那晚的独自开门,让我渐渐独立起来,也
让我明白:任何人的帮助只能是一时而不是一世,想回家,必须自己开门。
1.第②段的“只记得他一怒之下把我拎.到了门外面,一句话也不说就插上了门闩”一句中的“拎”能换成“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文中第③段画线处“我”哭的原因,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当时门外漆黑一片
B.邻居家狗叫的声音让“我”更加害怕
C.我被父亲打了一顿
D.我年龄小,想到其它可怕的事情
3.第6段开头说:“想到这里”,“我”想到了什么?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4.下列对短文表达方法的分析,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③段中“门外,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大风刮到脸上,又冷又疼,”这是环境描写,反衬出“我”当时的愉悦心情。
(_______)
(2)第④段生动地刻画了“我”开门时的动词,再现了开门的过程,说明“我”为开门所做的努力。
(_______)
5.第6段中的“站在院子里,我看到奶奶、父亲、母亲,还有脸上流着泪的小姑。
”此时奶奶和父亲会想些什么?
奶奶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外阅读。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
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儿,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于是,
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
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1.用“”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意思的,在相关选项后面画“√”。
A.蓝天( ) B.大海( )
C.白鸥( ) D.椰子树( )
E.海滩 ( )
F.游人( )
2.阅读短文第3自然段,把夕阳滑落的过程写下来。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3.赏析词句,完成练习。
(1)第1自然段中“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写出了__和___美;“低翔”“掠过”体现了景物的___ 美。
(2)画“”的句子把___比作___,写出了___,表达了作者____之情。
9. 阅读课外选段,完成练习。
戴宗问道:“在楼下作闹的是谁?”过卖
..道:“便是如常同院长走的那个
唤做铁牛李大哥,在地下寻主人家借钱。
”戴宗笑道:“又是这厮在下面无礼,我只道是甚么人。
兄长少坐,我去叫了这厮上来。
”戴宗便起身下楼去,不多时引了那个人上楼来。
宋江看见,吃了一惊。
宋江见了那人,便问戴宗道:“院长,这大哥是谁?”戴宗道:“这个是
小弟身边牢里一个小牢子,姓李名逵,祖贯是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
本身一
个异名,唤做黑旋风李逵。
他乡中都叫他做李铁牛。
因为打死人,逃走出来,虽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还乡。
因酒性不好,人多惧他。
能使两把板斧,又会拳棍。
”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厮恁么粗卤,全不识些体面!”李逵便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段中加点词语“过卖”指的是()
A.顾客。
B.过街叫卖的人。
C.服务人员。
2.选段主要通过李逵的吵闹和戴宗的介绍安排李逵出场,这样写的作用是()
A.为了突显李逵的形象,说明李逵这个人物很重要。
B.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为人物的出场起了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C.李逵不好直接见宋江,故意营造这种场景。
3.李逵出场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哥哥,这黑汉子是谁”,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李逵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逵作为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之一,关于他的故事也有很多,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外阅读。
我爱昙花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
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
我有点儿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
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
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我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
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
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
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
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
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
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
”此乃真理名言。
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
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1.在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有点儿心急—_______—_________
2.“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这句话中,“心情也就淡然了”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
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我爱昙花”。
这种写法叫______,作用是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