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白居易《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白居易《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白居易《买花》原文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伴买花回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白,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Sarcocheilichthys色官告。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存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掉,十户中人诗赋!
白居易《买花》注释
、帝城:皇帝定居的城市,指长安。

2、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

度:过。

3、无常价:没一定的价钱。

4、酬直:指买花付钱。

直:通“值”。

5、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6、戋(jiān)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

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7、幄幕:篷帐帘幕。

一作“帷幄”。

8、织:编。

巴:一作“笆”。

9、安远去:从市上买回栽植。

一作“迁于去”。

0、习为俗:长期习惯成为风俗。

、迷不悟:痴迷于赏花,不晓得这就是奢侈浪费的事情。

2、田舍翁:农夫。

3、喻:晓得,介绍。

4、深色花:指红牡丹。

5、中人:即为中户,中等人家。

唐代按户口征税赋税,分成上中下三等。

白居易《买花》翻译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就是至了牡丹花开的时节,长安城
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伴前去买花。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掉的品种定出。

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付给五捆白绢的价钱。

它们被精心爱
护着,主人送给张上了帷幕,筑成了樊篱,辛勤浇水之余还韦祖兹了最为富饶的土,因此
花掉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艳丽。

家家学以为谓之,更没有人指出就是错的。

存有一个老农
无意中也走进了买花的地方。

亲眼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叹息,然而此感叹又存有谁在
乎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白居易《买花》赏析
《买花》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著成长安
贵族卖牡丹花的场面,揭发了当时上层统治者奢华奢华、挥金如土的腐化生活,深刻充分
反映了奴役与被奴役之间的矛盾。

诗分两部分,前十四句,写下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
写下田舍翁感慨买花。

全诗行文晓畅,对照独特,嘲讽辛辣,具备较深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
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
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系列诗分两大段。

“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下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
下田舍翁看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

都说是牡丹盛开的
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

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

“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
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

“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


“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
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

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

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下“买花回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做好了铺垫。

接着
就是这些驱车走马的风流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

“灼灼百朵白,戋戋五束素。


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就是二十五匹帛。

《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
重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

”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
束素”便为钱八万。

一株上开了百朵花掉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高昂的确不可思议。

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Sarcocheilichthys色官告”,其珍视有
别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

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
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

白居易
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

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

当他目睹
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
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

这种极
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
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
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
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

最后这一警句说明了一个事实: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

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敢用自
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白居易的代表诗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