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上册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7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八年上册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单元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该实验须用到的测量工具有_____.
(2)实验中气泡运动的起点不从玻璃管底部记录的原因是_________.(3)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用的时间为7s,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 m/s.
(4)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二所示.观察数据可知:__________(选填“长”或“短”)气泡运动的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请你提出一点建议:______________。

【答案】刻度尺和秒表实验开始时,气泡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0.08 长尽量选较短的气泡进行试验
【解析】
【分析】
(1)实验中需要测量距离和时间,所以用到的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气泡开始运动时,是加速运动,之后变为匀速运动,所以不从底部开始测量;
(3)已知距离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气泡越长运动速度越快,所以应使用较短的气泡进行测量。

【详解】
(1)实验中需要测量距离和时间,故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开始实验时,气泡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了准确记录时间,故记时起点位置不标在玻璃管底部;
(3)路程为56cm ,用的时间为7s ,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0.56m 0.08m/s 7s
s v t ===; (4)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运动路程20cm 、40cm 、60cm 、80cm 时,长气泡用的时间较短,所以长气泡运动的较快;
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所以应尽量选较短的气泡进行试验,以减小时间测量上的误差。

82.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所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
A 、
B 、
C 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按照实验过程,请补全数据记录及处理(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表格中要填数据)
路段距离(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s)AB40.0220
BC
AC90.0330
(2)斜面选择的斜度不能过大,以免,也不能过小,以免.【答案】(1)
路段距离(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s)AB 40.0 2 20
BC 50.0 1 50
AC 90.0 3 30
(2)测不出时间;小车不下滑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示刻度尺及秒表读出B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该段的平均速度.
(2)斜面斜度过大、小车下滑快,不好测量时间;过小,小车滑不动.
解:(1)由图可知:s BC=50cm,t BC=1s,所以v BC===50cm/s;
(2)坡度太大时,小车下滑时间很短,不便于时间的测量,坡度太小时,小车车可能不下滑.
故答案为:(1)
(2)测不出时间;小车不下滑.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能从图中读出三个过程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是本题的关键.83.2018年,江西省将全面实现义乌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有一项督导工作就是检查实验报告.以下是小璟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_________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是做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_____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
刻度尺 停表 变速 减小 【详解】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 =s t ;实验器材:测量距离要用刻度尺,
测量小车运动时间要用停表或秒表.实验数据:小车在AB 段的平均
速度为:v AB =AB AB 453.0s cm t s ==15cm/s ;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v BC =BC BC 562.8s cm t s ==20cm/s ;(1)由上面实验数据知:AB
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 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做变速运动;(2)斜面的倾角越小,即坡度越小时,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点睛】
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s
t ,需要测量小车运
动的距离和运动时间;(1)由表格数据求出小车在AB 段和BC 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做变速运动;(2
)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下滑速度
越大,运动时间越短,时间不容易记录,所以选择坡度小的斜面.84.在学校操场进行测量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器材有________和________,还有用以发令的小红旗.每个实验组至少5个人,活动过程如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
(2)选出三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处.
(3)选一名发令员,以小红旗的下落表示________.
(4)选手采取正常步行完成30m路程.
请在下面空白处设计记录此次测量步行平均速度数据的表格
_______________.
【答案】刻度尺秒表计时开始见解析所示
【解析】
【详解】
由速度公式v=s/t知道,要测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所以需要相应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3)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且三个计时员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误差,所以计时员以小红旗的下落表示开始计时;
(4)表格中应该有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几项,其中需要记录10m 的时间、20m的时间、30m用的时间、然后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故表格设计如下: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测量仪器和实验原理,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表格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测量器材。

85.在测量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采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_________。

(2)实验中在斜面上B点放置一个金属片,其作用是使小车在B点停下时,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到B点的_________;故实验时为了方便对此物理量的测量,应在实验时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斜面的坡度。

(3)如图所示,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_cm,若AB段用时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

(4)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_____s,小车在AC段的速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小车在AB 段的速度。

【答案】s
v t = 停表 时间; 减少 45.0 0.5 0.7
大于
【详解】
(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s v t =
[2]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

(2)[3]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故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为了避免坡度大时,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快,时间太短,造成测量过程中误差过大,实验中斜面应减小坡度。

(3)[5][6]由图知道,刻度尺分度值为1cm ,AB 点对应的刻度分别为0.0cm 、45.0cm ,所以,AB 段的路程 s AB =45.0cm-0.0cm=45.0cm
测得AB 前半段用时0.9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0.45m ==0.5m/s 0.9s
AB AB AB s v t = (4)[7] [8]将金属片放到C 点,测量出小车从A 到C 用时1.6s ,则小车在BC 段所用的时间为
t BC =1.6s-0.9s=0.7s
s AC =100.0cm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
1m ==0.625m/s 1.6s
AC AC AC s v t =
即小车在AC段的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86.小芹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A放在平板玻璃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A相同的蜡烛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动,透过平板玻璃观察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______,此位置即为像的位置。

【答案】便于观察(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完全重合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像和确定像的位置,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完成实验。

(2)[2]为了准确的确定像的位置,我们需要拿一支外形与A相同的蜡烛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动,透过平板玻璃观察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位置才为像的位置。

87.一项被称作“可调式眼镜”(如图甲)的新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不用通过眼科医生就可以矫正自己的视力.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液体,通过调节此液体的含量,镜片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如图乙所示,改变
滑块的位置就可实现镜片形状的变化).



(1)其实可调式眼镜的想法也是一种仿生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眼部肌
肉调节晶状体可以实现的功能是______.
A.帮助我们看清不同亮度的物体
B.帮助我们看清不同颜色的物体
C.帮助我们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D.帮助我们看清不同大小的物体
(2)图丙是不同位置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由图得出:眼睛看近
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形成____(填“远视眼”
或“近视眼”),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填“前”或“后”)方,此时如果用“可调式眼镜”加以矫正,应将滑块从中间逐渐向___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直至看清物体.
【答案】C 变小近视眼前左
【详解】
(1)由“可调式眼镜”的原理可知,可调式镜片,通过眼部肌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当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焦距变短,反之亦然;帮助我们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故选C;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透镜的凸度变大了,透镜的焦距也变短了;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纠正必须要减弱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所以要用凹透镜来进行纠正.由图可知,此时如果用“可调式眼镜”加以矫正,应将滑块从中间逐渐向左移动,直至看清物体.
四、计算题
88.重8×104N的卡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摩擦阻力是车重的0.02倍.求卡车受到的牵引力是多大?
【答案】略
【解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下:
由题知:f=0.02G=0.02×8×104N=1.6×103N,因为卡车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F牵=f=1.6×103N.
答:卡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6×103N.
89.89.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匀速过桥,整列火车通过大桥用了3min,车速如图所示,问这座大桥长多少?
【答案】1800m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火车匀速过桥的速度为40km/h,火车过桥的时间:t=3min=180s,由v=s/t可得,火车过桥通过的路程:s=vt=40m/s×(3/60)h=2km=2000m,桥的长度为:2000m ﹣200m=1800m。

【考点定位】速度和路程的计算
90.小王开车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离家还有20公里,此时油箱中仅剩下5kg的汽油,已知汽车的功率为40kW,汽车内燃机的效率为20%,如果不考虑热机其它的能量损失,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前匀速沿直线行驶,小王能顺利到家吗?请通过计算说明.(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
【答案】能说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解:汽车的功率为:P=40kW=40000W,油箱中的油完全燃烧能放出的热量为:Q=mq=4.6×10 7J/kg×5kg=2.3×10 8 J,能被汽车所利用的能量为:W=Qη=2.3×10 8J×20%=4.6×10 7J,汽车可以行驶的时间为:t=W/P=4.6×10 7J/4×104W=1150s,
s=vt=20m/s×1150s ≈2.3×104m=23km,23km>20km,所以,小王可以到家.
考点:功和功率;热量的计算;速度与路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