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中反映的美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Submitted by
Student number
Supervised by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Abstract:Since this planet becomes a global village,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uch more frequently than any time before. And culture conflict absolutely stands out as a resul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recent decades, more and more Chinese moved to America and settled down. As a result of emigr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Chinese-American culture conflicts can be easily found around ourselves. As we all know, movie has an advantage than any other medias that movie can show a problem completely in a very short time. The Treatment, the movie directed by Zheng Xiaolong is an outstanding one among them. There are six parts in my paper. In the first part, I would introduce the main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 would compare-value system, law culture, face, education, from the second part to fifth part. I would explor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rough vivid example in and out of the movie. And I would also give the reason of the form of all these culture differences. With the examples I would also give the solutions of questions. In the last part I would conclude the thesi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ulture and give suggestion to avoid making mistakes in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difference; The Treatment; value system
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频繁。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十年中国人移民美国掀起一股热潮。

当人们定居下来的同时,文化差异的种种就接踵而来。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往往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由郑晓龙导演所导演的电影《刮痧》又是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佼佼者。

这篇论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述电影《刮痧》中的主要的中美文化差异,现今社会中美文化交际的现状。

第二至第五部分,我将详细介绍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法律文化,面子问题,以及中美教育。

本文将会运用电影中以及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并挖掘各个文化差异形成原因,以及各个文化差异内在的联系。

最后一部分我将总结众多中美文化差异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并给出如何避免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不犯错误的建议。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刮痧》;价值体系
Contents
Abstract (i)
摘要...................................................................................................................................................... i i 引言 (2)
1 电影《刮痧》情节及文化背景 (3)
2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不同价值观及概括 (3)
2.1 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4)
2.2 电影中体现的美国价值观 (4)
3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法律文化差异概括 (5)
3.1 电影中中国法律文化的体现及浅析 (6)
3.2 电影中美国法律文化体现及浅析 (7)
4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文化下的面子观差异及概括 (7)
4.1 电影中体现的中国高语境下的面子观 (8)
4.2 电影中体现的美国低语境下的面子观 (9)
5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教育观差异及概括 (9)
5.1 电影中反映的中国教育观 (10)
5.2 电影中反映的美国教育观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全世界的人们的交流前所未有的频繁起来。

但在日常交际之中常常会因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而引起文化冲突,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不便,甚至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除了一些高等语言类院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之外人们大概只能从杂志和报纸的边边角角找到一些零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来,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借助电影这个优势媒介在短暂但集中的几个小时给普通大众在普及跨文化交际,也引起了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广泛讨论,极大的促进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

电影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承载的内容易于接受,容易引起更大范围的思考。

郑晓龙导演所导演的电影《刮痧》在一百分钟里面突出的反映了众多鲜明的中美文化差异。

历史悠久古典的东方中国与新兴民主的西方美国产生的碰撞火花十分能够代表当今跨文化交际。

电影中反映出来的以刮痧治疗为中心衍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面子观,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以及法律文化等众多文化差异十分具有生活代表性,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日常交际中的经常遇到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由电影《刮痧》之中提及的几个中美文化差异谈开去。

本文将以《刮痧》为切入点,用对比法比较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差异在哪又如何在日常交际中处理以及规避不必要的交际误区。

提高读者的跨文化意思,最终提高读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的介绍电影《刮痧》中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电影中反映的中美价值观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电影中反映的中美法律文化差异,对比其差异性,分析其根源,并与分析其与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电影中反映的中美两种文化下面子观的差异,对比中国文化中由传统礼仪习俗熏陶的面子观和美国文化中推崇平等直率的面子观,同样会纵向的同价值体系作比较。

第五部分介绍电影中反映的中美教育的差异,发展历史,主要理念,比较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分别分析其与中美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

最后一部分总结上述内容,以价值体系为线索,把以上内容串联起来。

并给出如何在中美文化交际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的建议。

同时也会给出应该如何系统的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特别是政府在教育领域应该扮演的角色。

鉴于笔者能力的局限性,虽然笔者尽可能的多查询资料以避免一些错误,但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老师教授悉心批评指教。

1 电影《刮痧》情节及文化背景
电影《刮痧》是根据移居美国的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因为刮痧治疗导致的一系列的不幸遭遇改编而成。

电影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城市密西西比河畔的圣路易斯城市。

电影男主角许大同和妻子简宁为了追逐梦想已经移民美国八年了,从一开始在大街上卖画到获得电脑设计奖,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个美满的家庭,可以说许大同的美国梦非常完美的实现了。

但福为祸所依,许大同的父亲来美国参加许大同的颁奖典礼的时候,恰巧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生病。

因为爷爷看不懂药的说明书而给丹尼斯使用了刮痧治疗。

丹尼斯又因为头碰伤了被送到医院。

医生在检查时发现了丹尼斯背上的刮痧痕迹,于是移交了儿童保护机构,暂时取消了许大同和简宁的监护权。

更糟糕的是儿童保护机构将许大同告上法庭,控诉许大同虐待儿童。

为了不让丹尼斯一直呆在儿童福利院,简宁提出了与许大同分居的要求。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就因为刮痧而支离破碎。

后来许大同的老板自己取证最终证明了刮痧的可行性。

最后许大同一家终于团圆,许大同也恢复了同昆兰的友谊,事情终于以喜剧收尾。

电影看似一场误会导致的一个司法诉讼,但仔细分析电影每一个小细节,都可以看出差异明显的中美文化差异。

电影里爷爷的权威以及父亲有绝对的教子的权利可以鲜明的体现中国社会的孝价值观。

电影中儿童保护机构起诉许大同夫妇的前前后后十分直接的对比了中美法律文化的差异。

许大同在听证会辩护时极尽渲染自己是如何的爱自己的儿子,将中国法律合情合理合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法官要求许大同出示证据以证明很能代表美国法律文化中只权衡控方和被告方之间的证据有力度,毫无偏袒性。

电影中两个小孩子打架因为丹尼斯不道歉许大同就出手打了丹尼斯,但老板昆兰对许大同这种表示尊敬的方式毫不领情。

中美文化下的面子观差异矛盾表现的十分激烈。

电影里明的暗的都处处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存在,本文将在不同方面归纳电影集中反映的某一具体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给出跨文化交际在这一方面的注意点,提高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认知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不同价值观及概括
电影中用许多虽然十分隐藏却很有代表性的细节充分展示了作为集体主义代表的中国价
值观以及作为个人主义代表的美国价值观。

电影中爷爷以及爸爸在家中的权威不可撼动,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中长幼有序的一种道德标准——孝道。

电影一开始许大同的获奖感言也十分能够代表美国价值观中的独立自主,拥有梦想就可以去努力追随梦想的“美国梦”。

电影中对比了两种价值观,所体现出来的不是哪一种价值观向另一个低头,而是互相让步妥协出一种第三者价值观。

价值观是后天习得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
会随着社会变化和时代交替而变化,可以说价值观代表着时代价值。

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

中国和美国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地理环境和宗教影响,各自的价值体系存在极大差异,而价值体系又是文化的核心成分,通过对价值体系差异及原因的分析有助于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2.1 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价值观
“中国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小农经济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以集体农耕为主,人们很少迁徙,逐渐形成了氏族制度,并慢慢产生了封建制度血缘关系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住的比较集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

因此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家庭制度上的,以家为基础的”。

(王娜,2010:85)受农耕社会的长期影响,对丰富农耕经验的需要,老人在家庭里成为了不仅是德的化身更是智的代言。

晚辈尊敬长辈,服侍长辈,事事以老人为先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由对劳动经验的推崇变成了对年长着背心的一种尊敬,这就形成了一种道德标准,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孝。

电影中爷爷在吃饭的时候抽烟,简宁怕丹尼斯吸二手烟没有去叫爷爷不抽烟而是把窗户打开。

吃饭的时候丹尼斯看爷爷吃饭筷子就也想用筷子,简宁又说道:“爷爷是爷爷。

”这两者都体现了简宁虽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八年,骨子里还是渗透着中国传统思想所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及长辈的绝对权威性。

正是居于小农经济形成的家庭基础和氏族制度,形成了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社会。

近代受工业革命影响,外国众多资本主义豪强的船坚炮利下,一些先烈们也试图通过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改造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共产党领导下运用人民的力量在处处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历史发展的轨迹无不证明着并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

千百年封建社会推崇的儒家思想用“三纲五常”约束人们的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道德纲要无不体现着上下尊卑的关系从属。

长此以往,在被统治者用家国思想统治之下,中国人形成了浓重的集体主义思想。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河里的水满了,小河才有水”“众志成城”等一系列反映人多才能办好事的理念的习语。

由日常用语可以反映出中国人集体主义对其言行举止深深的影响。

2.2 电影中体现的美国价值观
从美国的地理上看,两条漫长的海岸线所带来的开放视野以及发达的工商业给美国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17世纪以前一直是只有印第安人居住的蛮荒之地。

从英国占领此
地作为殖民地到美国独立以及南北战争到现在不过三百多年的光阴。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美国不用面对太多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

众多国家的人们移居美国更给这片崭新的土地带来了自由的气息。

从摆脱英国统治成立一个新国家,美国人民通过立法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防止中央集权不利于民主的开展。

随后随着工业化带来的交通便利以及带给人们一个外面的世界充满机遇,只要你努力付出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便是属于每一个美国人的“美国梦”。

基督教更是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贯彻到这个基督教徒众多的国度中去。

与中国集体主义对应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在电影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电影一开始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感慨道:“我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移民到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的美国梦成功了。

”以及许大同的老板昆兰十分不能理解许大同打儿子是给自己面子这个“中国逻辑”。

在美国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在老板昆兰看来小孩子打架是小孩子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大人不能参与其中,这是侵犯了孩子的自主权的。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还在户籍制度上有明显的体现。

美国没有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十分频繁。

美国人为了寻找新的机遇一次有一次的踏上新的旅程,没有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在中国,有些很重大的像购房以及受教育的优先权都受到户籍的严重制约。

人口流动差,人们扎根下来一日又一日的同熟人打着交道。

美国人十分注重个人权益,个人的住宅不受侵犯,凡是私闯民宅的都肯能会被户主用枪枪击甚至致死而户主无需负任何的法律责任。

美国家长也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小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参与到家务中来,小孩子们的意愿家长们也通常不会去违背。

独立的生存能力是美国家长们最希望给孩子们的礼物。

3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法律文化差异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天人合一”和伦理中心主义为本质特征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化。

西方的传统是商业文明条件下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社会主要依“礼”依“习惯”而治国家制定的法律与民众的生活经验脱离,法律只是人治的辅助工具。

西方有着悠久的法治文化传统,法治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思想,并与西方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陈福胜,2004:97-100)
“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法体现的完全是儒家的人治思想。

儒家的人治思想主张圣人之治,保持司法的神秘性,断案决狱依靠的不是客观规则,而是断案人的主观意志。

它强调执法者的人格力量,品质,智慧,这成为审理案件的决定因素。

西方法律文化中,法是后发制人的,
并且毫无偏袒的衡量诉讼双方提出的证据,哪一方的证据充足就胜诉,哪一方证据不足就败诉,然后用国家强制力加以处罚。

法的基本职能是裁断而不是发现。

”(左宇思,2011:44)电影中围绕许大同是否虐待丹尼斯展开的一场诉讼。

控方是土生土长美国人,骨子里是美国法治思想,并且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律师;被告是虽然在事业上刚有小成(许大同获得电脑设计奖)在美国生活十年不到受东方传统教育深深影响的移民。

不管是法庭下的证据准备还是法庭上得激烈辩论都处处体现着中美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

3.1 电影中中国法律文化的体现及浅析
从古到今,农业生产一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稳定,内向,封闭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影响。

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更深一步的导致了个体对群体的依赖。

就这样用个体创造性和主体性的牺牲换来群体的保护。

伦理道德关系成为了中国法律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色。

群体性的特征在当今社会依然表现得十分显著。

中国人特别强调“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就用不同字体的和字来表达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习语中“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都体现了中国人不愿因为个人纠纷而影响整个群体的混乱。

“在中国法律史中更是有“亲亲相为隐”的内容,即亲属间有互相隐瞒罪行而免于或从轻处罚的权利。

”(左宇思,2011:46)
在影片中,许大同听到自己因为儿子被虐待的误会而要被告上法庭时的不解,以及回到家中对老父亲撒谎都表明了中国人不愿上法庭打官司,不管打赢打输都是有伤名誉的。

如果事情不是太过严重的话相比于告上法庭中国人多数采取的方式更倾向于私了,于是就有了道德法庭一说。

电影高潮部分是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被要求提供生活中没有虐待丹尼斯的证据时,许大同罗列了许多像圣诞节爬上九层高楼给儿子送礼物的感人事情并觉得父子情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任何的证据,血液里流着相同的血就是最好的证据。

从政治角度上来看,自古以来中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中央集权的政权统治之下或者是各国诸侯士大夫掌权,集中代表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的意志。

所以法律更是成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维护正当权益的公平秤。

而千百年来统治者们推崇的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维护统治的一大利器。

儒家学说推崇圣人之治,而当朝皇帝乃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高亨,1980:42)更是将皇权贵族凌驾于法律之上。

普通老百姓不懂法,误以为法就是刑,所以能不上法庭就不上。

法律知识也少得可怜。

电影中,许大同被告知寻找律师来为自己辩护,就不知所措的找上了自己的老板,得知自己的老板是律师就不管看昆兰是版权法的律师就硬着头皮让他顶了自己家庭案件。

这样的情况不只是个例,不要说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许大同了,许多偏僻一点的县城乡镇,还有一大部分的群体还把
法庭看做封建社会时的衙门审案一般,对于法律知识一无所知,被人一威胁上法庭顿时气势弱了三分。

在中国律师辩护是也通常会极尽渲染,在相同的证据下,使得辩护人更占据舆论的上风,道德的更高点。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一般思考案件的程序是:合情,合理,合法。

3.2 电影中美国法律文化体现及浅析
电影中儿童保护组织的代理律师,请出丹尼斯的接生护士,公寓的门卫出庭做人证,并收集许大同制作的电子游戏作为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甚至搬出西游记里孙悟空偷仙丹,打破丹炉的情节,却不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所代表的反抗统治者统治的内在精神,但恰恰是剑走偏锋,罗列出种种片面证据的代理律师胜诉了。

同时,电影中仲裁法庭法官的一句话十分具有美国法律文化的代表性:“请你用一个老法官能听的的道理解释或者提供医学界关于刮痧合法性的证明”。

美国的法律文化可以说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一脉相承。

古罗马古希腊出现法的一大原因正是因为平民跟贵族之间的矛盾,法作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

同时法具有对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的一个天枰,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法,逐渐的法成为了制约某个利益集团坐大的有力武器。

工业革命之后,手工业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市场经济需求相对的公平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

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具有普遍约束力,平等契约型现代的西方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法律是社会的制度,法律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

美国作为一个比其他资本主义大国更年轻更进步的一个资本主义新兴国家,一方面继承了资本主义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借助自身的优势,摈除掉了陈旧的历史重担,走出一条全新的资本主义道路。

虽然美国继承了英国的三权分立,但与英国比较混淆的三权分立相比,美国的三权分立不仅在宪法中明确说明,而且立法,行政,司法三个职能部门的独立性也远超过其他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

政治的民主保证了法律的实效性。

美国的宗教特别是教徒最多传播最为广泛的基督教也是美国法律平等性的一大助力。

基督教认为法律是上帝高于人类的存在制定的命令,而人又是上帝创造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人们只是发现法律而不是创造法律。

宗教在价值体系里代表了神圣性及崇高性,宗教也同时赋予了法律的神圣和权威。

4 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文化下的面子观差异及概括
国内外关于“面子”研究比较著名的有Brown & Levinson提出的:面子是人们具有并希望别人重视和称许的一种自我形象。

这种形象可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自己的要求别人能够答应。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把什么
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行动不受干涉和限制。

林语堂也在《脸与法治》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文化下的面子观还是大相径庭的。

分析中美面子观的差异可以反射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也可以避免在交际中因为失了面子而导致交际失败。

电影中反映了众多的中国面子观以及美国面子观的例子:简宁在家里尊敬爷爷,以及许大同因为孩子打架不道歉而当众打了丹尼斯,老板昆兰代理许大同的案子看到丹尼斯背上的“伤痕”后不顾“朋友情谊”没有站在许大同一边等等,十分鲜明的对比了中美两种文化中的面子观差异。

4.1 电影中体现的中国高语境下的面子观
爱德华·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 low context culture)。

高语境中的信息的大部分要传播参与者通过环境推测出来,而低语境文化内容由所传达的讯息表达,不需要依赖环境去推测。

一般来说,低语境文化大多数是个人主义文化,而高语境文化大多为集体主义文化。

(潘一禾,2011:198)
简宁在家里看到爷爷抽烟,怕让丹尼斯抽二手烟就去把窗户打开而不是让爷爷不要抽,爷爷看到简宁的举动得出了简宁背后的意思就把烟给熄了,这期间没有任何关于不要抽烟的对话,而双方却十分清楚的通过环境获得了对方想要表达的信息,并且充分尊重了对方。

许大同看到丹尼斯打了老板儿子却不道歉于是当众教训了丹尼斯以示给老板面子,因为当众教子就意味着做父亲的不尽责,而且打在儿子身痛在父亲心。

中国文化有十分鲜明的间接言语表达的高语境特点,在言行举止甚至语调脸色等细微的部分都会改变相同一句话的意思。

在复杂多变的中国文化下,面子可分为两种:“面子”和“脸”。

“面子”是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

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

前者比后者的社会正价值低。

……无论一个人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究还是要的。

(施晓慧,赵
静,2010:89-90)
中国面子观形成的文化根源。

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农业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方式。

因为生产力低下,就形成了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集体主义倾向也使得中国人的面子观里群体中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交际时一般表现出自谦和充分尊重他人。

以作客为例,主人说自己饭菜粗糙,数量不多,希望客人多多谅解;而客人则会说自己的到来给主人带来麻烦,做这么多的菜,夸女主人能干,菜做的色香味俱全,自己十分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