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冯焕阙》书法艺术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一、《冯焕阙》及其相关问题
巴蜀地区汉代石刻铭文以其形制、书风的多样令
世人瞩目,并在汉代石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巴蜀作
为历史的地域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即指当时
的巴国和蜀国。
[1]“巴蜀”在汉代指益州刺史部所管辖
的“巴郡”和“蜀郡”。
[2]《冯焕阙》在今四川渠县境
内,汉代时隶属巴郡,故应为巴郡的建筑刻石。
[3]
“阙,门观也。
”[4]最初的阙是宫室外的一种防御
建筑,高高的台基上有楼屋,守卫者可以站在上面瞭望
四方,故称之为“观”。
因一般分立大门两旁,中部开
阙为道,故又称为“阙”。
后来,这里又成了天子公布
法令的地方,称之为“象魏”。
《广雅》载:“象魏,
阙也。
”因此,阙也成为国家和天子的象征。
后来,这
些功能都渐趋淡化,但阙作为装饰性建筑,长时期广泛
地修建在宫、庙、祠、墓之前,以衬托和美化主体建
筑,加强建筑组群的庄重感。
早期的阙用砖木建造,东
汉时开始出现纯石料建造的阙。
时至今日,“阙”已经
不只是汉代标志性的建筑物,更是两汉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冯焕阙》(图1)又称《冯使君墓阙铭》《幽州
刺史冯焕神道》,东汉建光元年(121)造,上有铭文
隶书20字。
[5]2041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记载《汉冯使
君阙铭》,云“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
冯使君神道”[6]。
《后汉书·冯绲传》载:“绲父焕,
安帝时为幽州刺史。
”[7]而《绲碑》亦云冯绲为“幽州
君之元子”。
“此字在宕渠绲墓前双石阙上,知其为焕
阙也。
”[6]以上这些记载肯定了冯使君就是冯焕,安帝
时曾任幽州刺史。
关于《冯焕阙》的铭文内容、主人公
履历及石刻的史学价值前人多有解读,本文将重点关注
其书法艺术。
二、《冯焕阙》书法艺术特征
(一)前人对《冯焕阙》书法风格的评述
关于《冯焕阙》的书法艺术,宋洪适《隶释》、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及叶昌炽《语石》对其均有评
述。
宋代金石学家洪适在《隶释》说《沈府君阙》《冯
焕阙》《王稚子阙》皆是八分书,即张怀瓘所谓的“作
威投戟,腾气扬波者也”。
其评价与康有为有异曲同工
之妙。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孔宙》《曹
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孔宙》用笔旁
出逶迤,极其势而去,如不欲还。
《冯君神道》《沈君汉《冯焕阙》书法艺术探究
文_田莉莉
成都师范学院
内容提要:汉《冯焕阙》石刻铭文虽字数有限却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史学及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本文以《冯焕阙》的书法艺术特征为切入点,在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同时,与其后的《石门颂》《曹操宗族墓字砖》《曹全碑》等碑刻书法作比较,以解开《冯焕阙》书法艺术风格的源头密码,厘清其书风脉络。
关键词:汉阙;冯焕阙;书法风格;波磔
图1 《冯焕阙》拓片
126cm×60cm
71
2023/04 No.254
神道》亦此派也,布白疏,磔笔长。
”[8]洪适以“八分书”来描述《冯焕阙》的隶书铭文,又借张怀瓘之《六体书论》中的“作威投戟,腾气扬波”[9]212进一步表述其书法特点。
而康氏的描述似乎更胜一筹,借汉隶《曹全碑》用笔之逶迤来形容《冯焕阙》笔画的势,并评说《冯焕阙》与《沈君神道》独特的用笔特点,即“磔笔长”。
《永字八法》称右下为 磔。
[9]875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又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
”[9]119这些对《冯焕阙》的“磔笔”都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同时康氏对《冯焕阙》的章法描述为“布白疏”,即其章法布白疏旷爽朗。
清代叶昌炽《语石》卷五云:“汉《沈君左右阙》《李业阙》《杨宗阙》《冯焕阙》,蜀《贾公阙》。
凡阙,多东西相对……有题字者为旧拓,《沈》《冯》两阙最清朗。
”[10]叶昌炽评述其“最清朗”,这便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文句,飒爽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笔者以为三位前贤对《冯焕阙》书法风格的评述唯有叶昌炽的不大妥当,其评《沈君神道》为“清朗”者倒也恰当,但《冯焕阙》的书法风格带给人的感受必然是超“清朗”之上的,更有“战笔”之意。
关于《冯焕阙》的书法艺术风格古人已做出了评述,而对于《冯焕阙》及相近书风的汉代铭石隶书,它们在风格上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却并未得到学者们的足够重视。
(二)《冯焕阙》书法风格的承袭渊源
自西汉中期以来,隶书逐渐地脱离了篆体,朝着字形扁方、笔势长波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书写较为自由的汉简尺牍,还是各类不同形制的石刻铭文,我们都能从中看到字形的变化、笔画横势的拉长。
恰如建始元年(前32)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天凤三年(16)的《莱子侯刻石》、永平六年(63)的《开通褒斜道刻石》以及永寿三年(157)的《安国墓祠题记》等。
通过古人对《冯焕阙》书法评述,不难看出《冯焕阙》正是具备着隶书脱去篆体、字形方扁、笔画长波的特点。
与上述简牍、石刻具有形体上的共通之处。
《武威王杖诏令册》(图2)[11]为西汉成帝时期的简牍墨迹,就其字形来看多有横画、波磔逸出的形态,使通篇书法开张纵横,姿态横生,风神宕逸。
由于是书写在竹简之上,故字形显得飘逸洒脱。
其横势极尽舒展,有如“极其势而去如不欲还”。
除此之外,《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已褪去“古隶”模样的简书都具有此特点。
故而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书家即有掠笔、波磔的习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稳定且社会普遍效仿的笔法。
《莱子侯刻石》(图3)[12]62又名《天凤刻石》,刻于天凤三年即公元16年,早《冯焕阙》105年。
清代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载:“以篆为隶,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足与孔庙之《五凤二年刻石》继美。
”与公元前56年的《五凤刻石》相比,《莱子侯刻石》更显苍劲简质,字形的趋扁程度十分明显。
与同时期的简牍隶书相类似,《莱子侯刻石》笔画尤带篆意,前三行笔画横势较强,后数行强化了斜向线,显得跌宕生动,如“使”“毋”二字。
全文35字,少数字的笔画呈现出不大明显的波磔,而横画中出现波磔笔意的字在西汉隶书刻石中为最多。
《莱子侯刻石》中的波磔虽在左右的横势上较之《冯焕阙》并没有那么明显的长波,但已出现“磔笔”之势。
《开通褒斜道刻石》(图4)[12]106,东汉永平六年(63)至永
平九年(66)造,为东汉早期摩崖石刻,早《冯焕阙》55年。
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评碑记》云:“纵横排奡。
”[13]“奡”即指矫健有力的样子。
我们从两块石刻的整体面貌上来看,两者都具有恣肆旷野、纵逸生奇之势,然而就掠笔和磔笔来说,《冯焕阙》显然要比《开通褒斜道刻石》更胜一筹。
如“道”字:《开通褒斜道刻石》“道”字(图5)的捺画较为僵硬,斜下而出;《冯焕阙》“道”字(图6)的捺画则平出倾斜而挑出,增强了纵逸之势。
又如在石刻中出现的 “君”字,两者的撇画显然不同:《开通褒斜道刻石》的“君”字(图7)掠笔之势较为含蓄,撇画较短;而《冯焕阙》的“君”字(图8)撇画掠势则如拔剑出鞘,风神凛然。
字形上虽然前者趋方、后者趋扁,但二者在整体视觉感上同样给人一种“恣肆旷野”之感,这就得益于两块石刻笔画线条的简练圆劲。
通过对《冯焕阙》与《武威王杖诏令册》《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的对照研究,我们知道西汉时期书家便有了掠笔的动作习惯,进而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波挑与磔笔的用笔规律。
而当隶书转换了载体,载体发生了材质的变化时,隶书结构依旧可以按
照简牍或方或扁的字形来展现,但其载体刻石带来的刊刻不便进而
图2 武威王杖诏令册
72
又演变出平画宽结或斜画紧结的字形结构。
当刻石材质的书写发挥面积远远大于原先狭
窄的简牍之时,加之汉代书家本身所习惯的
掠笔、磔笔动作,二次创作所刊刻出的隶书
也就衍生出“磔笔长”的特点。
故笔者认为
《冯焕阙》书风特色的产生并不是简单的胡
写乱画,一时兴起。
其书风的产生背后定有
着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一脉相承。
(三)《冯焕阙》书法风格的比较
分析
正所谓“汉碑每碑一奇”,将《冯焕
阙》与书风较为接近的《石门颂》《曹操宗
族墓字砖》《曹全碑》作比较,我们可以看
出其间的关联。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
颂》[5]570,为摩崖石刻,汉建和二年(148)
刻,晚《冯焕阙》27年。
清代杨守敬在《学
书迩言》中评:“《石门颂》之飘逸,各有
面貌,各臻妙境。
”[13]有“隶中之草书”一
说。
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命’
字垂笔有长过一二字者……因石理剥裂,不
可接书而垂下耳,非可以律隶法也。
”[14]关
于“命”字的垂笔过长问题,翁方纲认为是
石质的自然裂痕恰巧使“命”字竖画拉长,
然现代学者认为这并非石质裂痕的结果,我
们从出土的大量汉简中可以得知,汉隶书写
任性恣情时总有“逸笔”出现,即笔画的纵
势或横势的加强。
翁方纲会如此认为,应与
当时汉简并未有出土实物有关。
《冯焕阙》
和《石门颂》同为奇纵恣肆一路的汉隶书
风,两块石刻却也各有其特色。
以“故”字为例,《石门颂》中的
“故”字与《冯焕阙》的“故”字用笔皆瘦
硬圆劲,气势大开。
在结字上《冯焕阙》
“故”字呈现出一种斜向的姿态,且字形中
图11 《冯焕阙》拓片“东”字
图10 《曹操宗族墓字砖》拓片“曹”字
图9 《曹操宗族墓字砖》拓片局部
图8 《冯焕阙》拓片“君”字
图7 《开通褒斜道刻石》拓片
“君”字
图6 《冯焕阙》拓片“道”字
图5 《开通褒斜道刻石》拓片“道”字
图4 《开通褒斜道刻石》拓片局部
现存于汉中博物馆
图3 《莱子侯刻石》拓片
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
73
2023/04 No.254
部紧收;而“石门颂”结体均匀分布,更为疏朗。
如果说《冯焕阙》与《石门颂》是两个面对兵临城下的将士,那么《冯焕阙》表现出来的就是“拔剑出鞘,突出重围”,《石门颂》表现出来的则是“胸有成竹,请君入瓮”。
除“故”字外,其他字形与《石门颂》相比皆是结体较为紧收。
《曹操宗族墓字砖》(图9),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刻,晚《冯焕阙》49年。
《曹操宗族墓字砖》中多数书法用笔随意自然,值得注意的是隶意较浓的“会稽曹君”四字,强调中锋用笔的圆劲流畅,向外延伸,具有剽悍之气、雄放之气。
无论与茂密雄强、浑穆厚重的《衡方碑》相比,还是与清丽典雅、端庄严谨的《曹全碑》相比,凡须波挑之处,《曹操宗族墓字砖》中字体的笔画无不尽兴舒张,线条起始几近平直,并未着意强调其“一波三折”的特性。
[15]
正因这种横向笔画的“少波折”,故而其用笔随意,中锋
拉出,圆劲挺健,反而简洁明快,而这种用笔方式也正是与《冯焕阙》用笔的相通相合之处。
除却其恣肆开张的笔画,《曹操宗族墓字砖》在字体结构上与《冯焕阙》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冯焕阙》字体结构之紧收的特点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与其他纵逸类的石刻隶书相比,《冯焕阙》结体之紧收,是其他早于《冯焕阙》的石刻无可及的。
分析《曹操宗族墓字砖》中的“曹”字(图10)与《冯焕阙》中的“东”字(图11),二者笔画分布均匀,皆字形压扁。
由于“曹”字的字形较高,若我们遮去其下半部“曰”,不难发现其风格、结体与《冯焕阙》如出一辙。
试将《冯焕阙》与晚其64年的《曹全碑》比较,可见《曹全碑》之婉畅多姿、秀润匀整、左掠右磔、横向舒张的艺术特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孔宙》《曹全》……皆以风神逸宕胜。
……《冯君神道》《沈君神道》亦此派也,布白疏,磔笔长。
”[8]康有为把《曹全碑》与《冯焕阙》在艺术风格上归为一类,而我们若再细究二者的字形结体,如表1所示选取《冯焕阙》的“州”“令”“史”“神”等字与《曹全碑》对比,当会发现《冯焕阙》另有奥妙。
(表1)
从字形上看,《曹全碑》与《冯焕阙》惊人地相似,且其体式相若呈微微向上拱起的状态。
从结构上看,二者布白较为均匀,中宫收紧,撇捺左右逸宕。
两者唯一的不同就是《冯焕阙》线条圆劲,无“雁尾”;《曹全碑》则更显飘逸,稍有“雁尾”。
一种书风的产生及其延续、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经过了书家、刻工的发现与总结、学习与承袭才得以流传。
从《冯焕阙》到《曹操宗族墓字砖》,再到《曹全碑》,可见当时的书家刻工对此隶书风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可。
结语
《冯焕阙》作为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有着独特的一面。
本文尝试去解开《冯焕阙》书法艺术风格的源头密码和后期的发展,厘清其书风脉络。
除上文所举例论证的石刻之外,相信还有很多的汉代石刻等待我们去研究发现。
而汉代石刻书法艺术的取法、发展问题的探索,对于汉代石刻书风的分类及书法艺术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M]. 北京:中华书局,1959:2242.
[2]罗开玉. 四川通史:秦汉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4.[3]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M].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1974:54.
[4]许慎. 说文解字[M]. 徐铉,校订. 北京:中华书局,2015:248.[5]徐玉立. 汉碑全集[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6]赵明诚. 金石录[M]. 济南:齐鲁书社,2009:152.
[7]范晔. 后汉书[M]. 张道勤,校.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61.[8]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辨析[M]. 李廷华,辨析.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67.
[9]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10]叶昌炽. 语石校注[M]. 韩锐,校注.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497.
[11]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武威汉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43.
[12]徐玉立. 汉碑全集[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13]崔尔平.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G].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715.
[14]袁维春. 秦汉碑述[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177.[15]王远. 曹操宗族墓字砖书法研究[J]. 美术研究,1993(4):14.
约稿、责编:金前文
表1 《冯焕阙》《曹全碑》“州”“令”“史”“神”字对比
《冯焕阙》
州
令
史
神
《曹全碑》
州
令
史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