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_美国文化的预言家_张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爱默生:美国文化的预言家
张 媛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7)
摘 要:爱默生对美国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在美国成功地由一个沉闷的以加尔文教为权威的清教社会过渡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爱默生及其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爱默生思想的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他对美国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超验主义;自然和自然科学;宗教;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B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07)02-0033-05
当爱默生出生的时候,1803的美国依然笼罩在清教思想的权威之下,出生于牧师世家的爱默生更是在出生前 就浸透着加尔文教的信条 [1](P685)。
而当爱默生于1882年病逝于康科德时,文化美国和经济美国一样,已成为世界精神图谱中耀眼的部分。
经过了超验主义浪漫主义的洗礼,美国清教文化全面地世俗化和现代化了。
霍桑、爱默生、麦尔维尔、惠特曼,一连串响亮的名字为世所公认,而内战后,经受了历史考验的民主共和制度更是成为西方世界公认的现代政治制度。
在美国成功地由一个沉闷的以加尔文教为权威的清教社会过渡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爱默生及其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爱默生总是使人印象深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是他第一个说出了真理,而事实并非如此。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 美国学者 ,在该文中,爱默生振聋发聩地提出: 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它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
[2](P62)该演讲后来被盛誉为 美国思想界的独立宣言 。
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当时美国文化界的其它诸多演讲,就会发现,类似的预言比比皆是,只是因为时间的冲洗,自然的淘汰,使那些陈腐的声音淡出了历史,而爱默生的预言却保持了熠熠的光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的力量从何而来?是什么使他的语言穿透了历史,留下了声音?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经济上正步入大机器工业时代,南北双方都进入了决定其经济形态的关键阶段;西进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西部广阔的天地正在塑造全新的美国人;而在清教的老根据地 新英格兰,唯一神教已从根本上动摇了加尔文教的三大基本教义,即原罪论、预定论和上帝选民论。
所有这些都为一个新的民族代言人的产生作好了准备,爱默生正是在恰当的时机说出了恰当的话语。
一、自然和自然科学
爱默生的预言开始于对旧时代的批判。
1836年他在 论自然 的导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张媛(1973-),女,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讲师。
时代是怀旧的。
它建造父辈的坟墓,它撰写传记、历史与评论。
和先人们相比,他们 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 。
爱默生提出一个对陈腐思想的解毒剂 自然。
为什么我们不该同样地保持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呢? [2](P6)
在清教传统中,自然从来就带有不可知的恶, 对于宗教改革时代的人,对于新教徒来说,魔鬼可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他是无所不在的邪恶力量,对于他们来说,魔鬼最明显的堡垒就是美洲荒野,在那里盘踞着他的群魔手下。
[3](P114)即使对于爱默生同时代的霍桑、麦尔维尔而言,自然也远不是一个由上帝的光明力量所统治的地方。
老实人古德曼一走入荒野便迷失在邪恶之中,而海丝特正是从荒野吸取了邪恶力量来对抗人类文明的代表 政教合一的清教神权。
莫比 迪克的力量更是混沌、巨大而令人畏惧,亚哈船长恶狠狠的咒骂代表了人类对未知的自然力量的复杂情感。
而在爱默生的眼中,自然不仅是美的, 大自然满足了人类的一个崇高要求,即爱美之心 [2](P14)。
在他的文章和日记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叹,但更重要的是,自然美并非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更是人性美在大自然的反映,在这里, 人看到了某种像他的本性一样美好的东西 [2](P9)。
这样,爱默生把清教传统中阴郁的自然、恶魔的巢穴变成了个人和上帝沟通的场所、个人领悟上帝启示的地方。
自然是教堂的最佳替代品,在这里, 有一种神圣的礼仪和秩序统治一切 , 我 成了上帝的一部分 。
[2](P10)
爱默生的自然有别于旧世界的自然,它代表的不是贫瘠和艰苦的劳作,而是新鲜、丰富的生活来源。
在 自然 的第三章中,爱默生开篇即提出: 无论是谁,当他考虑世界的终极原因时,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动机组成了那个结果。
而 商品 被排在了这些动机的首位。
爱默生认为 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便利之物 ,虽然 不像那种对心灵有益的根本性恩泽 它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完美的 。
这样大方、客观地看待物质的态度是现代美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马克斯 韦伯认为,清教徒们把物质富裕看作是上帝选民的标记,而物质则是上帝的托管物。
爱默生则自信地认为: 这些资源恰恰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幸福而设。
自然界的每个部分都在不停顿地相互协作,以便为人类提供福利。
[2](P12-13)在这里,人类坦然面对自然,再也没有了早期清教徒面对物质富裕时微妙的负罪感。
在爱默生的笔下,大自然是丰富的,更是驯顺的。
和破败的 旧世界 相比,在爱默生的眼中,大自然不仅和人类和谐相处,还自愿接受人类改造。
当爱默生面对自然,展开哲学沉思的时候,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 美国景象 。
今天早晨我目睹的迷人风景,毫无疑问,至少是由二三十个农场组合而成的。
米勒家拥有这一片田地,洛克占了那一块,而曼宁的地产在矮树林的那一端。
[11](P9)这一事实对理解爱默生以及他对美国思想的影响都很重要。
因为所有的美国读者,当他们阅读爱默生作品的时候,同样的 美国景象 也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心扉。
在早期的清教传统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科学的关注。
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美国人总是第一个愿意把新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民族。
当然,早期的清教徒关注自然科学还有另一个目的,英克里斯 马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瑟对当时自然科学的进展十分关注,并试图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同他的清教观点融合起来,或者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 证明 他的神学、宗教的观点。
他的儿子科顿 马瑟也 继承了父亲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曾带头接受当时很多人怀疑拒绝的天花接种术,并因 贝瑟斯塔的天使 (1722,医学著作)等于1713年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 。
[4](P90-92)从这两位清教领袖的身上,反映了当时美洲普遍的自然科学观,第一是为神学服务,第二是为当前的生活服务,但是对于抽象的理论研究却不感兴趣。
爱默生继承了这种关注自然科学的传统,但他更加认识到,自然存在着自己的规律,认识规律而不是一味利用和索取才是明智之举。
在 自然 的第五章里,他强调 自然是一种纪律 , 它帮助人认识真理 ,赞叹 人们的心智是怎样镇静而愉快地把握理解了一个接一个的物理法则啊! [2](P31)在爱默生的眼里,自然科学不需要依附神学、宗教,而是一个自足的体系。
爱默生在谈及自然科学时喜欢使用一个词 自证 。
即科学规律本身可以证明自己的有效性,而不像神学观点是无从证明的。
他帮助建立了一种现代的客观的自然科学观,这是对物质美国的回应,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宗教的人文化
新英格兰在创建伊始就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清教神权,在神学上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无情地驱逐。
爱德华 约翰逊在 新英格兰创造神迹的天福 一书中就恶狠狠地宣称: 你们决不应当表现出宽容,也不能因为自己获得了自由而满足;你们要拿起武器,英勇地前进,把一切抗拒基督的人们消灭干净。
[4](P85)正因自以为身负建立 山巅之城 的重任,又带有狂热的圣战情绪,任何对加尔文教正宗教义的质疑都被视为异端。
罗杰 威廉斯被驱逐,安 哈钦森被审判,在最疯狂的时候,更有无数不幸的女人被指责使用巫术而活活烧死。
甚至在英国颁布 宽容法 多年后,在新英格兰仍被抵制,后因英皇的干涉才勉强执行,这对于因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而离开英国的人们无疑是个绝大的讽刺,但是清教思想在新英格兰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
在差不多两个世纪以后,虽然合众国实现了政教分离,在思想上,人们依然生活在清教沉郁的氛围之中。
唯一神教虽然从理论上挑战了加尔文教的一些教义,可是它本身由于过于理性,缺乏活力,也很难激发年轻一代的心智。
年轻的爱默生就是这样 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道德箴言的世界中,一种到处是格言警句、古代神谕宣读判决的冷静而稀薄的气氛中 。
帕灵顿评价爱默生早期的日记 就像清教图书馆里病态的人类文献一样是沉郁而质朴的 [1](P684-685)。
出生于牧师世家的爱默生,对清教传统谙熟于心,他接受了唯一神教对加尔文教的批判,但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首先他不能忍受的是在19世纪的美国还愚蠢地固守着加尔文教的严厉上帝,他反对将上帝人格化,反对将上帝描绘成人形的绝对权威。
他在日记中写道: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上帝,在那儿宇宙扩展着自身,如同从一个中心向外无限扩散。
[1](P736)既然上帝是一种精神存在,它无所不在,那么人们是否一定要到教堂才能与之沟通呢?爱默生认为人们完全可以 独自去做,拒绝效法他人 要敢于不通过任何中介或掩饰去爱上帝 [2](P6)。
这里的 中介 包括了牧师、教会、先知、耶稣,甚至 圣经 。
爱默生富有创意地提出了 超灵 的概念: 在人心灵之中,存在着一个整体的灵;它是默不作声的智慧,是普通的美,(人的)每一部分都同它相连,它是永存的一。
超灵 的概念是如此地与精神化的上帝同一,而同时又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
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时就变成了上帝。
[2](P102)而对于耶稣基督,爱默生反对将其神化,认为他是一个历史人物, 一个真正的人 , 历史上唯一真正珍惜人的价值的人 。
[5](P106)因此,他向教会要求停止按当时通行的方式来主持圣餐仪式,被拒绝后,他辞去了牧师职位。
爱默生至此彻底地和清教划清界线,他甚至改变了宗教的含义。
爱默生的基督教,它没有仪式,没有崇拜,没有教义,没有布道,没有牧师,没有教会,剩下的只是一位孤零零的、无形无体的上帝在象征着终极真理,还有一位与凡人为伍的耶稣在代表着任何发现真理的人。
[6](P24)对于这样的宗教观,人们的反映各有不同。
西奥多 派克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感到精神得到了解放,他写道: 太美了,太对了,太真实了 我的灵魂已被唤起。
[7](P253)但也有人感到迷失,一位女士就曾痛苦地说: 你夺走了我的上帝。
[7](P124)这样的指责是不实的,因为爱默生的目的正是要把上帝从教会手中夺回来交还给每一个普通人。
和尼采不同,爱默生并不想宣告上帝死亡,相反,他在 对神学院毕业班的讲演 中,认为当时教会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 把这种(道德的本质的)揭示作为很久以前给定和完成的东西来谈论,好像上帝已经死了。
这种对信仰的伤害窒息着传教者;最优秀的教会也变得对是非含糊其辞,优柔寡断。
[2](P94)实际上,爱默生的确预言了宗教衰落的必然性,他说: 从我已表达的观点中,你们不难推测到那个悲哀的社会现状:普遍的堕落和信念的毁灭。
但正因为如此, 对新启示的需要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 。
[2](P95)爱默生的新启示即是以一种 精神的 基督教来替代已不合时宜的 传统的 或 历史的 基督教,使上帝作为一种精神、道德力量,能继续维持社会的道德水平,而同时避免被时代抛弃的厄运。
这样,我们可以说是爱默生拯救了上帝。
在200年后的美国,依然有超过80%的人声称信仰上帝,但这个上帝早已不是加尔文教中事事都管、严厉寡恩、人格化的上帝了,他正如爱默生所预
言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却给生活在现代的美国人以极大的心理平衡和道德归属感。
最重要的也许是,上帝不复是乔纳森 爱德华兹笔下那个凶恶的上帝了,而人也不复是上帝手中可怜的小爬虫,爱默生重建了人和上帝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而不是一个从属于另一个。
三、倔强的个人主义
传记作者小罗伯特 D 理查森沿着爱默生的思想轨迹,逐一研读了爱默生当年读过的书。
他发现青年爱默生对休谟的哲学甚为推拒,因为休谟否认因果的存在。
他断言: 我们已知的物质原因和结果仅仅是先行与后续的关系。
这将导致彻底的怀疑论: 如果对某一事物我们没有任何概念,则这一事物决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外在感官或内在感觉上,这样其必然的结论似乎是,我们完全没有相关的概念和能力。
[8](P43)斯图尔特认为,休谟的目的是 建立普遍的怀疑论,并且在读者中造成对自己所具有的才能的完全不信任。
爱默生与休谟斗争了很多年。
从哲学上看, 爱默生的一生和工作本身,确切地说,先验哲学本身 就构成了对休谟的一个驳斥 。
[9](P211)
爱默生在 超验主义者 一文中就是这样定义超验主义的: 如今我们通常称作 超验主义 的理论,实际上是唯心主义。
而在对 唯心主义 进行思考时,爱默生得出结论: 各种科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出有关物质存在的疑问。
这种怀疑让人更加注意那种不朽的、必要的,而又并非是上帝造化的自然成果,即人类思想。
这样,人类通过对上帝的造物 物质 的怀疑,得到了一种精神自由。
正是这种自由使他们 不朽 , 不再畏惧衰老、厄运或死亡,因为他已经超越了万物变化的境界。
我们一面注视着正义与真理本质的显露,一面学会区分事物的绝对、有条件与相对性质。
我们理解了绝对性的含义。
可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认识:我们存在着。
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朽 。
[2](P208)这是超验主义的核心,通过对物质关系的否认,爱默生使人的精神第一次完全摆脱了上帝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个人主义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人: 所谓 人 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或是通过其中的一种禀赋得以体现;你必须观察整个社会,才能获得对完整的人的印象。
所谓 人 并非只是指一个农夫,或一位教授,或一位工程师,而是他们全体的相加。
[2](P43-44)
完整的人 的概念,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继承了富兰克林式的对充分发展的个人的信念,他们抵制过度的专业化。
正如爱默生对 美国学者 的期望,他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 思维着的人 (Man T hinking),而不仅仅是一个 思想家 (thinker)。
也就是说思维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首先应该作为一个 人 存在,而不是一个被思维工作所占据的工具。
同时, 完整的人 也强调了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人们)都致力于完成共同工作中分派给他定额;与此同时,人们又相互弥补着自己。
正因为如此,人人都有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和义务。
爱默生曾在他的日记中摘录了格兰多的话: 社会的状态就是自然的状态。
对人类来说,社会是自然的主要表现。
如果没有社会,人决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
[2](P286)正是基于对人的不完整性的承认,才产生了个人服务社会,建立各种社团的传统。
但这绝不意味着爱默生赞同放弃个性。
相反,在社会和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爱默生毫不犹豫地站在个人一边。
在 论自助 一文中,他把个性的重要性放到了首位。
我说,如果我是完完全全按内心生活,那我跟神圣的传统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看来,除了我天性的法则而外,再没有什么神圣的法则。
凡符合我的性格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凡违背我的性格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2](P310)在爱默生看来, 一个社会的更好发展,不是通过对个性发展的压抑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完善的个体间的主动联系合作来得以实现的。
[2](P307)
爱默生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结构需要来一个根本的、迅速的改变。
美国各地建起了几十个傅立叶式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社区,离爱默生最近的当然是布鲁克农庄,但爱默生本人却一直对社会主义保持着距离。
在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他写到: 没有神谕可言,传神谕者对
此表示沉默。
只要我们想认识人类的真理,我们会立即回到个体中去寻找。
[2](P63)大规模的游行队伍和革命群众只是更彻底地将他引回到个人的问题上去,他坚持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个人才是重要的,也只有通过对个人的提高才能完善社会。
而他对个人的潜能具有无比的信心: 世界不算什么,人才是一切;你自身中有着一切自然的法则 你该知道一切,你要敢于面对一切。
爱默生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是: 我在所有的演讲中,不过教了一种学说,那就是个人的无限性。
[2](P266)正是通过对自然和自然科学的热情,通过对 历史 基督教进行 精神化 的改造,爱默生把 人 从清教上帝手中的小爬虫变成了现代社会的主体。
托克维尔曾试图说明他为什么对美国感兴趣,他希望 从经历过这场(民主)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辩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10](P16)。
同样,通过研究爱默生,我们可以看到形成中的 美国意识 是怎样一步步改造了父辈从旧世界带来的思想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在爱默生的身上,我们尤其看到欧洲的各种思潮和美国现实政治、文化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对一个思想家的影响。
爱默生是 美国思想家 ,因为他反映了美国的思想,反映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爱默生是 预言家 ,因为他积极参与了 美国意识 的塑造,因为他的思想历程代表了美国一代知识分子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思想的成长脉络。
参 考 文 献
[1] 沃浓 路易 帕灵顿.美国思想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 吉欧 波尔泰编.爱默生集[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3.
[3] M iller,P err y.Er r and into the W ilder ness[M].T he Belknap Pr ess of H ar vard U niver sity Press,1956.
[4] 刘海平,王守仁主编,张冲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R W Emerson.S el ections f r om Ralp h Waldo Emer son(ed.Stephen E W hitcher)[M].Ho ug hton M ifflin Co mpany,Bo st on,1960.
[6]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 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6.
[7] John M cAleer.R alp h W aldo Emer son:D ays of Enco unter[M].L it tle Brow n and Company,1984.
[8] 小罗伯特 D 理查森.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9] Rene Wellek.Conf r ontations[M].Pr incet on,N ew Jersey,Pr inceton U niversity P ress,1965.
[10]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