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轻觑(xū)汹涌觥筹交错(gōng)不言而谕
B.濡养(rú)妖娆岸芷汀兰(dīng)相得益章
C.箱箧(xiá)鲜妍山肴野蔌(sù)李代桃疆
D.亵渎(dú)飘逸孜孜不倦(zī)断章取义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魁梧呼哨芒刺在背不依不挠
B.旗帜洋溢笔墨纸砚断璧残垣
C.隐匿荒唐望眼欲穿不屑置辩
D.荣膺惋惜无原无故拳打脚踢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雨,他的衣服都湿透了,显得狼狈不堪
....。

B.虽然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他,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
....。

C.对做好这件事,我十拿九稳
....。

D.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回到家,他的爸爸郑重其事
....地打了他一顿。

4、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蹄疾步稳、成绩斐然。

B.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俨然成形,为大湾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造就了快速路。

C.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决定在海南省全岛建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

D.每天风吹日晒,每天忙碌到深夜,每天奔波数十公里,快递小哥总是驮着大大包裹,穿梭在街头巷尾。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②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③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

④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

⑤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①④②③⑤ D.①③④②⑤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运用双关和比喻,表达对爱情至死不渝,而后世多形容奉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4)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_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请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补写完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
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
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
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
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
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①→回忆母亲重视读书→②→母亲去世→③
2.按要求品析语言。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
..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品析加点词语) (2)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5.作者爱读书、藏书,书也像阳光一样照进作者的心灵,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请写出一句完整的关于书或读书的古诗文名句。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
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妈妈依旧大着嗓门。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
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4.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5.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父亲喜欢吹笛,经常吹给女儿听;父亲下岗后当了环卫工,因为女儿讨厌,不再在家吹笛;父亲在工作间隙吹笛却因此上了电视节目,被女儿偷扔掉长笛;父亲因为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来道歉,又一次吹起长笛。

2.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使用比喻,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

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

3.第④段是插叙(补叙),交代了上文写她心烦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更吸引读者。

4.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5.于情节来说,母亲的话设置了悬念,后面又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于人物塑造来说,母亲训斥与父亲的制止形
成对比,表达了父亲隐忍的性格,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于主题来说,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除表现父爱的伟大,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使得文章主题更为丰厚。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发表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

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参考答案:

D
C
D
B
C
A
(1)云横秦岭家何在(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却道天凉好个秋(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二
1.睡觉只,只是曾经到,靠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闲人”只不过是作者的自我解嘲罢了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

1.①回乡看到母亲晒书②我与母亲读“小记”③我睹物思人
2.(1)“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2)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详写这些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
出文章主题。

5.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