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edd28e326bec0975f565e23d.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23)、(0-1-2)、(421)等晶面和[-102]、[-211]、[346]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和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
![《金属学和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df0f3a3186bceb18e8bb02.png)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之阿布丰王创作1-1 作图暗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等晶向。
答:1-2 立方晶系的{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晶面共包含(1 1 1)、(-1 1 1)、(1 -1 1)、(1 1 -1)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 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Z方向截距为3c=3×2a/3=2a。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1 0 0)==a/2H(1 1 0)==√2a/2H(1 1 1)==√3a/6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1 0 0)==a/2H(1 1 0)==√2a/4H(1 1 1)==√3a/3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1)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1、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H=2、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答:1-7 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
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将各原子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个正四面体,如图所示:此时c/a=2OD/BC在正四面体中:AC=AB=BC=CD ,OC=2/3CE所以:OD2=CD2-OC2=BC2- OC2OC=2/3CE,OC2=4/9CE2,CE2=BC2-BE2=3/4BC2可得到OC2=1/3 BC2,OD2= BC2- OC2=2/3 BC2OD/BC=√6/3所以c/a=2OD/BC=2√6/3≈1-8 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r=0.414R,四面体间隙半径r=0.225R;体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1 0 0>晶向的r=0.154R,<1 1 0>晶向的r=0.633R,四面体间隙半径r=0.291R。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和再结晶(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和再结晶(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19a968856a561252d36fba.png)
第七章金属及合金的回复和再结晶7-1 用冷拔铜丝线制作导线,冷拔之后应如何如理,为什么?答:应采取回复退火(去应力退火)处理:即将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并保温足够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原因:铜丝冷拔属于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冷变形加工,冷塑性变形会使铜丝产生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该残留内应力的存在容易导致铜丝在使用过程中断裂。
因此,应当采用去应力退火使冷拔铜丝在基本上保持加工硬化的条件下降低其内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内应力),改善其塑性和韧性,提高其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7-2 一块厚纯金属板经冷弯并再结晶退火后,试画出截面上的显微组织示意图。
答:解答此题就是画出金属冷变形后晶粒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示意图(可参考教材P195,图7-1)7-3 已知W、Fe、Cu的熔点分别为3399℃、1538℃和1083℃,试估算其再结晶温度。
答:再结晶温度:通常把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超过95%再结晶转变量的温度作为再结晶温度。
1、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其熔点之间存在一经验关系式:T再≈δTm,对于工业纯金属来说:δ值为0.35-0.4,取0.4计算。
2、应当指出,为了消除冷塑性变形加工硬化现象,再结晶退火温度通常要比其最低再结晶温度高出100-200℃。
如上所述取T再=0.4Tm,可得:W再=3399×0.4=1359.6℃Fe再=1538×0.4=615.2℃Cu再=1083×0.4=433.2℃7-4 说明以下概念的本质区别:1、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在结晶。
2、再结晶时晶核长大和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答: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在结晶。
定义一次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的等轴晶粒,位错密度显著下降,性能发生显著变化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称为(一次)再结晶。
《金属学和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
![《金属学和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2838811a37f111f1855b79.png)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1-1 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等晶向。
答:1-2 立方晶系的{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晶面共包括(1 1 1)、(-1 1 1)、(1 -1 1)、(1 1 -1)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 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Z方向截距为3c=3×2a/3=2a。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a/2(1 0 0)==√2a/2H(1 1 0)==√3a/6H(1 1 1)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a/2H(1 0 0)H==√2a/4(1 1 0)==√3a/3H(1 1 1)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1)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1、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H=2、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不全为奇数是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答:1-7 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
第四章铁碳合金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docx
![第四章铁碳合金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0924525a45177232e60a203.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崔忠圻)答案第四章铁碳合金4-1 分析Wc=0.2%,Wc=0.6%,Wc=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转变过程,用冷却曲线和组织示意图说明各阶段的组织,并分别计算室温下的相组成物及组织组成物的含量。
答:Wc=0.2%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转变过程: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中按匀晶转变析出δ铁素体,L⇌δ,组织为液相+δ铁素体2)液态合金冷却至包晶温点(1495℃),液相合金和δ铁素体发生包晶转变,形成奥氏体γ,L+δ⇌γ,由于Wc=0.2%高于包晶点0.17%,因此组织为奥氏体加部分液相。
3)继续冷却,部分液相发生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γ,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4)当合金冷却至与铁素体先共析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当合金冷却至共析温度时,奥氏体碳含量沿铁素体先共析线变化至共析点碳含量,发生共析转+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所以室温下的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
组织含量计算:组织含量计算:Wα(先)=(0.77-0.2)/(0.77-0.0218)×100%≈76.2%,Wp=1- Wα(先)≈23.8%相含量计算:Wα=(6.69-0.2)/(6.69-0.0218)×100%≈97.3%,W Fe3C= 1- Wα≈2.7%Wc=0.6%的转变过程及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含量计算:转变过程:1)液态合金冷却至液相线处,从液态合金处按匀晶转变析出奥氏体,L⇌γ,组织为液相+奥氏体。
2)继续冷却,直至消耗完所有液相,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
3)当合金冷却至与铁素体先共析线相交时,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铁素体α,组织为奥氏体+先共析铁素体4)当合金冷却至共析温度(727℃)时,奥氏体碳含量沿铁素体先共析线变化至共析点,发生共析转变γ⇌α+Fe3C,此时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5)珠光体中的铁素体都将析出三次渗碳体,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哈工大工业大学 崔忠圻主编](https://img.taocdn.com/s3/m/edd28e326bec0975f565e23d.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第一章填表:晶格类型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2a43868%面心立方4a421274%密排六方6a211274%5、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23)、(0-1-2)、(421)等晶面和[-102]、[-211]、[346]等晶向10、已知面心立方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答:(100):(110):(111):14、何谓组元?何谓相?何谓固溶体?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有何特点?何谓置换固溶体?影响其固溶度的因素有哪些?答: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相互混合形成的晶体结构与某一组元相同的固相。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固溶体仍保持着溶剂的晶格类型,但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晶格畸变,2)有偏聚与有序,3)当低于某一温度时,可使具有短程有序的固溶体的溶质和溶剂原子在整个晶体中都按—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转变为长程有序,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影响置换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原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晶体结构15、何谓固溶强化?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哪个大?为什么?答: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的强化效果。
原因: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也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间隙固溶体晶格畸变大于置换固溶体的晶格畸变16、何谓间隙相?它与间隙固溶体及复杂晶格间隙化合物有何区别?答: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形成的简单的晶体结构称为间隙相。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a95354a26925c52cc5bf45.png)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1)因为金属结晶时存在过冷现象,是为了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项的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
(2)过冷度随金属的纯度不同和本性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再很大范围内变化。
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越小。
(3)会,当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低于固态时,这时实际结晶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 m,此时,固态金属才能自发的转变为液态金属,称为过热。
2-4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均匀形核是指:若液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存在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液态金属与型壁相接触,晶核可以优先依附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核。
在实际的中,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要容易发生。
二者形核皆需要结构起伏,能量起伏,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的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
2-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正温度梯度下以平面状态的长大形态,服温度梯度下以树枝状长大。
2-6简述铸锭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形成原因:①型壁临近的金属液体产生极大过冷度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②型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地。
该晶区特点:组织细密,力学性能较好,但该晶区较薄,一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柱状晶区的形成原因:①液态金属结晶前沿有适当的过冷度,满足形核要求;②垂直于型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向相反的方向生长;③外因是散热的方向性;④内因是晶体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该晶区的特点:相互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相邻垂直的柱状晶区的交界面较为脆弱,并常聚集着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锭在热压力加工时,容易沿着这些脆弱面开裂,组织比较致密。
(3)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特定:①中心液体达到过冷,加上杂质元素的作用,满足形核的要求;②散热失去方向性,晶核自由生长,长大速度差不多,长成等轴区。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0616cce518964bce847c60.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崔忠圻)答案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1 a)试证明均匀形核时,形成临界晶粒的△Gk与其体积V之间关系式为△Gk=V△Gv/2b)当非均匀形核形成球冠状晶核时,其△Gk与V之间的关系如何?答:2-2 如果临界晶核是边长为a的正方体,试求出△Gk和a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形成立方体晶核的△Gk比球形晶核要大。
答: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由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金属结晶时需过冷的原因:如图所示,液态金属和固态金属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由于液态金属原子排列混乱程度比固态高,也就是熵值比固态高,所以液相自由能下降的比固态快。
当两线相交于Tm温度时,即Gs=Gl,表示固相和液相具有相同的稳定性,可以同时存在。
所以如果液态金属要结晶,必须在Tm温度以下某一温度Tn,才能使Gs<Gl,也就是在过冷的情况下才可自发地发生结晶。
把Tm-Tn的差值称为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金属材质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金属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当材质和纯度一定时,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实际结晶温度越低。
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及原因:会。
原因:与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的原因相似,只有在过热的情况下,Gl<Gs,固态金属才会发生自发地熔化。
2-4 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形核驱动力都是体积自由能的下降,形核阻力都是表面能的增加。
具有相同的临界形核半径。
所需形核功都等于所增加表面能的1/3。
不同点:非均匀形核的△Gk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Gk,随晶核与基体的润湿角的变化而变化。
非均匀形核所需要的临界过冷度小于等于均匀形核的临界过冷度。
两者对形核率的影响因素不同。
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除了受过冷度和温度的影响,还受固态杂质结构、数量、形貌及其他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
2-5 说明晶体生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答: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分为:正温度梯度: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情况。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e91b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b.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答案(崔忠圻版)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1)因为金属结晶时存在过冷现象,是为了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项的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
(2)过冷度随金属的纯度不同和本性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再很大范围内变化。
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越小。
(3)会,当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低于固态时,这时实际结晶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此时,固态金属才能自发的转变为液态金属,称为过热。
2-4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均匀形核是指:若液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存在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液态金属与型壁相接触,晶核可以优先依附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核。
在实际的中,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要容易发生。
二者形核皆需要结构起伏,能量起伏,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的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
2-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正温度梯度下以平面状态的长大形态,服温度梯度下以树枝状长大。
2-6简述铸锭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形成原因:①型壁临近的金属液体产生极大过冷度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②型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地。
该晶区特点:组织细密,力学性能较好,但该晶区较薄,一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柱状晶区的形成原因:①液态金属结晶前沿有适当的过冷度,满足形核要求;②垂直于型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向相反的方向生长;③外因是散热的方向性;④内因是晶体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该晶区的特点:相互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相邻垂直的柱状晶区的交界面较为脆弱,并常聚集着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锭在热压力加工时,容易沿着这些脆弱面开裂,组织比较致密。
(3)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特定:①中心液体达到过冷,加上杂质元素的作用,满足形核的要求;②散热失去方向性,晶核自由生长,长大速度差不多,长成等轴区。
第十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
![第十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e202c1be1e650e53ea9964.png)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7-10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7-10章](https://img.taocdn.com/s3/m/20c2b0b6c1c708a1294a4403.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 (崔忠圻版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 AC1 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 AC1 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 以上 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 AC1- AC3(亚共析钢)或 AC1-ACcm (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崔忠圻第三版课后题全部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崔忠圻第三版课后题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51f20783d049649b6658c7.png)
互相排斥;但与下半部分应力相反,二者互相吸引。所以这些点缺陷大多易于被吸收而跑到正刃形位错的下半部分 或者负刃形位错的上半部分聚集起来。对于尺寸较小的置换原子,则易于聚集于刃形位错的另一半受压应力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刃形位错往往总是携带者大量的溶质原子,形成所谓的“柯氏气团”。这样一来,就会使位错的晶格畸 变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以运动,造成金属的强化。 22. 晶体的面缺陷包括晶体的外表面(表面或自由界面)和内界面两类,其中内界面又有晶界、亚晶界、孪晶界、 堆垛层错和相界等。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1.①过冷现象:金属结晶时实际来自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叫做过冷现象;
②过冷度: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 Tn 与理论结晶温度 Tm 之差称为过冷度;
③近程有序:在金属液体的微小范围内,存在着紧密接触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称为近程有序;
④远程有序:在晶体中大范围的原子是紧密接触规则排列的,称为远程有序;
第一章 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1. 金属键: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它们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 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叫做金属键,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根据金属键的本质,金属具有以下特性: 1 导电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金属中的自由电子能够沿着电场方向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从而有良 好的导电性; 2 导热性: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正离子的振动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3 正电阻温度系数:当温度升高时,正离子或原子本身振动的振幅加大,可阻碍电子的通过,使电阻升 高,即表现为正电阻温度系数; 4 金属光泽:自由电子很容易吸收可见光的能量,而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当它跳回到原有能级时,就 把吸收的可见光能量重新辐射出来,从而金属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 5 延展性: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故金属的两部分发生相对位移时,金属正离子始终被包围在电 子云中,即仍继续保持着金属键合,这样,金属就能经受变形而不断裂,具有延展性。 2. 由双原子作用模型图,R0 相当于原子的平衡位置,任 何对平衡位置的偏离,都会收到一个力(吸引力或排斥力) 的作用,促使其回到平衡位置。(此外原子间的最大结合力不 是出现在平衡位置,而是在 R1 位置,这个结合力与金属的理 论抗拉强度相对应。)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所 做的功能使原子的势能更低(为负值),当原子移至平衡位置 R0 时,其结合能达到最低值,此时原子的势能最低、最稳定。 任何对 R0 的偏移,都会使原子的势能增加,从而使原子处于 不稳定状态,原子就有力图回到低能状态,即回到平衡距离 的倾向。将上述双原子作用模型加以推广,不难理解,当大 量金属原子结合成固体时,为使固态金属具有最低的能量, 以保持其稳定状态,原子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距离, 这边是固态金属中原子趋于规则排列的重要原因。如果试图 从固态金属中把某个原子从平衡位置拿走,就必须对它做功, 以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作用力。这个要被拿走的原子周围邻 近的原子数越多,原子间的结合能就越低,能量越低的状态 是最稳定的状态,而任何系统都有自发从高能状态向低能状 态转化的趋势。因此,常见金属的原子总是自发地趋于紧密的排列。 4. 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的质点(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集团)的具体排列情况,也就是晶体中的这 些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 晶格:为了方便起见,常人为地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称之为晶格。 晶胞:为了简便起见,可以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阵点的排列的规律 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成为晶胞。 8.-2.52% 9.(112)(211)(121)(-112)(1-12)(-11-2)(2-11)(21-1)(-211)(-121)(1-21)(12-1)12 个晶面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082e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1.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
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
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金属学和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
![《金属学和热处理》崔忠圻[第二版]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69490d336c1eb91a375d6f.png)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1-1 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等晶向。
答:1-2 立方晶系的{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晶面共包括(1 1 1)、(-1 1 1)、(1 -1 1)、(1 1 -1)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 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Z方向截距为3c=3×2a/3=2a。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1 0 0)==a/2H(1 1 0)==√2a/2H(1 1 1)==√3a/6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1 0 0)==a/2H(1 1 0)==√2a/4H(1 1 1)==√3a/3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1)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1、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H=2、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不全为奇数是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答:1-7 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
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将各原子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个正四面体,如图所示:此时c/a=2OD/BC在正四面体中:AC=AB=BC=CD ,OC=2/3CE所以:OD2=CD2-OC2=BC2- OC2OC=2/3CE,OC2=4/9CE2,CE2=BC2-BE2=3/4BC2可得到OC2=1/3 BC2,OD2= BC2- OC2=2/3 BC2OD/BC=√6/3所以c/a=2OD/BC=2√6/3≈1-8 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r=,四面体间隙半径r=;体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1 0 0>晶向的r=,<1 1 0>晶向的r=,四面体间隙半径r=。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11de46aa00b52acec7ca65.png)
(金属学与热处理崔忠圻课后答案)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1-1 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等晶向。
答:1-2 立方晶系的{1 1 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明各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1 1 1}晶面共包括(1 1 1)、(-1 1 1)、(1 -1 1)、(1 1 -1)四个晶面,在一个立方晶系中画出上述四个晶面。
1-3 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为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结局分别为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指数。
答:由题述可得: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Z方向截距为3c=3×2a/3=2a。
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1-4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1 0 0)==a/2H(1 1 0)==√2a/2H(1 1 1)==√3a/6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1-5 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面间距大小,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答:H(1 0 0)==a/2H(1 1 0)==√2a/4H(1 1 1)==√3a/3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1)注意: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的计算方法是:体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和为奇数是H=,当指数和为偶数时H=面心立方晶格晶面间距:当指数不全为奇数是H=,当指数全为奇数是H=。
1-6 试从面心立方晶格中绘出体心正方晶胞,并求出它的晶格常数。
答:1-7 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2-3 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熔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1)因为金属结晶时存在过冷现象,是为了满足结晶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越大,固、液两项的自由能差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
(2)过冷度随金属的纯度不同和本性不同,以及冷却速度的差异可以再很大范围内变化。
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反之,越小。
(3)会,当液态金属的自由能低于固态时,这时实际结晶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此时,固态金属才能自发的转变为液态金属,称为过热。
2-4试比较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答;均匀形核是指:若液相中各区域出现新相晶核的几率是相同的;非均匀形核:液态金属中存在微小的固相杂质质点,液态金属与型壁相接触,晶核可以优先依附现成的固体表面形核。
在实际的中,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要容易发生。
二者形核皆需要结构起伏,能量起伏,过冷度必须大于临界过冷度,晶胚的尺寸必须大于临界晶核半径。
2-5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答;正温度梯度下以平面状态的长大形态,服温度梯度下以树枝状长大。
2-6简述铸锭三晶区形成的原因及每个晶区的性能特点?(1)表层细晶区形成原因:①型壁临近的金属液体产生极大过冷度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②型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地。
该晶区特点:组织细密,力学性能较好,但该晶区较薄,一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2)柱状晶区的形成原因:①液态金属结晶前沿有适当的过冷度,满足形核要求;②垂直于型壁方向散热最快,晶体向相反的方向生长;③外因是散热的方向性;④内因是晶体晶体生长的各向异性。
该晶区的特点:相互平行的柱状晶接触面及相邻垂直的柱状晶区的交界面较为脆弱,并常聚集着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使铸锭在热压力加工时,容易沿着这些脆弱面开裂,组织比较致密。
(3)中心等轴晶区形成特定:①中心液体达到过冷,加上杂质元素的作用,满足形核的要求;②散热失去方向性,晶核自由生长,长大速度差不多,长成等轴区。
该晶区的特点:裂纹不易扩展,不存在明显的若面,各晶粒取向不同,性能无方向性,但分枝较多。
显微缩孔较多,组织不够致密,对性能影响不多,一般铸件要求得到发达的中兴等轴晶区。
2-8,(1)错,只补偿了表面能的2/3。
(2)错,只有足够的能量起伏提供形核功,不可以形核。
(3)错,负温度梯度,才以树枝状的方式生长。
第三章.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3-1在正温度梯度下,为什么纯金属凝固时不能呈树枝状生长,而固溶体合金却能呈树枝状成长?答:因为温度梯度为正时,由溶质在固溶体界面前沿液相的富集而引起的成分过冷,溶质组员重新分布,形成溶质的浓度梯度,将对固溶体合金的晶体形态产生极大的影响,产生树枝状的形态,而纯金属结晶时没有成分过冷的现象,因此在正温度梯度时,没有树枝状的形态产生。
3-2何谓合金的平衡相图,相图能给出任一条件下合金的显微组织组织吗?答:合金的组成相或组织状态与温度、成分、压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解;不能,如果相比较多,成分复杂的时候,那么合金的平衡相图则不适用。
3-3有两个形状、尺寸均相同的Cu-Ni合金铸件,其中一个铸件的另外一个铸件的,铸后自然冷却。
凝固后哪一个铸件的偏析严重?为什么?找出消除偏析的措施。
答:查图,书上70页,图3-11,50%对应的固相线与液相线的垂直高度差大于90%所对应的固相线与液相线的垂直高度差,因此,50%所对应的铸件的偏析严重,消除偏析方法:分为树枝偏析和区域偏析,树枝偏析可以通过锻造,再结晶,高温扩散和锻后热处理得到消除,区域偏析只能通过锻造来减轻其影响,使夹杂物分散,并将显微孔隙和疏松锻合.3-4何谓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对固溶体结晶时晶体长大方式和铸锭组织有何影响?答:成分过冷: 凝固时由于溶质再分配造成固液界面前沿溶质浓度变化,引起理论凝固温度的改变而在液固界面前液相内形成的过冷。
这种由固-液界面前方溶质再分配引起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对晶体长大方式的影响: 无成分过冷时,晶体为平面状生长;成分过冷稍有增大时,呈胞状生长;成分过冷更大时,是树枝状生长。
对铸锭组织的影响:产生成分偏析,导致组织化学成分不均匀。
第四章铁碳合金4-1分析Wc=0.2%、Wc=0.6%、Wc=1.2%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平衡冷却至室温的转变过程用冷却曲线和组织示意图说明各阶段的组织,并分析计算室温下的相组成及组织组成的含量。
答:(1)Wc=0.2%;组织组成:相组成:(2)Wc=0.6%;组织组成:相组成:(3) Wc=1.2% 组织组成:Ⅱ相组成:本章的计算,求组织组成,相组成,都是利用的杆杆原理。
理清思绪,则非常简单。
知道共析钢,共晶铁二者的不同含碳量的组织组成、相组成。
理清思路。
4-2,分析Wc=3.5%、Wc=4.7%的铁碳合金从液态到室温的平均结晶过程,画出冷却曲线和组织转变示意图,并计算室温下的组织组成和相组成。
答:(1)Wc=3.5%,组织组成:Ⅱ相组成:(2) Wc=4.7%,, 组织组成:Ⅰ相组成:4-3计算铁碳合金中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的最大可能含量。
答:最大可能含量;=ⅡⅢ4-5为了区别两种弄混的碳钢,工作人员分别截取了A、B两块式样,加热至后保温以极缓慢的冷却速度冷至室温,观察金相组织,结果如下:A,试样的先共析铁素体面积为41.6%,珠光体的面积为58.4%。
B,试样的二次渗碳体的面积为7.3%,珠光体的面积为92.7%。
设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密度相同,铁素体中的含碳量为零,试求A、B两种碳钢的含碳量。
,答:A,设含碳量为x,则有:(0.77-x)/(0.77-0.0218)x100%=41.6%,x=0.45%B,设含碳量为x,(x-0.77)/(6.69-0.77)x100%=7.3%,x=1.20216%4-7 相图有哪些应用,又有哪些局限性?答:(1)应用1,它是研究铁碳合金的重要工具,了解并掌握它,对钢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各种加工工艺的制定以及工艺废品产生原因的分析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意义。
2从某种意义上讲,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工具,是研究碳钢和铸铁成分、温度、组织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3为选材提供成分依据。
4,在锻造方面的应用:可以确定钢材在锻造时必须选择在奥氏体区的适当温度范围内进行,因为奥氏,体单相变形均匀,强度较低,塑性较好,便于塑性变形5在焊接方面的应用:焊接时从焊缝到母材各区域的加热温度是不同的,可根据铁碳合金相图分析低碳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变化情况6在热处理方面的应用:根据铁碳合金相图拟订淬火、退火、正火等各种热处理加热规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局限性:1与实际的生产的温度有偏差,某些参数在其中不能找到。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9-2,何谓奥氏体晶粒度?说明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的性能的影响?答;(1)晶粒度是指晶粒大小的量度,当以单位面积内晶粒个数或每个晶粒的平均面积与平均直径来描述晶粒大小时,可以建立晶粒大小的清晰概念。
(2)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可使钢在冷却后获得细小的室温组织,从而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9-8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答:(1)马氏体中碳的偏聚(2)马氏体的分解(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4)碳化物的转变(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相回复,在结晶。
9-9比较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的组织和性能?答:(1)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都是属于珠光体类的组织,都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差别仅仅是片间距粗细不同,三者的片间距一次减小。
珠光体的硬度与断裂强度与片间距成正比关系,塑性与片间距成反比。
(2)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三者的成分均相同,都是基体,渗碳体颗粒分布在上面的组织。
但是由于渗碳体粗细程度依次降低,材料的强度、韧性也随之增加。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3,在生产中为了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是提高亚共析钢中珠光体的含量,问应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答:采用“正火”工艺10-4 淬火的目的是什么?淬火方法有几种?比较几种淬火方法的优缺点?答:有四种淬火的方法。
(1)单液淬火法,(2)双液淬火法,(3)分级淬火,(4)等温淬火。
各自优缺点,(1)操作简单,只适用于小尺寸的工件,对尺寸较大的工件,易产生变形和开裂。
(2)有利于防止变形和开裂,尺寸较大碳素钢也适用。
控制在水中的淬火时间是难点,过段或者过长都对工件有影响。
(3)温度可以取略低于Ms点的温度,适用于尺寸大工件。
(4)显著减小工件变形和开裂,只适用于尺寸小的工件,适宜形状复杂,尺寸要求精密工具和机器零件。
10-5,试简述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温度的选择原则。
为什么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不能超过线?答:亚共析钢淬火温度:,,,过共析钢淬火温度:如果说是超过了线,碳化物将全部融入过共析钢中的奥氏体,使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增加。
从而降低了钢的Ms,点,则会出现淬火后残余奥氏体增加的想象,降低过共析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10-16何谓钢的淬透性、淬硬性?影响钢的淬透性、淬硬性及淬透层深度的因素是什么?答: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也可说是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硬度,即硬化的能力。
淬透性与临界冷却速度有关,与淬火介质,以及本身的性质有关。
淬硬性与马氏体中含碳量有关,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好。
10-9何谓调制处理?回火索氏体比正火索氏体的力学性能为何较为优越?答:调制处理:淬火+高温回火。
回火索氏体是颗粒状的渗碳体分布在基体上面;正火索氏体是细片状的珠光体组织,可知,回火索氏体的组织要细小些,故在塑性、韧性、冲击值方面比正火索氏体好。
10-10为了减少淬火冷却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答:再采取“回火“热处理工艺。
10-15,指出的45钢(退火状态)经下列温度加热并水冷所获得的组织:,,。
查阅教材,231页,图9-3,找到含碳量为4.5%的点,对应做垂线。
在不同温度范围观察出结果,得出结论则可解答。
答:,没有达到亚共析钢的淬火温度,故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则有一部分的组织马氏体化,故最后组织为:M+铁素体,T,组织完全马氏体化,故最后的组织为:M(马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