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演示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
明清文学(1368-1911)文化消退期
四个阶段:①明洪武到成化年间;②弘治到明末;③清初到十八世纪末;④十九世纪初到清末。

一、明前期社会与文学
1、经济政治背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大大强化
(1)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
“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卷一)
①移民垦荒,兴修水利;
②军队实行屯田;
③改革元朝而来的匠户制度;
④重农抑商。

(2)政治上:强化皇权独裁
①废除丞相制和三省制;
②设立特务组织;
③分封藩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④清洗建国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2、思想文化上笼络与恫吓并行
笼络手段:
(1)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立为官方哲学。

(2)实行八股考试。

内容特点:“代圣贤立言”。

形式特点:格式固定,字数限定。

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

不良影响: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知识阶层整体文化素养低下;
②奴性意识被大大强化。

◆正面意义
例一,铁弦“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例二,方孝孺“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3)设馆阁、编图书以养士。

◆馆阁养士
◆《永乐大典》解缙等奉谕编纂,前后历时5年,“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高压措施:
(1)直接干涉文学创作及文艺演出等活动的题材与内容。

《大明律》:“凡乐人搬演杂剧戏文,不
许装扮历代后妃,忠诚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富民之家若有妆者,与同罪。


(2)杀戮持不合作态度的知识分子。

“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

(3)不断制造文字狱。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则垂宪”
尉氏县学教授许元“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光天之下”、“天生圣人”
德安府训导吴宪“望拜青门”
卢熊兖州知州→衮州知州
印度高僧释来复“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


“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赵翼《廿二史札记》)
“明初刑法之酷,何至于此,几于桀纣矣。

”(董含《三冈识略》)
3、文学概况
(1) 戏剧领域贵族化、御用化、
道德化。

①杂剧
朱有燉朱元璋之孙,号诚斋,作杂剧31种。

内容大多以游赏庆寿、神仙道化为内容。

②南戏“以时文为南戏”
丘濬《五伦全备记》、邵灿《香囊记》
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全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臭腐烂,令人呕秽”。

(2) 诗文领域
①明初诗文创作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高启1336~1374,“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主要诗歌内容:
A、描写元明更替时的社会场景,如《吴越纪游》组诗。

B、抒发自我的人生理想,例如《青丘子歌》。

C、登临怀古之作,例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D、咏物之作,例如《梅花》9首。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宋濂1310~1381,“开国文臣之首”,主张“以道为文”,代表作《与东阳马生序》。

刘基1311~1375,“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寓言集《郁离子》。

②台阁体杨荣、杨溥、杨士奇,、“颂圣德,歌太平”
东风御苑物华新,吉日游观命近臣。

金瓮特颁千日酝,玉盘兼赐八珍淳。

翠含杨柳桥边雾,香泛芙蓉水上云。

鱼跃鸢飞皆化育,须看海宇颂皇仁。

(杨士奇《赐游西苑同诸学士作》)
天开形势庄都城,凤翥龙蟠拱帝京。

万古山河钟王气,九霄日月焕文明。

祥光掩映浮金殿,瑞霭萦回绕翠旌。

圣主经营基业远,千秋万岁颂升平。

(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③茶陵诗派李东阳为首,主张作诗
学习汉唐,重视诗歌语言、声调。

◆李东阳1447~1516,“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
《春至》“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
《马船行》“凭官附势如火热”,“乘时射利习成俗”
《茶陵竹枝歌》“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絺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其七)
《幽怀》其四“懒携竹杖踏莓苔,寂寂残樽对雨开。

开口只应心独语,闭门休问客谁来。

幽居有道堪藏拙,巧宦逢时亦自才。

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绝嫌猜?”
《除夕》“独吟孤坐总伤神,谁伴长安守岁人?卦数已周无那老,年华初转又逢春。

思亲泪尽空双眼,哭女声高彻四邻。

还向灯前添旧草,拟从新岁乞闲身。


(3)小说领域
①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②文言小说“剪灯三话”
瞿佑(1341—1427),钱塘人,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成书于1378年,共4卷21篇。

内容特点:
A、写元明易代之际人们的命运与感怀,如《华亭逢故人记》、《修文舍人传》。

B、带有市井气息的爱情婚姻故事,如《联芳楼记》、《翠翠传》。

与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并称“剪灯三话”。

二、明中后期社会与文学
1、政治经济状况
(1)社会政治趋于腐败,统治者耽于享乐,对社会的控制相对宽松,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空间。

明中后期,皇帝大多是所谓的“无赖儿郎”(鲁迅语)。

游戏皇帝明武宗朱厚燳,年号正德
罢工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2)商业经济繁荣,促使市民通俗文
学的繁盛。

“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嘉靖《吴邑志》)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唐寅《六如居士全集》卷二《阊门即事》)(3)农业经济因土地兼并而纷纷破产,使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力降低。

2、思想文化状况形成热情奔放的个性解放思潮
(1)王阳明的“心学”奠定了中后期反理学思潮的哲学与基础。

“心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①绍宋儒陆九渊“心即理”学说,提出“良知说”。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
②提出知行合一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传习录》)
(2)王学左派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形成。

泰州学派(后世俗称王学左派)
核心精神:“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
王学左派人物任务李贽
①彻底的反权威、反偶像崇拜的精神。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焚书·答耿中丞》)
②承认并强调人生种种欲望的正当性,抨击禁欲主义、假道学。

“盖声色之来,发乎性情,由乎自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明史·儒林传》:“笃信程朱而不复迁异学者,无复几人矣。


(3)形成“主情”的文学创作热潮。

童心说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所谓“童心”是“绝
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者,真心也”。

即天下的好文章,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性灵说主张好作品“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主张文学的主要内容与任务是表现个体真实的性情和欲望。

3、文学状况
明代文学在中期弘治、正德年间开始复苏、繁荣,并在后期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高潮。

(1)复苏的标志
①《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弘治以后,开始大量印行,流布全国。

②吴中四才子、前七子等文学团体出现。

◆吴中四才子(又称江南四大才子)即成化、正德年间的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等四人,是一个以苏州为活动中心的地方性文学团体,大多为科举失意的文士,放浪形骸,多才多艺,主张文学表现作者的
个性和人生愿望。

江湖之远(在野文人)
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个平地一个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前七子指弘治期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一个文学团体,这些人多为新中进士,居官京中,政治上皆有操守,他们在文学上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借以反对“台阁体”,对打击明前期空洞的文风起了一定的的作用。

其缺点为创作一味以模仿为能事,虽有许多关注现实的作品,但成就有限。

庙堂之高(在朝文人)
李梦阳《秋望》: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2)文学创作在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高潮。

①诗文领域
A、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人在文坛重举复古大旗,做诗讲究法度格调,以王世贞成就最高。

王世贞《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B、唐宋派是与后七子同时的又一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人,他们反对前期“文必秦汉”的主张,提倡唐宋文风,以韩、柳、欧、曾为师,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归有光为其中
的佼佼者。

归有光《项脊轩志》。

C、公安派指明后期湖北公安县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表现个性化的情感与欲望,任性而发,体现了一种反对道统文学的精神,追求一种随意轻巧的风格,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有一定的纠正作用。

弊端是为文过于率意俚俗。

D、竟陵派是明后期受公安派影响而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亦主张独抒性灵,但是于古人作品中求得,“求古人真诗所在”,反对公安派的俚俗浮浅,语言上刻意求新求奇,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

E、晚明小品文指明末是兴盛的一时的那种体制自由、短小精练的散文作品。

文学精神上受性灵派的影响,内容上趋于生活化、个人性,以表现闲逸的情致为主,文风率真直露,以张岱为代表性作家。

◆张岱
“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
“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

”(张瀚《松窗梦语》卷七)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自为墓志铭》)“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
②戏剧领域
A、杂剧“南杂剧”
题材上大为拓宽,思想渐深,张扬个性、批判个性、伦理反思等成为主要内容;形式上长短自由,以一折为多;音乐上大多是南北曲合套或纯用南曲。

代表作品有康海《中山狼》、王九思《杜甫游春》、徐复祚《一文钱》、吕天成《齐东绝倒》及徐渭《四声猿》等,其中《四声猿》为南杂剧最高代表。

B、传奇中国戏曲史上第二个高潮,以梁辰鱼的《浣纱记》为明传奇形成的
标志,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为最高代表。

③小说领域
A、长篇白话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真正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西游记》、《金瓶梅》先后问世,在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之外,另创神魔小说、世情小说两大流派。

各种题材的小说数量空前。

B、白话短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C、小说批评
明后期叶昼评《水浒传》、清初金圣叹评《水浒传》、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张竹坡评《金瓶梅》、清乾隆年间脂砚斋评《石头记》等。

三、清前期的社会与文学
1、经济、政治背景
经济上,恢复农业、工商业
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政权,沿用明制,设满汉双职。

雍正时,成立军机处,
强化皇权。

2、思想文化背景
(1)官方政策——沿用前明笼络与高压并举的政策
笼络政策:
①继续推行八股取士制度,尊崇程朱理学,借以迎合、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②开设博学鸿词科,网络天下名士,为朝廷所用,消除汉族知识精英的排斥意识。

黄宗羲《周节妇传》:“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李禺
③编撰《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将天下的有名士人揽至朝廷,同时也将任何不利于巩固清政权的思想、言论清除。

高压手段:大规模的文字狱,以消灭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

庄廷鑨明史案、吕留良案、徐骏案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康熙时诗人丁介)
(2)民间状况
①明后期的反理学思潮作为一种异端思想在清前期继续在知识分子传承。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蒲松龄《聊斋志异》“痴情”;曹雪芹《红楼梦》“情榜”;袁枚“性灵”。

②实学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提倡“经世致用”。

“君子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

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志,知天下之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顾炎武《与潘次耕札》)
3、文学状况
(1)小说
①文言短篇小说在唐传奇后,从新形成一个创作高潮。

②长篇小说创作继续繁盛。

《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儒林外史》、《红楼梦》为清代长篇小
说的代表。

(2)戏剧传奇为主
洪昇《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是整个清代戏剧创作成就的代表,时号“南洪北孔”。

(3)诗、文、词

①爱国诗派清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等人为代表,他们多为气节高尚的明朝遗民,诗歌创作的共同主题是抒写朝代更替之际的家国之痛和感慨于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且体验深切,感慨真挚。

屈大均《壬戌清明作》:“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②贰臣诗人主要是清初仕清的一
批诗人,钱谦益、吴伟业等为其领袖,贰臣的身份使这一派诗人的创作内容和情感十分复杂,他们的诗一般都涉及到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颇多故国之思与兴亡感慨,又同时充满着降臣的人生哀伤和耻辱感。

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成就。

钱氏周围形成了“虞山诗派”;吴伟业则擅长歌行诗派,后世称之为“梅村体”。

《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应关大计,无奈英雄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过淮阴有感》(二首选一):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③神韵说康熙时期由王士禛提出,王为钱谦益之后的诗坛盟主,所谓神韵,即指诗歌要含蓄空灵,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味,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在创作上以王维、
孟浩然的诗为典范。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出身世家大族,自幼有诗名,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有《渔洋集》。

论诗以神韵为宗。

《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威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诗风三变。

早年的诗歌创作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神韵说”贯穿始终。

早年诗作《秋柳四首》、《秦淮杂诗》20首等。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秦淮杂诗》第一首)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再过露筋祠》)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寄
陈伯玑金陵)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濛濛水云外。

”(《江上》)
中年诗作《蜀道集》、《南海集》等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

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复城。

跃马雄图馀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

飞楼直上闻哀角,落日涛头气不平。

”(《登白帝城》)朱彝尊、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也称“南施北宋”,四人统领诗坛。

④格调说雍正、乾隆年间由沈德潜提出,以儒家诗教为本,鼓吹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风,宗法唐诗,反对宋诗,讲究诗歌的格律与声调(“格高”“调响”),内容平庸无奇。

⑤肌理说乾隆、嘉庆时诗人翁方纲提出,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志言集序》)肌理包括诗歌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
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认为学问是作诗之根本,推崇宋诗。

⑥性灵说由袁枚提出,主张诗生于人之性情,诗要能表现人的个性,同时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才华,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性在清代的一个映现。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

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遣兴》),“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答惠定宇书》),“六经尽糟粕”(《偶然作》)。

袁枚论诗宗尚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自把新诗写性情”;“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蒋心馀藏园诗序》)。

袁枚作诗题材广泛,感情奔放,笔调活泼。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其二)
小诗则以清新灵巧、别出心裁见长,如《湖上杂诗》:“桃花吹落沓难寻,人为来迟惜不禁。

我道此来迟更好,想花心比见花深。


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①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婉
散文在清初大体上回归到了“载道”传统,三大家生于易代乱世,写人状物,抒情说理,富于激情。

其中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

“三家”是桐城派的先声。

◆侯方域1618~1654,少有才名,入清未仕,《壮悔堂文集》10卷。

以小说为文,大量描写掾吏、伶人、名伎、军校等下层人物,代表作《马伶传》、《李姬
传》。

◆魏禧1624~1680。

认为文章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自谓“少好《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博学多闻,身际易代,怀抱遗民思想,关心天下时务。

代表作有《大铁椎传》等。

◆汪琬1624~1690。

散文力主纯正,碑传尤为擅长,“公卿志状皆得琬文为重”,代表作《周忠介公遗事》。

②桐城派从康熙年间开始,以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三人为领袖,形成的一个历时二百余年的散文流派。

因为主力皆为安徽桐城人,故后世以桐城派名之。

方苞“义法”说,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神”、“气”、“音节”。

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相统一;以“阳刚”和“阴柔”分类,提出“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协合以为体”;提炼文章的艺术要素为“神、理、气、味”
和“格、律、声、色”八字,。

桐城派的影响“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湘乡派”(曾国藩及曾门弟子)、严复与林纾。

③骈文骈文复兴,康熙年间有“骈文八家”。

汪中的骈文代表清代的最高成就。

汪中 1745~1794,扬州人。

“无书不读是汪中”。

学问见识博大,著作繁复。

以善骈文著名,代表作擅《哀盐船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汪中亦善诗,如《梅花》:“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①清初词坛三家
朱彝尊宗法南宋词风,尤其尊尚姜夔、张炎等,“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词律严谨,用字清新,其影响笼罩清前期词坛,形成浙西词派。

《眼儿媚》:“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
曾圆。

含羞几度,已抛人远,忽近人前。


情最是寒江水,催送渡头船。

一声归去,临
行又坐,乍起翻眠。


陈维崧作词1800多首,题材广泛,继承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以感慨身世、怀古伤今之作最出色,风格倾向于豪放,开创阳羡词派。

《醉落魄》:“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
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昏。

此际偏思汝。


纳兰性德 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纳兰出生名门,天分高,性情敏感,富于热情,作词崇尚李煜,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被后人称为“清词第一人”。

《蝶恋花》:“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
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顾贞观《金缕曲》二首: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

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

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