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管窥中国端午节文化现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管窥中国端午节文化现状摘要:文章通过对比中韩两国的端午渊源以及端午文化传承现状,对中国端午节的民俗传承过程中的欠缺之处作了深刻反思。

关键词:韩国江陵端午祭;中国端午节;渊源;文化内涵;对比
一、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源流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博大宽广,影响深远广阔,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韩国申遗成功也引起我们深层反思,我们不得不坦然接受我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缺失。

很多学者认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捍卫传统文化仅靠“严防死守”远远不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许多亚洲国家同样有很深的浸染,这无法以国界划定。

首先,韩国端午祭很可能是从中国的端午节延伸而来。

很多韩国学者表示:一方面,端午祭是韩国现存的规模与影响巨大的乡土神祭;另一方面,端午祭是中国的重要节日流入韩国后本土化的结果。

①韩国的端午节在公元八世纪中叶从中国传入,江陵端午祭中没有半点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等人的痕迹是因为韩国的端午祭只是
借用了端午节的名称和时间,并把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放到这个节日里,替换了原来的内容。

②有韩国学者也表示,江陵端午祭是大型的祭祀活动,毫无意义可言。

因此,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

其次,韩国的社会是中国古文化的缩影。

韩文中至今还保留着
不少汉字,据统计,韩文读音65%与古汉语读音极为相近。

韩国传统的道德观也极有影响力,他们仍守着等级秩序中的长幼尊卑,信守着女子的三从四德。

我们且不论这些文化正确与否,而单就韩国人对古文化的重视程度我们便可看到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和重视程度。

二、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阳”、“蒲节”、“解粽节”、“天中节”、“诗人节”、“龙船节”、“地腊节”、“女儿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最初形成于战国,经汉代的传承、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定型,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等活动,并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

唐代以后,端午节主要按着魏晋南北朝的样子传承下来,并且沿用了“端午”之名。

“端午”一词的最早记载见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④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

其一,纪念英雄人物。

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


⑤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无论哪种观点,都反映了文化的人文积淀特征。

其二,图腾祭说。

吴越民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
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其三,夏至的演变。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端阳节。

可是,从其原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

⑥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另外,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说,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也广为流传。

都体现着端午节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

三、端午节的习俗及保护策略
(一)我国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活动多种多样。

其一,缠挂各种端午索。

其二,用符图驱邪。

其三,广泛采用菖蒲、艾蒿。

其四,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

其五,吃粽子。

其六,赛龙舟。

湖北竞渡亦十分壮观,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诗中描写了荆州沙市竞渡的盛况。

“金鳞折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

黄头胡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

渴蛟饮河貌触石,健马走阪丸注坡。

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

”⑦其七,姻亲交往。

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交往,因此许多地方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

端午节丰富的习俗活动,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传承至今的节俗传统。

端午节在仲夏时节,疾病瘟疫流行,人们将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

科学的发展消除了人们的“迷信”,但我们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其调整、创新,是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江绍原先生在1926年提出了“公共卫生说”,就是极好的创新与发展。

⑧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契机与动力。

我们在梳理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民俗活动的过程之中认识到,传统的端午民俗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韩端午的文化内涵对比
2008年起,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端午节放假3天,人们自然记得吃粽子,却再没有什么值得亲自参与的民俗活动了,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日益重视,很多节日庆典正在悄然兴起,而这些庆典能否唤起群众的参与兴趣也还有待探讨。

韩国的端午祭,申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内涵是韩国民众自发的民俗活动。

中国的节日庆典民众参与的环节还相对较少,这的确不利于端午节民俗文化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

大部分百姓参与传统节日的方式只是吃相应的食物,而未曾体会其中应有的文化或是传统中优良的民族品格。

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深刻思考:
1.政府应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政府的意识和态度在民俗传承中将会给予人民大众以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部分,但我们也应看到江陵端午祭中的“江陵农乐”等从濒临灭亡到复兴繁荣的变化,1967年,韩国政府就将江陵端午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文件来进行保护,使这项民俗活动获得传承与创新。

我们也看到,韩国每年的传统活动,都有民俗学者积极介入。

这种学术参与,也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积极健康的发展。

这便是政府有效管理和规划的成功例证。

有他国的经验在先,我们也应结合国情予以借鉴。

2.紧随时代脉搏使民俗融入百姓生活
“端午祭”是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提出:积极开拓“保护”空间即“保存“以“存”为目标;“保护”以“养”为目标,这是对对象生命系统生态整体的保养与呵护,着眼于民俗生命的延续与发展。

江陵政府和人民既用心守护“端午祭”的生命之根,又主动从现实吸取滋养,不断开拓新机,最终实现了传统的持续发展。

中国百姓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应作为民俗发展考虑的要素,历史在不断演进发展,有些民俗形式被抛弃已经成为必然,但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融入新鲜的、利于民俗传承的新东西也是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应该认真思索的另一层面。

注释:
①黄崇浩.中韩端午节祭之关联性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②刘石林.汨罗端午习俗与韩国江陵端午祭探源与比较[j].岳
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③邹函奇.从中韩端午之争谈中华文化观的树立[j].中华文化,2010(6).
④中国地方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⑤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⑥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⑦江绍原.端午竞渡本依靠.晨报副刊[c].江绍原民俗学论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白琳(1991.1-),女,天津市人,本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妍(1989.9-),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