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真题精选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真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20题)
1、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布了(),并就其落实工作发出通知。
A.《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B.《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C.《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D.《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答案】 D
2、职业的要素包括特定社会责任、专门业务以及()。
A.主要生活来源
B.职责权利
C.职业劳动
D.生活方式
【答案】 A
3、部分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或者仪表不整、举止粗俗,
这反映了这些教师的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是()。
A.价值观念单薄
B.育人意识退化
C.角色意识淡化
D.敬业精神弱化
【答案】 C
4、人们常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教师()的意义。
A.埋头苦干
B.为人师表
C.公平公正
D.开拓创新
【答案】 B
5、人的需要和目的被消融到追求经济增长的技术目标中,人反而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
这体现的是()。
A.技术工具化
B.技术手段的目的化
C.技术社会的自由丧失
D.技术异化的显现
【答案】 B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精神的内涵表现在()。
A.从价值角度说,要有人文社会价值取向
B.从功能角度讲,要以广义的科技文化作为动力
C.从社会角度讲,要落实到塑造文明主体上
D.以上都是
【答案】 D
7、师表精神的核心是()。
A.人本精神
B.奉献精神
C.科学精神
D.道德精神
【答案】 B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师如果无视自己的教育义务,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那必然严重造成教育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B.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道德义务观是密不可分的
C.高校教师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需要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D.经过教师教育活动的反复实践和认识,道德义务会内化为教师的“内心需要”
【答案】 C
9、宋明理学兴盛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大特点是()。
A.言传身教
B.天人合一
C.知行合一
D.反求诸己
【答案】 C
10、比较符合师生关系实际的是师生之间关系模式是()。
A.代际关系模式
B.朋友关系模式
C.法律关系模式
D.代际一朋友关系模式
【答案】 D
11、我国古代第一次用学规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规范要求的是()。
A.《岳麓书院揭示》
B.《岳麓书院条例》
C.《白鹿洞书院揭示》
D.《白鹿洞书院教条》
【答案】 D
12、以下()不属于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
A.依法依规处理
B.品德评价
C.批评教育
D.价值澄清
【答案】 D
13、教师职业道德关系到学生心理的塑造,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这主要体现了教师道德的哪种特征()。
A.道德意识的高标准
B.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C.道德规范的严格性
D.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答案】 D
14、“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技术成了一种无政府状态,成了一种破坏力量。
”以上观点属于()。
A.技术决定论者
B.技术价值中性论者
C.技术乐观主义
D.技术悲观主义
【答案】 D
1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原则有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
A.质的分析原则
B.质量并重原则
C.主客体双重性原则
D.全面要求原则
【答案】 A
16、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人文价值的失落。
这体现的是()。
A.技术工具化
B.技术手段的目的化
C.技术社会自由丧失
D.技术异化的显现
【答案】 C
17、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所不同。
但不同历史
时期,也存在着共同的教育伦理关系,表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
A.可变性
B.差异性
C.历史继承性
D.多元化
【答案】 C
18、部分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或者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这反映了这些教师的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是()。
A.价值观念单薄
B.育人意识退化
C.角色意识淡化
D.敬业精神弱化
【答案】 C
19、下列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是()。
A.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B.捏造数据
C.篡改数据
D.抄袭文
【答案】 D
20、西汉时期,董仲舒认为教师的道德在于()
A.诲人不倦
B.有教无类
C.化民成性
D.因材施教
【答案】 C
多选题(共10题)
1、在现代伦理学概念体系中,道德是()。
A.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B.以社会习俗、舆论和人类良知为维系手段
C.以善恶为价值评价方式
D.是一种外在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制手段
【答案】 ABC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包括的要素有()。
A.教师道德原则
B.教师道德评价
C.教师道德规范
D.教师道德范畴
【答案】 ACD
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内部条件有()。
A.教师个人的世界观
B.教师个人的人生观
C.教师个体道德素质
D.教师个体能力素质
E.教师个人身体素质
【答案】 ABCD
4、教书与育人的伦理学意义是()。
A.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
B.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C.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成为人民满意教师的重要内容
D.是促进教师高尚道德形成的关键
【答案】 ABC
5、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是多方面的
B.人所创造的价值不仅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具有自我意义
C.人的价值创造和社会对其的承认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容易直接地、及时地得到社会的公正评价
【答案】 ABD
6、教师作为独立的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要求以下条件()。
A.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础
B.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理论前提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
【答案】 ACD
7、正确处理言教和身教的关系要认真把握的是()。
A.教书育人,关爱学生
B.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C.严于律己,勇于自责
D.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答案】 BCD
8、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教师履行师德规范有重要意义
B.对教师履行师德原则有深远影响
C.对教师道德实践有很大的作用
D.有助于教师道德人格塑造
【答案】 ABCD
9、以下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价值观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态度和观点的总和
C.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D.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
相对稳定的特点
【答案】 ABCD
10、下列选项中,对教师道德评价的认识错误的是()。
A.对教师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最一般概念是“善”和“恶”
B.教师道德评价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教师道德评价的主体
C.历史上少有伦理思想家提出有关善恶标准的解释和观点
D.历史上的“义”“利”之争实质上就是教师道德评价
【答案】 BCD
大题(共3题)
一、在课上上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逢课必讲“瞧瞧
人家国外”成为普遍现象,……,针对微友类似的留言,《辽宁日报》
日报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
座城市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实践,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发现了这种“眦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
为此,该
报刊发了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
样说中国》提出质疑。
(2014年11月11日《辽宁日报》)面对舆论
对“眦必中国”怪像的质疑,有人不以为然,甚至将其与“学术自由”和“发牢骚、讲怪话”混为一谈。
请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解疑释惑、教书育人,是包括高校老师在内的所有教
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师者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品德塑
造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面对将中国视为负面典型案例库、动
辄“呲必中国”的负面言论,常常将负面情绪传导给学生的高校教师,无法担当起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重任。
(2)正如“金无足赤、人无
完人”的道理一样,社会主义中国不尽完善、不如人意的瑕疵之处仍
不可避免。
对那些批评祖国最厉害的人们不以恶意揣度,但前提却
必须是胸怀一腔“爱恋”的希冀与善意。
而不是不遗余力地一味谪贬、诋毁,甚至是一种仇视。
(3)指出少数高校教师言行之不妥,并不
说一定要为国家的缺憾刻意掩饰,而是要在披露与展示的鼓与呼的
同时,尽力为其补足短板献计献策并付诸实践。
每一个国人都是祖
国大家庭的一员,都是致力于民族复兴的梦之队成员。
“一损俱损一
荣俱荣”应该是公民个体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的亲子血缘。
缺乏理论
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大学课堂,弥漫的是割断历史、是非
混淆的信念动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短视,是崇洋媚外、厚黑保身的情感失落,此等“误人子弟”的后果贻患无穷、害莫大焉。
(4)发生在大学讲堂里的“呲必中国”,绝非一般老百姓“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街谈巷语,危及的是“爱我中华”的民族大义,
是亟待较真儿和务必厘清的大是大非问题。
“牢骚太盛防肠断”,摒
弃“呲必中国”怪像,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占领大学课堂,才能不悖“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
二、在课上上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逢课必讲“瞧瞧
人家国外”成为普遍现象,……,针对微友类似的留言,《辽宁日报》
日报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
座城市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实践,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发现了这种“眦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
为此,该
报刊发了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
样说中国》提出质疑。
(2014年11月11日《辽宁日报》)面对舆论
对“眦必中国”怪像的质疑,有人不以为然,甚至将其与“学术自由”和“发牢骚、讲怪话”混为一谈。
请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解疑释惑、教书育人,是包括高校老师在内的所有教
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师者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品德塑
造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面对将中国视为负面典型案例库、动
辄“呲必中国”的负面言论,常常将负面情绪传导给学生的高校教师,无法担当起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重任。
(2)正如“金无足赤、人无
完人”的道理一样,社会主义中国不尽完善、不如人意的瑕疵之处仍
不可避免。
对那些批评祖国最厉害的人们不以恶意揣度,但前提却
必须是胸怀一腔“爱恋”的希冀与善意。
而不是不遗余力地一味谪贬、诋毁,甚至是一种仇视。
(3)指出少数高校教师言行之不妥,并不
说一定要为国家的缺憾刻意掩饰,而是要在披露与展示的鼓与呼的
同时,尽力为其补足短板献计献策并付诸实践。
每一个国人都是祖
国大家庭的一员,都是致力于民族复兴的梦之队成员。
“一损俱损一
荣俱荣”应该是公民个体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的亲子血缘。
缺乏理论
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大学课堂,弥漫的是割断历史、是非
混淆的信念动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短视,是崇洋媚外、厚黑保身的情感失落,此等“误人子弟”的后果贻患无穷、害莫大焉。
(4)发生在大学讲堂里的“呲必中国”,绝非一般老百姓“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街谈巷语,危及的是“爱我中华”的民族大义,
是亟待较真儿和务必厘清的大是大非问题。
“牢骚太盛防肠断”,摒
弃“呲必中国”怪像,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占领大学课堂,才能不悖“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
三、“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的意思是: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的区别。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还有一个成语“因材施教”,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施加不同的教育。
有人
认为这两句话似有矛盾,也有学者指出“有教无类”要求教师对每个
学生的同样性,即同样的关爱与负责,“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对不同
学生的差异性,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材料来源: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请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公正原则的理解。
【答案】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是:(1)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
体原则的要求;(2)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3)教
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教育公正原则的贯彻要求是:(1)坚持真理;(2)秉公办事;(3)一视同仁,奖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