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走完长征的婴儿 沪教版精品教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目标]
1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积累词语;学会用“……连……也……”造句。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
3 了解课题《“走”完长征的婴儿》中“走”上引号的作用。
4 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四个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长征图片或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片段。
板书:长征(说说自己了解的“长征”)
师述: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 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了长征路上,可是一个婴儿却“走”完了长征。
(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婴儿是谁?她是怎样走完长征的?题目上的走为什么加引号?)
二、整体感知
1、读读课文,了解你想知道的内容,并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地方。
2、交流读文后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
(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初步解决:婴儿是谁?她是怎样走完长征的?题目上的走为什么加引号?
(2)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一小节中为什么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的问题)
师述:课文是写贺捷生奶奶回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一连串的故事,所以叙述的每一小节有上引号,直到叙述完了以后加上下引号。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2——6节,想想贺捷生奶奶回忆了长征途中的哪几件事?遇到了哪些困难?
2、交流
(1)归纳第一件事:
随机媒体出示:“我”刚出生18天,。
(就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
)
(感受:“我”一出生,就参加革命。
)
指名读第二节,知道当时的情况,理解围剿:包围起来剿灭。
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开始了长征,妈妈舍不得丢下我,这里有一段回忆。
(媒体)补充资料:女儿尚未满月,即不好揣在怀里,也不便抱在手里,更不能扛在肩上,只能将其手脚缚在襁褓里,放在一个背篓里面,由妈妈背着走。
细竹编成的背篓里面,底下堆放着必备的棉毯、尿布和衣物,女儿不知所以地卧在中间,顶端还搭着一块棉布,藉以遮风蔽雨。
贺龙不由逗趣地说:“白鹤有个滩头做宿营地,锦鸡有个山头做宿营地。
这一路上,红军的宿营地就是两只铁脚板,我女儿的宿营地就是这背篓摇篮!”
还被当作“宿营地”和“供给部”的背篓摇篮,务必依托在妈妈的背上,一路上摇呀摇,但不是摇到外婆桥,而是摇向那遥远的北方……
师述:就这样,出生才18天的“我”随部队开始了长征。
(2)以第三节内容作过渡。
(3)归纳第二件事:
媒体出示: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妈妈用衣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
)
(感受:穿过封锁线的危险)
理解“暴露”与“封锁线”,体会用衣服捂住头的感觉。
你感受到了什么?过渡:我不仅险些丢了小命,还差一点被弄丢了呢。
(4)归纳第三件事:
媒体出示: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幸亏被老乡捡到了,“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
(感受:战斗的激烈)
师补充资料:有一天,蹇先任病倒了,怎么也抱不动女儿了,只好把她交给她父亲。
贺龙用布袋子把女儿裹在怀里指挥战斗,女儿是何时从他的怀抱里掉出去,摔在了路旁的草丛中,
他竟全然不知。
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贺龙刚坐下习惯性地从腰间抽出旱烟袋,突然意识到身上少了件什么东西。
糟糕,他怀里的孩子丢了!贺龙和警卫员立刻掉头回去寻,可怎么也不见小捷生的影子。
正当贺龙已近乎绝望时,他发现一队伤病员正在路边歇息。
他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谁见过我的孩子吗?是一个婴儿!女孩!”这些走在部队最后面的伤病员们这才知道,原来途中捡到的身上裹着一件红军军衣的女婴是贺龙的女儿。
他们急忙高兴地把小捷生抱了出来,“是她吧?”望着襁褓里的女儿,泪水不禁从这位刚强的指挥官脸颊无声滑落…
过渡:长征途中面对的困难真的是无法想象。
(5)我在过草地时又发生了什么事?自己读一读第六小节,学着归纳一下第四件事。
媒体出示刚才的三件事。
1)指名说。
媒体出示: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但“我”生命力强得出奇,大人们带着还有一口气的“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师生对读:过草地时——总不能光着身子埋葬吧——红军——也都——后来——不过——
(感受:当时条件的艰苦)
2)媒体出示: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
先让学生反复读读例句,理解“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出示:照样子说词语
例:奄奄一息
()不舍()生机()欲动()得意
(这一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除了规定的补充完整外,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同样结构的词语。
)
然后让学生用“……连……也……”说一说,教师予以指导,鼓励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
3)通过理解褴褛:衣服破烂。
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来体会红军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和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3、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思考两个问题:
“走”为什么加引号?怎样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为长征时贺捷生只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的。
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
的考验,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则在以后的岁月里激励着贺捷生。
)
四、小结复习
1、媒体出示,了解贺捷生。
贺捷生(1935—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
湖南省桑植县人,女,1935年11月1日生于红二军团的征战途中。
其父贺龙时任红二军团军团长,其母蹇先任是红二军团的政工干部。
80
年代,她在从事军史研究的同时,又开始文学创作。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9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总结课文:贺捷生奶奶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10月,过封锁线,差一点被丢失,又险些丢了小命,历时11个月,跟着红军战士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大小战斗110次,一起走完了长征。
3、再读课题。
五、拓展作业
媒体出示:
1、语言直播厅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伙伴或家人听,要注意人称的变化(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称。
)
2、实践活动
读一本或者一篇以描写长征的书籍或文章,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征时间,长征的起点和重点,有哪些重大事件等。
3、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疑惑率领围追堵截消耗奄奄一息严峻跋涉取之不尽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奄奄一息
()不舍()生机()欲动()得意
(3)造句。
连……也
板书:
18天开始长征
12 “ 走”完长征的婴儿险些丢了小命
(贺捷生)又回父母怀抱
生命力强得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