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拟试卷3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拟试卷3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正确答案:D
解析: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阶段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是因为:(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知识模块:政治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互相割裂的
B.两种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知识模块:政治
3.真理的具体性体现在( )。
A.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B.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真理是否符合事物客观事实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正确答案:A
解析: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知识模块:政治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正确答案:A
解析:实践是把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需要通过真正的实践来检验。
知识模块:政治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关系问题。
A.物质与意识
B.认识与实践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D.真理与实践
正确答案:C
解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知识模块:政治
6.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正确答案:D
解析: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故本题选D。
知识模块:政治
7.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 )。
A.人的本质问题
B.社会存在的问题
C.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知识模块:政治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 )。
A.直线上升过程
B.曲折前进过程
C.循环往复过程
D.量变质变过程
正确答案:B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肯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
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
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循环往复,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故本题选B。
知识模块:政治
9.“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成长亦是如此,既要承受外在压力,更需具有内在动力。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与变化③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A.①④
B.①⑧
C.①②
D.②③
正确答案:A
解析:“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说明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①④符合题意。
②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③错误,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故本题选A。
知识模块:政治
10.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正确答案:D
解析:“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表明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②项符合题意。
“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符合。
真理若不断被推翻那就不是真理,①观点错误。
真理不可能超越历史条件,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D。
知识模块:政治
11.下列不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是( )。
A.日出于东落于西
B.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答案:A
解析:A是反映了表面现象,其余选项都是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故本题选A。
知识模块:政治
12.网络流行语.诸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使出了洪荒之力”等的出现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③主观认识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④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A
解析: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与意识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但是意识不能够独立产生.不能够脱离物质而存在。
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的认识只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却没有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以②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A。
知识模块:政治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正确答案:D
解析:“沉舟”和“病树”用来代指旧事物,“千帆”和“万木”用来代指新事物.题干所包含的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故本题选D。
知识模块:政治
14.袁隆平说:“我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正确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二是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核心关键词就是“田里”,“田里”强调的就是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所以认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实践水平的提高,所以A选项错误,B项正确。
认识时实践具有反作用.当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所以C选项错误。
本题考查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选项D强调的是认识的两次飞跃,而且D选项本身是错误的,所以D选项不选,、故本题选B。
知识模块:政治
15.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A.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肯定无产阶级历史作用
B.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推动现实世界发展
C.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工具.来自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D.不仅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正确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D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知识模块:政治
1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正确答案:C
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易经》,意思是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
这句话强调事物的动态魅力、发展变化,重视事物的新生、日新、更新、上进,主张积极的变革,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这句话体现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
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政治
17.下列不能体现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正确答案:B
解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实践出真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蕴含的哲理就是要知道真实的情况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知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
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A、C、D三项都反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反映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故本题选B。
知识模块:政治
18.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规划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C
解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局部。
整体和局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局部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第一种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局部,忽视了整体;第二种城市规划过分重视整体,忽视了城市的局部.没有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政治
1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诗句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差别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正确答案:B
解析:两句诗体现了因为作者心里的愁苦悲伤,所以本来与往常无异的花鸟也变得引人落泪。
这说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会受到主体思想的影响,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项正确。
知识模块:政治
20.《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不爱他.那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体现( )。
A.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B.只强调矛盾双方对立.忽视统一
C.矛盾双方有主次
D.语言上的逻辑矛盾
正确答案:A
解析:纽约是一座时尚化的大都市,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最时尚、最顶尖的一切。
爱他,送他去纽约,是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寻找到他想要的一切,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
同样,有最尖端的也就意味着有最底层的,一旦他被金钱诱惑就会失去自我,一旦被潮流淘汰,贫民窟将是他的终结点.这主要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两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
故本题选A。
知识模块:政治
21.“变被动为主动,变困难为机遇”表明( )。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B.“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政治
22.“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一看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积累自我价值
正确答案:C
解析:“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是一种双赢原则的体现,即:你有了作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就给你更好的位置;同时,当你坐到了适当的位置,就能调动多种资源,更好地施展才华。
这句话启示我们.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政治
多项选择题
23.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
这表明( )。
A.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C.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E.认识决定实践
正确答案:A,C 涉及知识点:政治
2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完整而又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D.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E.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正确答案:B,C,D,E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第一次明确地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使得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知识模块:政治
2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E.物质决定精神
正确答案:C,D
解析:“画饼”是意识的东西,意识不能代替物质,不能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AB项的说法错误。
E项与题目不相关,不选。
故本题选CD。
知识模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