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谈比较》《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开明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谈比较》《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开明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谈比较》《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二. 重点、难点分析
《谈比较》
1. 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辩证的比较方法,学习正确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努力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2. 学会区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学习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来阐述论点。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 教育学生懂得“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的道理,养成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好习惯,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奋发进取。

2. 体会本课充分运用典型、确凿的事实为论据,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的论证方法。

三. 新课讲解:
《谈比较》
1. 字词:
(1)音:
跃(yuè)堕(duò)横(héng)纵(zòng)
(2)义:
故步自封——比喻保守,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故步:旧的步子。

封:限制住,停止。

妄自尊大——对自己估计过高,狂妄地自以为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夜郎——古代的一个小国,自以为土地广大,是个大国。

后来用以比喻见识少,眼光浅,而又妄自尊大的人。

自暴自弃——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暴,糟蹋,损害。

弃,抛弃,鄙弃。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2. 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即开头第1句话,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从正面全面阐述比较的客观作用,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部分(第4段至第5段),通过分析两种片面性认识的表现、原因、导致的结
果及其危害,提出纠正的方法,从而突出了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6段)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

3.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思想评论文章,写于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78年。

作者的写作宗旨在于:批评和纠正当时存在于一些同志思想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提倡运用唯物辩证的比较法,“纵比”与“横比”相结合,“直线”与“横面”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部分(第1段),即开头第1句话,提出一个论点,用以阐释论题。

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措词准确、严密。

作者从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角度入手,阐明什么是比较。

比较,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且强调这种认识的方法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辩证法,它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所揭示的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斗争所引起的。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从正面全面阐述比较的客观作用,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2段的第1句话列举了四种矛盾对立的现状:“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速度与低速度,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等等,从事实入手,阐述了比较法的客观作用。

如果没有比较,就发现不了矛盾,就看不到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发展。

正如俗语生动概括的那样:“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足见比较的重要。

第2句话,概述了比较的作用和目的。

比较的作用:“发现差异,揭露矛盾”。

比较的目的:“促使我们不断地改进工作,加快前进的步伐。

”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初衷。

第3段详细阐述了“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即比较的方法是什么,为下文分析评论两种错误的比较法打下理论基础。

是全篇的重点段。

作者使用了一个设问句:“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在启发读者思考的同时,点明本段论述的中心是“比较的方法。

”“究竟”二字和疑问句式的使用,加强了论证的语气。

第2句,作者概括介绍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一般采取的两种比较法——纵比和横比。

“一般”二字使用准确,使论证严密。

因为这句话同时连带指明了纵比与横比的辩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3句先谈什么是“纵比”,什么是“横比”。

纵比,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竖着比”。

是对一个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前与后的比较,从而找出该事物的运动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差异。

横比,通俗地讲就是“平着比”。

即把诸种事物在同一时间段上呈现出的不同空间运动状态放在一起比较,从而找出事物之间快与慢,先进与落后等差异。

第4句和第5句运用了两个排比复句展开谈论纵比与横比的作用及其意义,阐述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第4句是从“线”与“面”的关联角度予以阐述。

第5、6句是从“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关联角度予以阐述。

第4句侧重于抽象的理论上的概述。

第5、6句则侧重于具体的从实际出发的陈述。

这两句话容量相当大,乍看似乎纷杂,不得要领,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式,就会发现:它们的句式是基本相同的,稍加提炼,概括,再予以比较,就很容易掌握。

第4句的句式是:纵比,揭露……矛盾,使我们看到……,从事物发展的“线”上认识事物,横比,揭露……,使我们通过……,从多种事物的“面”上把握事物。

第5、6句的句式是:纵比,揭露的是……矛盾;横比,揭露的则是……矛盾。

这两句话是说:纵比,是从“现实与历史的矛盾”中认识事物;横比,是从“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中认识事物。

纵比与横比的角度尽管不同,但比较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纵比,可以从“线”上看“现实与历史”,比出“前进”与“后退”,“快”与“慢”。

横比,可以从“面”上看“现实”,同样比出“前”与“后”,“快”与“慢”。

第7句作者高度概括了比较的方法和意义。

关于比较的正确方法作者用了三个简洁的并列句来概括:—“纵”一“横”,一“线”—“面”,一历史一现实。

意义:“对一个事物有比较完全的认识。

”“比较”二字使用得十分恰当,体现了文章论证语言的严谨性,因为人类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所谓的“完全的认识”只能是相对而言。

纵观第二部分,由于恰当地运用了疑问句、陈述句,语言简洁,准确,严密;因而使得说理角度多变、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全面有力地阐释了中心论点。

为第三部分针对事实予以分析论证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第4段至第5段)通过分析两种片面性认识的表现、原因、导致的结果及其危害,提出纠正的方法,从而突出了中心论点。

这部分是第二部分理论之箭要射之“的”,为论证提供了充足、真实的事实论据,所以应当把它看作是全篇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4段的第1句话概括指出了“有些同志”“不懂得纵比与横比的辩证关系”,围绕中心论点点明了两种片面性认识的错误之所在,对第4段和第5段均起统领的作用,在分析中要予以注意。

接下来先摆具体事实:“表现之一,就是爱纵比而不愿横比”。

他们看变化,就“拿今天与解放前比”;
他们看发展,就“拿现在与10年、20年前相比”。

比的结论当然是片面的:只看到“飞跃发展”,“巨大变化”,“成绩”和“功劳”,而且是“左一个”、“右一个”、“满眼的”、“道不完的”。

片面的认识必然导致盲目的骄傲:“堕入”“五里雾中,飘飘然,昏昏然,茫茫然,故步自封,妄自尊大,身在夜郎而不知有汉。

”看不到差距,看不清努力的方向,找不到前进的目标。

这两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描述性的语言,相当真实、生动地活画了这些同志盲目自大的形象,让读者形象地看到了片面性带来的后果,真切地感受到片面性的危害,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再分析产生这种片面性、盲目性的原因;没有“横比”,没有同国内外先进水平比。

指出思想上的根源:“并非……,而是……”,“怕”字当头,“怕看到自己的落后,怕承认自己的不足”。

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最后提出纠正的方法:首先从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正视现实,正视“落后和不足是客观存在”,不消极否认,不躲避,“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横比”,“发现落后,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变落后为先进。

”阐明这才是我们进行比较的正确态度、正确方法与正确目的。

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说的:要比出差距,比出干劲,比出方向。

作者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分析,阐明题旨。

第5段针对“又有一些同志”的片面性比较方法进行分析,议论。

表现形式是:“横比时缺乏分析,尤其是不愿意进行纵比”。

事实是:一看到落后,就鼓不起信心和勇气。

结果也同样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思想上的狭隘性,行动上的盲目性:“只看到差距,看不到成绩”,“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产生这种种片面性、狭隘性、盲目性的原因。

从理论上讲,仍然如第4段第1句概括的那样:这些同志“不懂得纵比与横比的辩证关系”。

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而是分两步进行了翔实的论述。

首先,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肯定这些同志的可取之处:“能够同国内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正视现实,”同时指出不足:“光有这一点还很不全面”。

再用反问句提示读者注意:“难道我们就万事不如人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因而引出下文的一番议论:怎样正确进行横比?也就是如前文所说,横比时不但要比出差距,看到自己的落后与不足,“还应该看到我们所具有的许多有利条件”。

作者概括列举了四个实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十亿勤劳智慧的人民,建国29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这些事实给人的是希望,是信心,是勇气。

可见,正确地进行比较,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全面看待客观实际,就会产生积极的效应。

在告诉读者怎样正确进行横比之后,作者又用“还应该看到”这一重复句式说明:
不可缺少“纵比”。

原因是:“通过纵比更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和勇气”。

接下来作者用两句话从两方面阐述了横比与纵比的不同效果:横比,和发达国家比,看到经济上的落后;纵比,和我国解放前比,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渗透着辩证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对于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也要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来阐述原因:第一,新制度建立还不到30年,时间短;第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底子薄——“一穷二白”,基础差;第三,“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破坏大。

实事求是的分析,必然得到积极向上的结论:从“贫穷落后”中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和信心”。

可见正确进行比较、全面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重要性。

以上两段通过具体分析一些同志在比较法上存在的问题,充分说明:正确的比较方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观点,只有掌握了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狭隘性,也才能避免行动上的盲目性,从而奋起直追,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部分选用的事实论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语言变化多,将论证语言、描写语言、叙述语言相结合,非常富有说服力。

论证条理清晰,概括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第四部分(第6段)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

这段有两个内容。

第1、2两句概括指出:事物的运动具有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再一次指出进行比较的理论根据。

第3句是一个多重复句。

作者运用“只要……就……”的条件复句形式,强调了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坚持纵比与横比的辩证统一”的重要性和原则性;
运用“既……又……,从而……”的并列关系和承接关系相结合的复句形式,高度概括了比较的作用、意义和目的,重申了文章的宗旨,以“坚定不移地为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极富感召力的语句收尾。

结尾概括性极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篇末点题,中心论点突出。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 字词:
(1)音:
镭(léi)遑(huáng)寝(qǐn)胝(zhī)肤(fū)
冗(rǒng)锲(qiè)镂(lòu)屡(lǚ)懈(xiè)韧(rèn)
(2)义:
源泉——泉源,水的来源,比喻事物的来源。

捧场——原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戏曲演员表演。

今泛指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进行
夸奖、支持,有时含吹嘘的贬意。

屡见不鲜——一次又一次地见到,并不希罕。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通宵达旦——整夜,一直到天亮。

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

2.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直截了当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否定了“生而知之”论和“天才”论。

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阐释学习与才能的关系,从道理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从多角度入手,用充足的实例证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四部分(第6段)结尾点题。

作者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和马克思的动人事迹,强调、突出中心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3.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议论文。

文章观点鲜明,充分运用了典型、确凿的诸多事实论据,证明“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否定了“天才”论,鼓励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以前人为榜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增长才干,学有所成。

第一部分(第1段)直截了当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否定了“生而知之”论和“天才”论。

句式的结构关系是:否定——否定——肯定。

采取了先“破”后“立”的论述方法。

这一段总共三个单句。

前面两句都是用肯定的句式表示了否定的观点。

第1句“是不存在的”,否定了“生而知之”观;第2句“也是不存在的”,否定了“天才”观。

这两个句子的语气强烈,观点鲜明。

第3句在明确否定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正面论点:“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这一句起了开宗明义的作用,句子的语气趋于缓和,观点却是肯定的,不容怀疑的。

句中“主要”二字既强调突出了“勤奋学习”与“才能”的直接关系,又不失偏颇,不否认才能还来自生产劳动的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等等。

该段开门见山,观点鲜明,语言准确,结构严谨,语气富有节奏感,有X有弛,吸引读者思考,自然过渡到下文。

第二部分(第2段)通过阐释学习与才能的关系,从道理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这段内容可以归纳出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句)阐明学习与才能的关系。

同志曾经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

人的
正确思想是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来的。

否定了“天才”论和“生而知之”论,强调了实践的客观性和第一性。

作者从同志的科学论断出发,结合自己长期的理论学习实践,科学研究实践,大胆提出一个崭新的切合实际的新论断:“学习也是实践”。

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既包含着书本知识的学习,又包含着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全部过程,还包含着著书、立论、写诗、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创立的全过程等等。

正因为“学习也是实践”,所以说“不断的学习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

明确指出了学习与才能的关系,学习是客观实践,是第一性的,才能来源于学习,是第二性的。

这句话是全文的概说,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

承上,它从学习与才能的关系入手,阐明了第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为什么说“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启下,它照应了课文后几段的事实论证。

第二层(第2句)进一步指出学习的关键问题在于“肯不肯学,敢不敢学”,强调了学习的态度。

“肯学”就要“勤奋”,“敢学”就要“藐视困难,勇往直前”。

第三层(第3句至第6句)明确指出“天才”和“神童”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努力,“勤奋学习”。

第3句指出“天才”和“神童”的才能来源于“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第4句明确指出“‘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也是后天获得的”。

第5句和第6句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客观规律,突出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一旦阻止了继续勤奋学习,“天才”和“神童”也会渐渐落后,最后“一事无成”。

如果“坚持不懈”、“奋发努力”,普通人也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

这部分论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说理透彻,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环环相扣,语言简炼,通俗易懂。

第6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从多角度入手,用充足的事例证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3段以六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为据,证明“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本段一开头紧承前文,用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动人事例证明:不是“神童”的普通人,只要坚持勤奋学习,顽强地工作,刻苦地钻研,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

作者在选取这三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时,既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共性,又突出了各自的特性,使论据既有代表性,又不重复,具有新鲜感。

第一位是大物理学家——牛顿,突出了他“终身勤奋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的特点。

第二位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强调了他“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在大学里“学
习也不出众”,工作亦不顺利,“当了七年职员”,突出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学习工作”“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的特点及成果。

第三位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强调了他“家境贫苦”,上学时间很短,只“三个月”,而且“成绩很差”。

作者运用许多数据突出了他“努力自学”,“刻苦钻研”。

例如:“四万页资料”的摘写,进行了“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的试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七十九岁”的年纪却相当于“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

以上三位科学家小时候都不是“神童”,但后来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充分证明了“天才”出自于勤奋学习,成功来源于刻苦钻研、顽强工作。

第四位是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与前三位不同的是他从小不但好学,而且聪明。

但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同样的努力等于同样的贡献,对任何人都一样。

即使在夫人病危时,他仍然醉心地埋头于工作。

这样典型的事例要告诉读者的是:当个人感情与工作发生激烈冲突时,高斯牺牲了个人,献身于科学事业。

他的才能与成功来自于忘我的献身精神,突出了中心论点。

第五个事例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

他们在排斥学者的豪华巴黎,在简陋得“没人要”的小木棚里,埋头工作四年,终于提炼出了珍贵的稀有放射性元素“镭”。

这充分证明了才能与成功来源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证实了中心论点。

第4段,作者引用了世界文学巨匠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的两段话,说明在文学艺术领域与科学领域一样:“才能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狄更斯以无可争辩的语气强调了任何才能都必须赋于“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才能得到成功。

巴尔扎克的话强调指出“艺术的法则”是“不息的劳动。

”说明劳动对于艺术,犹如劳动对于生存、对于生命一样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

这两位大文学家的精辟论断无疑为课文的题目及中心论点作了最恰当、最深刻的注释和论证。

第5段,作者将论证的角度从外国转入到中国,并且选取了中国古代成就最大,影响至今的三个方面来阐明中心论点,即唐代的诗歌、明代的药物学和清代的绘画艺术。

第三部分是全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事实来作为论据,又恰当地引用了名人的格言、自叙和诗句为据,充分证明了中心论点:“人们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由于事例真实、典型,引言生动感人,深刻精辟,因而使论证具有雄辩的力量,说服力极强。

作者在使用诸多的论据时详略得当,表现手法多变,增加了议论文的情趣,这不但使文章具有说服力,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四部分(第6段)结尾点题。

作者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和马克思的动人事迹,强调、突出中心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结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承上启下。

“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

”这句话对前面几段的内容给予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并直接归纳到中心论点上,观点十分鲜明、突出。

第二层(第2句至第6句)分别引用牛顿、爱迪生、门捷列夫、高尔基和中国古人的话,证明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

第三层(最后三句话)以马克思的实践为光辉榜样,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鼓励大家发奋读书,刻苦努力。

第1句写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表现在写《资本论》时,竟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

第2句写马克思每天坚持阅读,竟在图书馆座位的地板上“踩出了一双脚印”。

这两句话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好学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巧妙地接用“这双脚印”,激励我们向马克思学习,点题收尾。

结尾部分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层次清晰,语言鲜明,句句扣题,首尾照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模拟试题】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狭隘
...
..堕.入忌讳丞相
拘囚骨
..气虽.然宁.可
二. 判断
1.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施舍园滑浪废一穷二白
B.差异饱尝韧劲翻天复地
C. 崩溃衡量辩证夜朗自大
D.智惠阐述边缘兢兢业业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慢长时期。

B.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衷心纪录在历史上。

C.那人摆着一付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
D. 其结果也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盲目性。

3. 我们不是在不断变不满为满意中( )的。

我们的国家正是在不断地变不满为满意中( )的,民族正是在不断地变不满为满意中( )的!
A.崛起前进腾飞B.前进崛起腾飞
C.前进腾飞崛起D.腾飞崛起前进
4. 句中画线词语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了胜利和成绩的五里雾中,飘飘然,昏昏然,茫茫然,故步自封……
故步自封:比喻保守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B. 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了胜利和成绩的五里雾中,飘飘然,昏昏然,茫茫然,故步自封,妄自尊大。

妄自尊大:对自己估计过高,狂妄地自以为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C.我们有些同志喜爱纵比而忌讳横比。

忌讳:因习惯或个人理由,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

D.这些同志只看到差距,看不到成绩,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形容因为自己暴露了缺点而失去信心,决定放弃自己。

5. 下列句中既无反义词也无同义词的一句是
A.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B.我们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否认它,躲避它,而是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C.怕看到自己的落后,怕承认自己的不足。

D.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是采取纵比和横比这样两种方法。

6. 短语类型都同类的一项是
A.压不扁发现差异坚定不移飞跃发展
B.有骨气动人事迹进步事业仔细研究
C.照汗青起来反抗多快好省积极意义
D.顶得住站在水里表现出来认识清楚
7. 对画线部分做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的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A.主谓短语做主语B.偏正短语做主语
C.主谓短语做谓语D.偏正短语做状语
8. 下列句子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
A.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B.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C.这些同志只看到差距,看不到成绩。

D.我们在横比时,还应该看到我们所具有的许多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