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3)(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3)(解析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古诗词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砖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下列右图的四个答案中属于单质的是()
A.B.C.D.
3.下列有关“2”的说法错误的是()
A.2N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中的“2”表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H
2
C.Fe2+中的“2”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还有两个氧原子
D.SO
2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
D.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5.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B.探究燃烧的条件
C.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6.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C
15H
22
O
5
获得了xx年诺贝尔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
确的是()
A.他是氧化物
B.他的一个分子中含有11个氢气分子
C.他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下列物质鉴别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钙和氧化钙,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B.区别H
2O
2
和H
2
O,分别加入MnO
2
,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看是否变色
D.鉴别氮气、氧气和空气,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8.下面是某同学对主题内容进行的归纳情况,你认为其中一组错误的是()
A.化学与安全:进入山洞先做“灯火实验”,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使用煤炉烤火注意室内通风
B.环保与使用:合理使用化肥减少水污染,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酸雨的污染使用脱硫煤
C.微粒与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D.元素与组成:组成水的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
9.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B.②③的化学性质相同
C.①和③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
D.①表示的是原子,而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10.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环境保护.你认为下列叙述或措施正确的是()
①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SO 2、NO 2、CO 及烟尘等;
②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作燃料,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③开发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
④酸雨主要是SO 2、NO 2等气体溶于雨水形成的.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在反应A+3B=C+2D 中,A 和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5,已知1.7g A 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 D ,则在此反应中B 和D 的质量比为( )
A .3:1
B .17:18
C .67:30
D .1:5
12.将2.6g 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 4.4g 二氧化碳和2.7g 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A .只含有碳、氢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
13.用化学用语填空.①5个二氧化碳分子 ;
② ; ③2个亚铁离子 ;
④+2价的钙元素 ; ⑤硫酸铁 .
(2)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 .氮气
b .加碘食盐
c .干冰
d .高锰酸钾
e .过氧化氢溶液
f .冰水混合物
g .金刚石
h .碳酸钠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写序号,下同;②属于单质的是 ;③属于氧化物的是 .
14.电解法是处理铬污染的一种方法,其处理过程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6Fe+K 2Cr 2O 7+H 2SO 4+17H 2O=6Fe (OH )3↓+2Cr (OH )3↓+6X+K 2SO 4
(1)K 2Cr 2O 7中Cr 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物质X的化学式为,实验室收集X时,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则是利用了X 的物理性质.
(3)气体X具有性,点燃前必须要,写出X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方程式.15.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生产轻质碳酸钙主要流程如图:
(1)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②属于(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操作Ⅰ”中的操作是,若在实验室进行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有.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16.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装置用代号表示):
(1)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无水醋酸钠CH
3
COONa和氢氧化钠混合物的方法制得甲烷,同时生成
碳酸钠Na
2CO
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甲烷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实
验室制取j甲烷可选用发生装置(填序号)收集装置可选用或(填序号),甲
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用B装置实验室制取CO
2
,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将B、F装置连接,观察到的
现象是,其反应方程式为,用装置收集满一瓶CO
2
,将瓶中的气体沿G装置烧杯左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直接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由端(填小写字母)进入;检查O
2
已
经收集满的方法是,若在装置中充满水,则O
2
应由端进入(填小写字母).
(4)若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取O
2,装置的缺点制取O
2
反应方程式为D
装置导管伸入到集气瓶底部的原因.
17.在木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
(1)反应开始后,在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被加热的试管中现象是,反应方程式为.
(2)如图中酒精灯上加一个金属网罩的作用是.
(3)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中移出再撤掉酒精灯的原因
(4)待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的原因.
(5)该装置产生的生成物气体是否是纯净物,如果不是,产生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是纯净物,此空不填)
18.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内放入足量白磷.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将玻璃容器固定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引燃白磷),进行试验.试回答: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的现象是,活塞向移动.试验结束冷却至室温,活塞停在处,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2)若该实验中,测得氧气含量偏小,其原因可能是、(任写两点)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该实验可得出氮气的相关性质是.该实验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白磷?,为什么?.
19.实验室要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和稀硫酸,以及下列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是有(填仪器序号),选择的药品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3)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除上述仪器外,另选仪器在如图2内画出排空气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4)实验室一般不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但能用石灰石粉末与稀硫酸来制取,能制取的理由是.
xx学年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中学九年级(上)期末
化学试卷(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古诗词中没有化学变化的是()
A.砖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砖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烈火焚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蜡炬成灰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右图的四个答案中属于单质的是()
A.B.C.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下列有关“2”的说法错误的是()
A.2N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B.H
中的“2”表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2
C.Fe2+中的“2”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SO
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还有两个氧原子
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N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说法正确;
中的“2”表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B、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H
2
﹣2价,说法正确;
C、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铁元素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的时候读作亚铁离子,故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选项错误;
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D、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SO
2
分子中还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周围不同位置数字的含义,题目较易.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
D.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5.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B.探究燃烧的条件
C.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组成的测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解答;
B、根据使用白磷和红磷能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解答;
C、根据使用铁和硫酸铜的反应能用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D、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用的物质与氧气反应不能生成气体分析.
【解答】解:
A、下面蜡烛先熄灭,然后上面蜡烛再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支持燃烧,故A正确;
B、使用实验二的装置,可以看到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能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故B正确;
C、使用铁和硫酸铜的反应能用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C正确;
D、使用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不能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装置与实验目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C
15H
22
O
5
获得了xx年诺贝尔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
确的是()
A.他是氧化物
B.他的一个分子中含有11个氢气分子
C.他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氢分子,故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正确.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氧化物的特征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物质鉴别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钙和氧化钙,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B.区别H
2O
2
和H
2
O,分别加入MnO
2
,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看是否变色
D.鉴别氮气、氧气和空气,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不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进行分析;
D、根据氮气和空气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样品,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钙,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氧化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取样品,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氮气和空气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8.下面是某同学对主题内容进行的归纳情况,你认为其中一组错误的是()
A.化学与安全:进入山洞先做“灯火实验”,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使用煤炉烤火注意室内通风
B.环保与使用:合理使用化肥减少水污染,使用乙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酸雨的污染使用脱硫煤
C.微粒与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D.元素与组成:组成水的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铝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减少水污染的措施、减少酸雨的发生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汞和氧气和氯化钠的微面构成分析.
D.根据水的元素组成和地壳中元素含量和空气中气体含量情况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为防止发生爆炸,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注意室内通风;故选项说法均正确.
B.合理使用化肥,可减少水污染;使用乙醇汽油、脱硫煤等新型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排放,能减少酸雨的发生;故选项说法均正确.
C.金属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均正确.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有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爆炸的措施、一氧化碳的毒性、减少水污染与酸雨形成的措施、物质的元素组成与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B.②③的化学性质相同
C.①和③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
D.①表示的是原子,而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
B、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解答】解: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四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8、12、9,表示三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8、2,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①和③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6、2,在化学反应中分别易得到2个电子、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阳离子,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为原子;④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环境保护.你认为下列叙述或措施正确的是( )
①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SO 2、NO 2、CO 及烟尘等;
②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作燃料,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③开发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
④酸雨主要是SO 2、NO 2等气体溶于雨水形成的.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①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SO 2、NO 2、CO 及烟尘等;②乙醇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都不是空气污染物;③开发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④酸雨主要是SO 2、NO 2等气体溶于雨水形成的.
【解答】解:①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SO 2、NO 2、CO 及烟尘等,所以正确;②乙醇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都不是空气污染物,所以汽车使用乙醇汽油作燃料,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正确;③开发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可减少空气污染,故正确;④酸雨主要是SO 2、NO 2等经过一系列变化,溶于雨水形成的,故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方法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1.在反应A+3B=C+2D 中,A 和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5,已知1.7g A 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 D ,则在此反应中B 和D 的质量比为( )
A .3:1
B .17:18
C .67:30
D .1:5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5”,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5a,又因为1.7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可求一定量B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5”,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5a,又因为1.7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设B 的质量为x
A+3B=2C+3D
9a 5a×3
1.7g x
,
x=g,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g:3g=17:18
故选B.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要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
12.将2.6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 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中含有碳元素【解答】解:2.6g某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4.4gCO
2
的质量为:4.4g××100%=1.2g,2.7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2.7g××100%=0.3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2.7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1.2g+0.3g=1.5g,1.5g<2.6g,所以该物质中含氧元素,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B .
【点评】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二.填空题
13.(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5个二氧化碳分子 5CO 2 ;
② Na + ; ③2个亚铁离子 2Fe 2+ ;
④+2价的钙元素 ; ⑤硫酸铁 Fe 2(SO 4)3 .
(2)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 .氮气
b .加碘食盐
c .干冰
d .高锰酸钾
e .过氧化氢溶液
f .冰水混合物
g .金刚石
h .碳酸钠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 be (填写序号,下同;②属于单质的是 ag ;③属于氧化物的是 cf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
【分析】(1)①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②图中粒子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③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④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⑤硫酸铁中铁元素显+3价,硫酸根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根据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