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男性就业比女性更易受职场歧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社科院:男性就业比女性更易受职场歧视
上海社科院:男性就业比女性更易受职场歧视
发布时间:2016-10-10 10:50来源:
分享到:
•
•
•
•
•
【导语】: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今天公布的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劳动就业部分)”显示,男性劳动力比女性更易受到职场歧视,且其受歧视原因更为多样化。
加班是职场普遍现象
图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根据《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但调查显示,仅有42.40%的从业人员的每周劳动时间在“40小时以内”,45.40%的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1-50小时”,每周工作达“51-60小时”的占10.20%,另有极少数从业人员的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占1.90%)。
可见,过半从业人员的周均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说明不同程度的“加班”已成为现代职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88%的从业人员表示获得过加班费
本次调查显示,2016年有近七成劳动者能获得“全额支付”加班费(68.90%),获得“部分支付”加班费的比例为两成(19.10%),而表示“极少支付”(3.90%)和“完全没有支付”加班费(8.1%)的比例较少。
这表明,88%的劳动者在加班劳动后都能收到不同数额的加班补贴。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不同单位类型之间,“国有企业”全额支付加班费的比例最高(75.80%),其次为“三资企业”(71.40%)和“机关事业单位”(71.00%),三者均在七成以上。
但“私营/民营企业”的这一比例仅为63.30%,明显低于其他单位员工。
可见,“私营/民营企业”在支付加班劳动报酬方面存在更多不规范之处。
57.1%的从业人员能完全享受法定假期
法定节假日是指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法定节假日期间,表示单位“全部都放了”的被访者占57.10%,表示“大部分放了”的占29.40%,表示“一半放了,一半没放”的占8.10%,表示“少部分放了”的占2.30%,而表示“从来都没有放过”的占3.20%。
从不同单位来看,员工享受法定假期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能享受全部假期的比例最高,达到七成(71.00%);其次是“国有企业单位”,也达到接近七成(67.00%);“私
营/民营企业”的相应比例为52.90%;而“三资企业”的对应比例最少,仅占44.20%。
这表明,就员工法定假期享受情况而言,体制内单位表现更佳,而体制外单位(尤其是“三资企业”)则明显更差。
87.1%的从业人员享有单位提供的体检福利
单位体检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5.00%的从业人员能“每半年一次”地获得单位安排的体检机会,有61.40%从业人员表示所在单位会“每年”组织体检1次,16.30%的从业人员则表示“两年”接受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表示“三年及以上”才接受一次单位组织体检的比例为4.30%,另有12.90%的人表示所在单位“从不安排”员工体检。
与2015年的情况相比,从未接受体检的比例明显下降,降幅达到10.1%,说明本市从业人员在享受这一福利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从单位性性质来看,2016年,“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中有2.40%表示从未接受过单位体检,“国有企业单位”员工的对应比例为1.90%,“私营/民营企业”的对应比例则高达23.50%,而“三资企业”的相应比例也有7.10%。
与2015年对比,各单位不提供体检的比例均有所下降,但不提供体检福利的单位仍主要是“私营/民营企业”。
男性、外地户籍、青年和低学历劳动力更易遭受歧视
一般来说,造成职业歧视的原因主要包括年龄、学历、性别、户籍、民族、信仰、背景、疾病、专业、残疾、外貌等。
调查结果显示,68.20%的从业人员表示在工作中并没受到过职业歧视,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示曾经受到各种类型的歧视。
从具体原因来看,“学历歧视”(占18.30%)的占比最多,其次为“年龄歧视”(11.20%),再次分别是“性别歧视”(5.00%)、“户籍歧视”(4.90)和“专业歧视”(2.90%),而其他选项的选中率则相对较低。
从不同性别的从业人员来看,表示没有遭受过职业歧视经历的女性占70.50%,而男性的对应比例则只有65.40%。
不过,男性与女性受到职业歧视的原因有所不同。
统计显示:男性员工更容易因“学历”(19.30%)、“年龄”(12.20%)、“户籍”(5.80%)、“背景”(2.60%)等原因而被歧视,而职场女性受歧视的原因则主要是“性别”(5.10%)和“外貌”(1.60%)等。
这说明,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的是,男性劳动力比女性更易受到职场歧视,且其受歧视原因更为多样化。